分享

家训宝典之一百一十五:袁衷等家训《庭帏杂录》下

 ptzhangyh 2022-08-11 发布于福建

据钱晓在书后的说明里所写,袁仁去世时,其最小的儿子袁衮才十岁,还没能好好接受父亲的教诲,因此纪录的都是母亲的言行,而袁衷、袁襄、袁裳、袁表则主要纪录了父亲的教诲和母亲为人处世优良的品行,包括祖父袁祥的一些教诲也有纪录。

而袁仁的孩子们也都没有辜负父母的教诲,尤其是四子袁表,后改名为袁黄,不但是万历朝科举进士,其《了凡四训》至今仍有很大的影响力。

文章图片1

袁衷等家训《庭帏杂录》下:

吾父不问家人生业,凡薪菜交易,皆吾母司之。秤银既平,必稍加毫厘,余问其故,母曰:“细人生理至微,不可亏之。每次多银一厘,一年不过分外多使银五六钱。吾旋节他费补之,内不损己,外不亏人,吾行此数十年矣!儿曹世守之,勿变也!”

余幼颇聪慧,母欲教习举子业,父不听,曰:“此儿福薄,不能享世禄。寿且不永,不如教习六德六艺,作个好人。医可济人,最能重德,俟稍长,当遣习医!”余十四岁,五经诵遍,即遣游文衡山先生之门,学字学诗。既毕姻,授以古医经,令如经史,潜心玩之。且嘱余曰:“医有八事须知。”余请问,父曰:“志欲大而心欲小,学欲博而业欲专,识欲高而气欲下,量欲宏而守欲洁。发慈悲恻隐之心,拯救大地含灵之苦,立此大志矣。而于用药之际,兢兢以人命为重,不敢妄投一剂,不敢轻试一方,此所谓小心也。上察气运于天,下察草木于地,中察情性于人,学极其博矣。而业在是,则习在是。如承蜩,如贯虱,毫无外慕,所谓专也。穷理养心,如空中朗月,无所不照,见其微而知其著,察其迹而知其因,识诚高矣。而又虚怀降气,不弃贫贱,不嫌臭秽,若恫瘝乃身,而耐心救之,所谓气之下也。遇同侪相处,己有能则告之,人有善则学之,勿存形迹,勿分尔我,量极宏矣。而病家方苦,须深心体恤,相酬之物,富者资为药本,贫者断不可受,于合室皱眉之日,岂忍受以自肥!戒之戒之!”

(以上男袁裳录)

古人慎言,不但非礼勿言也。《中庸》所谓庸言,乃孝弟忠信之言,而亦谨之。是故万言万中,不如一默。

童子涉世未深,良心未丧,常存此心,便是作圣之本。

癸卯除夕家宴,母问父曰:“今夜者,今岁尽日也。人生世间,万事皆有尽日,每思及此,辄有凄然遗世之想。”父曰:“诚然!禅家以身没之日为腊月三十日,亦喻其有尽也。须未至腊月三十日而预为整顿,庶免临期忙乱耳。”母问:“如何整顿?”父曰:“始乎收心,终乎见性。”予初讲《孟子》,起对曰:“是学问之道也。”父颔之。

余幼学作文,父书“八戒”于稿簿之前,曰:“毋剿袭,毋雷同,毋以浅见而窥,毋以满志而发,毋以作文之心而妄想俗事,毋以鄙秽之念而轻测真诠,毋自是而恶人言,毋倦勤而怠己力。”

韩退之《符读书城南》诗,专教子取富贵,识者陋之。吾今教尔曹正心诚意,能之乎?予应曰:“能!”问:“心若何而正?”对曰:“无邪即正。”问:“意若何而诚?”曰:“无伪即诚。”叱曰:“此口头虚话!何可对大人!须实思,其何以正,何以诚,始得!”余瞿然有省。

诗文有主有从。文以载道,诗以道性情。道即性情,所谓主也,其文词,从也。但使主人尊重,即无仆从可以遗世独立,而蕴籍有余。今之作文者,类有从无主,鞶帨徒饰,而实意索然,文果如斯而己哉。

毋以饮食伤脾胃,毋以床第耗元阳,毋以言语损现在之福,毋以天地造子孙之殃,毋以学术误天下后世。

(以上男袁表录)

遇四时佳节,吾母前数日造酒以祭,未祭不敢私尝一滴也。临祭,一牲一菜皆洁诚专设,既祭,然后分而享之。尝语予曰:“汝父年七十,每祭未尝不哭,以不逮养也。汝幼而无父,欲养无由,可不尽诚于祀典哉。”

每遇时物,虽微必献。未献,吾辈不敢先尝。

四兄善夜坐,尝至四鼓。余至更余辄睡,然善蚤起。四兄睡时母始睡,及吾起母又起矣,终夜不得安枕,鞠育之苦所不忍言。

二兄移居东墅,予与四兄从之学。家僮名阿多者送吾二人至馆,及归见路旁蚕豆初熟,采之盈襭。母见曰:“农家待此以食,汝何得私取之!”命付米一升偿其直。四兄闻而问母曰:“娘虽付米,阿多必不偿人。”母曰:“必如此,然后吾心始安。”

四兄补邑弟子。母语余曰:“汝兄弟二人,譬犹一体,兄读书有成,而弟不逮,岂惟弟有愧色?即兄之心,当亦歉然也。愿汝常念此,努力进修,读书未熟,虽倦不敢息,作文未工,虽钝不敢限,百倍加工,何远不到。”

乙卯,四兄进浙场,文极工,本房取首卷。偶以《中庸》义太凌驾,不得中式。后代巡行文给赏,母语余曰:“文可中而不中,是谓之命;徜文犹未工,虽命非命也。尔勉之,第勤修其在己者,得不得勿计也。”

余与二侄同入泮,母曰:“今日服衣巾,便是孔门弟子,纤毫有玷,便遗愧儒门。”以是余兢兢自守,不敢失坠。

吾母暇则纺纱,日有常课。吾妻陆氏,劝其少息。曰:“古人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戒,我辈何人,可无事而食?”故行年八十,而服业不休。

远亲旧戚,每来相访,吾母必殷勤接纳,去则周之。贫者必程其所,送之礼加数倍相酬;远者给以舟行路费,委曲周济,惟恐不逮。有胡氏、徐氏二姑,乃陶庄远亲,久已无服,其来尤数,待之尤厚,久留不厌也。刘光浦先生尝语四兄及余曰:“众人皆趋势,汝家独怜贫。吾与汝父相交四十余年,每遇佳节,则穷亲满座,此至美之风俗也!汝家后必有闻人,其在尔辈乎!”

(以上男袁衮录)

译文:

我父亲不关心家庭的生计财产,凡是买柴米蔬菜,都是我母亲负责。付钱的时候,都要稍微增加一点,我问原因,母亲说:“底层人赚钱少,不能亏待他们。每次多给一点,一年也多花不了几个钱。我们自己在其它地方省一点都有了,自己没多少损失,也不亏待人家,我这么做几十年了,你们也要坚持,不要改变。”

我小时候挺聪明,母亲向让我今后学习参加科举,父亲不同意,说:“这个孩子福薄,享受不了官爵。寿命还不长,不如让他学习六德六艺,先做个好人。医生可以救人,最能够积德,待稍微长大,让他去学医。”我十四岁,五经能够通读,就让我去拜在文征明先生门下,学习写字作诗。结婚以后,先生给我古代医学经典,让我像读经史一样潜心学习。并且嘱咐我说:“从医有八件事必须要知道。”我求教父亲,父亲说:“志向要远大而心里要谨慎,学问要广博而业务要专精,见识要高超而态度要放低,气量要宏大而操守要高洁。要有慈悲恻隐之心,拯救普天下生灵的苦痛,要立下这样的大志。在用药的时候,谨慎小心人命关天,不敢随便下一剂药,不敢轻易试一个药方,这就是所谓的小心谨慎。上要能观察自然的五运六气变化,下要能观察地下的草木枯荣,中要能观察人的性情变化,学问及其广博。专业在哪里,学习就向哪学。要像拿杆子沾鸣蝉,弓箭射虱子。没有任何其它喜好,这就是专心。穷究医理修养内心,如同空中朗朗明月,无所不照,看见细微的地方就知道全貌,观察到迹象就知道原因,见识要非常高超。还又要虚怀若谷平心静气,不抛弃贫贱人家,不嫌弃脏臭污秽,好像病痛在自己身上,耐心的救治,这就是所谓的平心静气。遇到行医的同行,自己会的就告诉他,人家好的就学习他,不要见外,不分彼此,气量宽宏。病患人家承受苦痛,要深深的体谅,接受报酬,富人家收药的本钱,穷人家一定不能收钱,在病人全家都在痛苦皱眉的时候,怎么能忍心挣钱自肥!千万要注意!”

古人说话谨慎,并不只是非礼勿言。《中庸》里所说的庸言,都是孝悌忠信的话语,也属于谨慎的话。所以千言万语都说对了,不如沉默不语。

小孩子涉世不深,良心还没有丧失,常常存着这样的心思,就具有成为圣人的根本条件。

癸卯年除夕举行家宴,母亲问父亲说:“今晚,是今年最后一天。人生在世,什么事情都有完结的那一天,每每想到这个,就感觉离开人世心里凄凉。”父亲说:“的确这样。佛家以去世那一天为腊月三十日,也是比喻人生有尽头。要在没有到腊月三十日就做好准备,免得到时候忙乱。”母亲问:“如何做准备?”父亲说:“以收敛心神开始,以见到本性终了。”我那时刚开始学《孟子》,起来应对说:“这也是做学问的方法。”父亲点头认可。

我小时候学写文章,父亲写了“八戒”在稿纸前面,内容是“不许抄袭,不许雷同,不许用浅陋的见解看问题,不许有志得意满的态度,不许在考虑文章的时候想乱七八糟的事,不许用肮脏的念头来比较真理,不许自以为是而不喜欢别人说的话,不许懒惰而不努力。”

韩愈《符读书城南》一诗,只教孩子获取富贵,有识者认为浅陋。我现在教导你要正心诚意,能做到吗?我回答说“能!”父亲问:“心思怎样才能端正?”我回答:“不偏斜就会端正。”父亲又问:“意志如何真诚?”我回答:“不虚伪就是真诚。”父亲斥责我说:“这都是随便说的虚词,怎么能这样回答师长!必须要好好的思考,如何端正,如何真诚,才能做好。”我这才有所醒悟。

诗赋文章有主有次。文章用来说明道理,诗词用来抒发感情。道理就是感情,这是所谓的主导,文字词语,是从属。如果主导非常重要,就是没有从属也能独立存在,而意蕴深厚。现在写文章的人,大都有从属而无主导,文辞华丽而繁琐,可是实际的内容索然无味,文章也就这样罢了。

不要因为饮食伤到脾胃,不要因为贪睡耗损元气,不要因为说话损害现在的福气,不要因为得罪天地神灵殃及子孙,不要因为学术误导后世。

每逢四季佳节,母亲都要提前酿酒用来祭祀,没有祭祀不能私自品尝一滴。到了祭祀时,贡品都是干净诚心专门准备,祭祀结束,大家一起分享。曾经对我说:“你父亲寿数七十,每次祭祀都要哭,因为没有能奉养双亲。你年幼却没有了父亲,想要照顾却做不到,怎么能不诚心按祭祀礼仪做呢?”

每逢收获时令蔬果,虽然少也一定要献祭。没有献祭,我们不能先吃。

四哥喜欢夜里打坐,曾经一直到四更天。我到打更时就睡了,可是相关早起。四哥睡时母亲才睡,到我起床母亲也起了,整夜不能安睡,养育儿女的辛苦不忍心说。

二哥移居到东处房屋居住,我和四哥跟着二哥学习。家僮阿多送我们两个到家塾,回来时看见路边蚕豆刚成熟,就采了一些用衣襟兜起来。母亲看见说:“农民种这些是生计,你怎么能私自采摘!”让我拿一升米去赔偿。四哥听了就对母亲说:“娘虽然给了米,阿多一定不会赔给人家。”母亲说:“一定要这样,我才能心安。”

四哥递补上县学生员。母亲对我说:“你们兄弟两人,就像一个人一样,哥哥读书有成就,弟弟跟不上,岂不是弟弟就会惭愧?哪怕哥哥心里,也会有歉意。希望你经常想着这个,努力学习进步,读书没有读透彻,累了也不能休息,文章没有写好,虽然愚钝也不能停步,一次次修改,差距大也能赶上。”

乙卯年,四哥参加浙江省会试,文章非常出色,本阅卷房列为首位。却因为关于《中庸》的观点太尖锐,没有考取。后来巡查官员发文奖赏,母亲对我说:“文章能不能被看中,这是命,假如文章写的不好,就是有命也没有命了。你要努力,按次第勤奋练习自己该练习的,有没有收获不要计较。”

我和两个侄子一起入学,母亲说:“今天穿衣袍戴头巾,就是孔子的学生,弄脏一点,就在孔子面前丢人了。”从此我小心坚持操守,不敢有一点堕落。

我母亲闲暇就纺纱,每天有定额。我妻子陆氏,劝她稍微休息一下。母亲说:“古人告诫说一天不劳作一天不吃饭。我们算什么人,怎么能不劳动光吃饭呢?”所以八十岁的年纪,还操劳不知道休息。

远亲故旧,每次来拜访,母亲一定殷勤接待,走时还要接济他们。贫困亲戚一定送给到家的路费,送的礼品多送几倍;远处来到要给车船路费,照顾周到,唯恐没有做好。有胡姓、徐姓的两位姑姑,是陶庄的远亲,是关系很远的亲戚了,来的次数尤其多,母亲招待很厚道,待的时间长了也不厌烦。刘光浦先生曾经对四哥和我说:“大家都趋炎附势,你们家唯独怜悯贫困人家。我和你父亲交往四十多年,每次遇到过节,家里会坐满了穷亲戚,这是多好的家风啊!你家今后一定会出有影响的人才,就会出在你们里边。”

在袁氏几个兄弟的纪录中,既有父母在立德树人方面的训戒,也有为人处世方法的教导;既有读书学习的心得,也有父子间对学问的探讨;既有父母日常言传身教的事例,也有邻里亲朋对父母为人的评价和赞赏,可以说全面的体现了古代士大夫家庭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家庭教育方法。

在这些纪录里,袁仁在三子袁裳学医时嘱咐他的“从医八事”,也令人感喟。袁裳体弱多病,因此袁仁没有让他走科举之途,而是安排他跟随文征明先生学医,既是一项生活技能,也能造福百姓,行善积德。袁仁自己就是医生,因此叮嘱袁裳要牢记“从医八事”,是为“志欲大而心欲小,学欲博而业欲专,识欲高而气欲下,量欲宏而守欲洁。”又进一步解释道,要有慈悲恻隐之心,树立拯救天下苍生的理想,这是立大志;人命关天,用药要谨慎,这是小心;上懂天地自然,下察花草树木,中明白人情世故,这是学问广博;学一行精一行,这是专业;即能观微知著,也能明察秋毫,这是见识高;眼睛里没有贫富贵贱身体脏臭,心中只有病人,这是谦卑下气;遇到同行不保守而虚心,这是气量宏大;能体恤病患的甘苦,这是守住节操。尤其是“病家方苦,须深心体恤,相酬之物,富者资为药本,贫者断不可受,于閤室皱眉之日,岂忍受以自肥!”对照现在有些医疗机构和医生的做派,尤其让人感叹!

从这些纪录里我们可以看出,袁仁及其妻李氏对几个孩子的要求是很严格的,不但经常教诲孩子们要坚守“忠信孝友”的家风,而且自己以身作则,给孩子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如袁仁夫妇感化沈姓邻居并结为亲家的故事,令人感叹其夫妇的“仁恕”之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