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五行五味与五脏关系的验证

 培训班背包 2022-08-11 发布于陕西

灸针和药物是中医治疗学上的两大主要手段,故中医理论体系,既是药物治疗的指导和依据,同样也是灸针治疗的指导和依据。因此在灸针和药物方面所出现的治疗效果,不仅要求能用中医理论体系对之作出解说,而且还应该也是必须从中医理论体系中得到证明。这是区分理论真伪的关键,也是中医理论体系能不能够存在的关键。根据灸疗感传作用的规律,对中医基本学说的探讨,可以从中获得一定的凭证。

一、对五行五味与五脏关系的验证

()口甜与脾脏的联系

口中发甜(口甘)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素问·奇病论》认为是脾气外溢而称之为“脾瘅”,与脾热有关(《集成》曰:“脾热则口甜”)。虽然在药物方面可以应用醒脾化湿等治法而获效,但口甜的根源是否真正出自于脾,难免被认为是出自推理和假设。根据灸感第一相的趋向特性,对五行学说重要内容之一的甜味与睥脏的关系,果然获得了明显的凭证。

作者二十余年来,曾先后对口甜患者(有记录的24)进行过灸治,其中除有5例感传模糊外,其余均是进入脾区,路径鲜明,作用良好。可见古人对这一疾病的命名及其根源的认识,确是有其真实见地,决非无凭推衍与随心臆测可比。

图片

在上述之24例中,所采用之经穴除足太阴本经之阴陵、地机、商丘等穴外,曾分别在上肢与下肢左侧及右侧,采用其他经穴以作比较,虽感传情况稍有差异,但感传进入脾区则是一致的。

脾瘅患者灸感概况

选例

性别

年龄

采用经穴

感传情况

感传终点

灸治次数

效果

有效率%

最少

最多

鲜明

模糊

显效

不显

24

19

5

均   成 年

1

8

19

5

脾区

1-8

18

6

75

病案举例

1高××,女,24岁,会计。形体浮胖,双手足尤为明显,双侧膝关节酸软无力。脉濡弱,苔腻,口甜如含糖。取左尺泽着灸,灸感沿上臂内侧由锁下而至乳外,直达脾区。感应停止后,又立即改灸右尺泽,臂部感传路径与左侧同。当行抵乳下方时,即斜行向左进入脾区。当时全身汗出很多,双手汗出如洗,口甜当即稍减。停灸后,突然出现脾区胀痛,持续约3小时方消失。次日口甜大减,浮肿亦有消退。又改灸左阴陵,感传基本是沿足太阴本经而上抵脾区。口甜续减。

第三日又灸右阴陵,感传上抵少腹,至脐上方即斜行向左而抵脾区。又续灸3次,口甜消失,浮肿大减。脾区疼痛仅在首次施灸时出现。

2管××,男,44岁,工人。口甜发腻,食欲减低3月余,取左右阴陵着灸,感传路径基本与例1相同,左右汇合。感传至左上腹后,热感逐渐扩大,上平乳下方,中平胸骨,下达十二肋下缘,嗣而渐次缩小如鸡卵大小,集中于脾区,久不消失。约30分钟突感此种热气团一下子落到腹沟股处,最后渐次退至灸处而下降中止。前后约1小时,当时口甜大减。第二日灸左尺泽,感传过腋后,即直抵脾区。第三日灸右尺泽,感传斜折至脾区。每当感传到达脾区后,肠鸣音特别亢进,数步外清晰可闻。口甜逐次减轻以至消失,未再发生。

()口苦与心胆的联系

这有两种情况,即“心热则口苦,胆热则口苦呕苦”(《集成》)。心热则口苦可以从发热的病人每多口苦咽干作为解说。在临床上也多可见到心气不足的患者,舌尖常有发苦的感觉。但在感传现象上尚未有所发现。

胆热则口苦,在《素问·奇病论》上称为“胆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四时气》及《甲乙经》等均指明胆气溢则口苦,以阳陵泉为特效穴。根据感传所见,所取无论为足少阳本经或他经,感传均是进入右上腹,且多与胆囊点的位置相当,除针刺阳陵泉确可获效外,举灸感实例一则如下:

房××,女,23岁,教师。口苦发涩少津,清晨尤甚。第一次灸右悬钟,感传经由下肢外侧,由髂嵴前缘进入右上腹。热感先如手掌大小,渐而缩小如鸡卵大小,正当胆囊点的位置,最后消失。口中苦涩当时减去大半,喉舌转润,次晨口苦又略有回升,又在右郄门着灸,感传经由腋下从乳外方进入右上腹,过程与前一次相同。灸后,口苦全除,未再发。

()口辛与肺脏的联系

辛不是指食物中的辛辣味,而是指金属的特有气味,特别是用新的金属器皿烹调食物时更易尝出,因此辛是金属的基本属性之一。在肺结核病的早期,口中常会有金属气味出现,这是为西医所熟悉的。这样,金——辛——肺三者之间就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当肺结核病的症状明显时,感传入肺乃是常见的现象。如果是在早期,肺部体征尚不明显而口中金属之辛味出现,根据感传所至,既可为肺结核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而这种依据恰好又是中医五行学说的佐证。附一例于下:

万××,女,13岁,学生。数月来,纳差乏力,消瘦低热,口中整日有铁腥气,肺部听诊无所见。第一次灸左尺泽,感传自上臂内侧由腋前横过胸骨,达右上肺而止于胸骨右侧。第二次灸右尺泽,感传自上臂内侧,由腋直入右胸及胸骨右侧。口辛即有轻减。第三次灸右阴陵,感传自股内侧入右下腹,于脐外四指上抵右胸。以后又续灸5次,口辛显减,胃纳亦增,低热接近消失。为了明确病情,经拍片证明,右上肺有浸润性小病灶数处,伴右肺门淋巴结肿大。

()口淡口酸与胃的联系

口酸常与胃中泛酸并存,如按照五行属性作推理,应该是属于肝的见症,但感传到达上腹后,肝胃之间每不易分清,不如口甜与脾的关系为明确,病例不必赘举。而口淡与胃的关系则是获有凭证。在正常情况下,虽不咀嚼食物,口腔及唾液中也存在着一种天然淳厚的滋味。口淡则是缺乏这种天然的味觉,有似空虚无物,或粗糙少津。也是胃的症状之一(《集成》曰:“胃热则口臭口淡”)。在灸治中确是以胃部为其终点。录取一例如下:

管××,女,24岁,农民。头昏,四肢无力,食欲不振,上腹不适,口淡,苔厚自干燥,六脉细数无力,已十余日。第一次灸左足三里,灸感经股上方由脐旁进入上腹,满布胃区。感应停止后,全身舒适,口和。第二次灸右足三里,感传情况基本与第一次相符。全身发热,汗出津津,口更和,舌湿润。次日口淡全除,但稍有苦涩感。又续灸2次,味觉及食欲恢复正常。

()口咸

口中出现咸味,是否能与肾脏发生联系,因这类病例太少,尚无线索可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