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创团·牧青野 网上看到一个视频: 一位妈妈想牵着儿子的手逛街,却被儿子一次次拒绝。 这位妈妈感叹说,突然就发现孩子长大了,有点失落。 评论区的留言也很让人感同身受: “我家的10岁后,连和我拍照都不愿意挨着。” “孩子长大了,家长该放手了。” “和我孩一样,从妈妈抱抱到妈妈背背,再到妈妈领着,最后是妈妈走开。” 是啊,小时候那个走哪都要黏着妈妈的小屁孩,转眼就长大了,好像突然间就不再需要我们了。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道:“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是目送他们渐行渐远。” 孩子会长大,总有一天会离开我们,去追逐他们的星辰大海。 有句话说:“父母一生的责任,是养育好自己的孩子。” 父母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是在他们羽翼未丰时,能给他们提供最好的养育。 可是,回顾养育孩子的过程,我才发现,自己竟然曾留下那么多遗憾,踩过那么多养育的坑: 当他走得慢时,我不会再催 女儿小的时候,性格非常慢热。刚开始,我心态还好,觉得慢慢来不着急。 可直到有次陪她上课,别的孩子在老师发布完指令后,立马就会去做,只有她站在一旁,不吭声也不做动作。 老师越催,她越不动。 如果换做以前,我还能耐着性子,但是那天看着教室里蹦蹦跳跳的其他孩子,还有其他父母投来的或同情或安慰的眼神,当时我的心态就有点着急了。 带她回家后,我越想越气: 都是一样大的孩子,为什么别的孩子又大方又自信?为什么她永远要比别人进入状态慢很多拍? 从那之后,我心态开始慢慢变了,每次只要她说话或者做事慢一点都会催促她。 看她慢,我就着急,可我越着急,她越慢。最后,她不但没有变得外向大方,反而越来越胆小内向。 到了十几岁的时候,老师提醒我说女儿在学校经常一个人呆着,问什么也不愿意说,天天低着头缩在角落,而且很排斥社交和团体活动。 我这才意识到,女儿已经有一些抑郁的苗头了。 回想起来,可能和我当初的养育方式有关:她是一个性格比较慢热的孩子,可我非要逼着她去做一个自来熟的孩子,逼得太过,自然适得其反。 《儿童发展心理学》中曾说:儿童的人格发展大体上是随着年龄发展的,但在个体层面,每个个体又都有自己发展的独特性。 孩子,是有自己的性格特色和成长节奏的。 如果再能养育一次孩子,我一定会控制好自己的心态,尊重她的独特性,不急不慌,静待花开,而不是去拔苗助长。 当他做错事时,我不会再随意发泄情绪 前段时间,带女儿回老家,本来想着她都已经14岁了,和表弟表妹们能好好相处。 没想到她每天就和“炮仗”一样,和弟弟妹妹们相处时,只要别人稍微做得不符合她的要求,她就连珠炮似的指责别人。 我实在看不过去,就质问她:“你一天能不能不乱发脾气?” 没想到她的一句话让我哑口无言:“你在家不也是这个样子吗?” 仔细回忆,好像从小到大,每次她做错事,我确实也是只顾发泄自己的情绪: “你到底能做好什么?” “走远点,别让我看见你。” “每次说一句你就哭,做错事还不能说你了?” 没想到我处理事情的方式,如今被她完全复制了。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那些长期遭受父母情绪暴力的孩子,长大后都怎么样了?” 有网友回答:“一生都活在战战兢兢中,活得特别压抑。” 还有网友说:“很不幸的是,有了孩子后,我也活成了我的父母。” 儿童心理学家曾说:父母的情绪暴力,对一个孩子的伤害是致命的,他会影响孩子一生的性格和人格发展。 如果能重新养育孩子,我一定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就事论事,关注错误本身,而不是随意发泄自己的坏情绪。 当他想和我沟通时,我不会再居高临下地打断他 网上看到一位妈妈的吐槽: 孩子刚上初二,开学第一个月就在自己卧室门上贴了通知: “有事请敲门,无事别打扰。晚上9:00—早上7:00不得入内。” 这位妈妈站在门口又气又委屈,女儿却在里面和同学打电话打得哈哈大笑。 她听女儿心情还不错,又想进去问问女儿,却被女儿冷冰冰地推出来了。 有句话说:“父母最大的成功,是孩子到了青春期,还能和你有话说。” 不止青春期,无论哪个年龄段的孩子,我们都怕他们不和我们交流。 说到这点,我想起女儿已经很久没和我聊过心里话了。每次想和她聊些什么,她都对我很敷衍。 其实女儿这样,也是有原因的。 小的时候,她无论发生大事小事,都会找我诉说。 可是那时候,我不但没有耐心倾听,还经常出言打断她,甚至有时候还会反问她“为什么不能怎么怎么样?” 就像有一次,女儿参加学校的比赛没有获得名次。 她特别伤心地来我这儿找安慰,可是我却指责她平时学习不用心,临到考试就抓瞎,还对她说哭有什么用,为什么不现在好好去努力?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每一声拒绝,都会把孩子推开一次,直到孩子再也不愿意回来。 是的,如果我当初能做到多倾听,那么也许现在,女儿也不会变成一个“闷葫芦”。 如果能再养育一次孩子,我一定管住自己的嘴,多倾听、少说话,不浪费每一个孩子想要靠近我的机会。 有人曾说:“教育最大的谎言,是父母不需要学习。” 如今再看自己对孩子的养育之路,真的就像在黑暗中摸索一样,碰了太多的壁。 正如《儿童人格形成培养》中所说:“父母对孩子的养育,是一项除了爱之外的技术活。” 养育孩子,是有技巧的。 无论是孩子各个年龄段的身心发育情况,还是现在的孩子的特点,这些都需要家长通过学习去了解,而不是凭自己的感觉。 孩子的教育,是一件需要持续发力的事,只要开始,什么时候都不算晚,共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