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功易事

 江北大汉 2022-08-12 发布于江苏
作为一条成语,“通功易事”的意思很多人都知道,它说的是人与人必须分工合作,互通有无,拿多余的换没有的。但是,能够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这一点,并清晰地表达出来,我们不能不说孟子确实很伟大。
这条成语,出自《孟子·滕文公下》。而孟子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这一看法的,相当有趣:有一天,孟子的学生彭更问道:“跟随在您后面的车辆有好几十辆,人有好几百,由这一国吃到那一国,这样的做法是不是太过分了?”孟子回答说:“如果不合理,就连一筐饭也不可以接受;如何合理,舜接受了尧的天下,都不以为过分——你认为过分了吗?”彭更说:“不是这样说。我以为读书人不工作,吃白饭,是不可以的。”
也许彭更真的对他的老师传食四方的做法有自己的想法,也许这不过是孟子的弟子们为回击当时社会上有人存在类似的想法或者说观点而有意设计的一个问题。但无论如何,在那个时代毫无疑问,在一般人头脑中,可能还没有建立社会分工的概念,尤其是没有将“士人”——也就是从事脑力劳动与知识传承的读书人列入劳动者的行列,视其为一种正常的社会分工,甚至于有人如很多很多年后一些激进的思想家一样,将他们视为“寄生虫”。——稍早一些时候,在那个属于孔子的时代,不是有人表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微子》) 然而,孟子对这样的看法显然不以为然——在他的认识里,此类“存在”必定是有其“道理”的。并且这道理,就跟昔日舜接受了尧的天下一样自然。
至于此类“存在”有何道理,孟子接下来的论述非常有力:你如果不互通各人的成果,交换不同行业的产品,用多余的来弥补不足的,那会使农民有多余的米,别人却没有吃的;妇女有多余的布,别人却没有穿的。如果能够互通有无的话,农民,木匠、车工(制造车轮、车厢的匠人)都能够从你那里得到吃的。假如这里有个人,在家孝敬父母,在外尊敬长辈,严守着古代圣王的礼法道义,用来培养后代的学者,却不能从你这里得到吃的,那么,你为什么尊贵木匠车工,却轻视仁义之士呢?
我们都知道,人类社会的进步,是与社会分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社会分工极大得提高了生产力。也可以说每一次重大的社会分工,都标志着人类社会往前迈进了一大步。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同样如此:试想,人的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人的个体特点——从生理到心理,包括体力、智力以及兴趣爱好等等也是存在差异的;分工,可以让具有不同特点的人各得其所,获得更高的生产效率,生产更多的或物质或精神产品。举例说,假如让孟子去做木匠的活儿,那么,或许他只能成为一个马马虎虎的匠人;让一个木匠车工干孟子思想家的活儿,那么,其“产出”大概同样会十分有限,甚至于儒家的发展史因此可能改写。
“彭更”们显然并不明白“通功易事”这样的道理,他们看到的仅仅是木匠、车工挥汗如雨、勤勤苦苦,孟子们优哉游哉、传食四方,所以,他们内心可能对后者相当抵触甚至敌视。而后世的中国社会对知识分子的轻视甚至歧视——“七娼八丐九儒”以及“臭老九”之类的说法即是证明——源头或许就在这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