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早年闽南这些走街串巷的市声,现在还能听到几种?

 老鄧子 2022-08-12 发布于海南

“听见门口卖臭豆腐干的过来,便抓起一直碗来,噔噔奔下楼梯,跟踪前往。”看,吃货张爱玲住在临街公寓楼,听见这般市声,就可以结绳垂下饭盒去买汤面或云吞。

图片
  

回忆是共通的,不分时间不分空间。其实就在三四十年前,厦门的一些老街巷,还有这样有腔有调、韵味悠远的叫卖声,而且各种叫卖声一定是约定俗成,小贩们一喊,老厦门就懂了!

早年的闽南,总有些肩挑的小贩们走街串巷,大家私下唤他们“走街仔”,为了招揽生意,他们经常走一路、吆喝一路,而且经常“人未到声音先到”,为了招揽生意,他们经常会吆喝出各种叫卖声,根据所卖的商品不同,不同的叫卖声特色也不同,除了长短节奏不一的口头吆喝声,有的还用器具敲击声、乐器吹奏声来体现。

图片

1947年《厦门大观》记录的贩夫音号

走街串巷的小贩们,卖的大都是蔬菜、食品、点心或小百货、日常用品,他们勉力勤奋,常常从清晨到深夜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踪影。

“烧甲脆的油吃粿,透早时,配安糜!”

“涂豆仁,酥搁香,哟喂噢!”

一大清早,卖油条、卖荷仁豆和涂豆仁(花生)的小贩们开始此起彼伏地引吭高“歌”,小小囡仔们被叫醒,抓起零钱就冲出门去,腹肚都被喊得很妖很妖了捏!

大清早是一拨吆喝高峰期,到了八九点钟,又有更多的小贩们接踵而来。

“卖油卖豆腐呦!”

“卖蚝,卖蚝,蚝仔肥箭箭,昨晚割一暝,生尺搁清气!”

图片

“高丽菜,卡水旦啦,要买着来看啊!

“桃子真便宜,一个八占钱啦,要买紧来试,不买是无时!”

一个个都是文案高手有木有!

没错,小贩们的创造力很强,卖什么吆喝什么,而且喊唱相结合,高低起伏有调子,很多时候还很有针对性,喊将起来,朗朗上口,像极了快板说唱——

“涂豆仁,孩子吃着会聪明;涂豆仁,大人吃着有精神!”

“来买咸酸甜,吃着生后生!”

照顾得真周到。

图片
 

有的时候,卖“咸酸甜”的小贩们,也可以不吆喝,只需背着一个长木箱,木箱上装着玻璃,从外面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木匣里装着青果豉、咸金枣、酸梅、盐橄榄、蜜杨桃等等,瞄一眼,哈喇子快流出来了;再瞄一眼,脚步也移不开了。

小贩来到街巷里,把木箱子放在支架上,就慢悠悠地解下腰上别的唢呐“嘀嘟嘀嘟嘟”吹奏起来。也许他吹得并不专业,但这丝毫不影响它的魔力,唢呐声一响起,馋虫集体出洞。

图片

喜欢用乐器吆喝的,还有卖土笋冻、卖油葱粿、卖麦芽糖以及卖猪肉的等等。不过乐器各不相同。

上世纪三十年代,厦门笛仔仙陈金水的土笋冻颇有名气,传说他每次出摊经常吹着横笛招揽客人,也算是一道独特景观。到了八十年代初,中山路人行道有一个卖土笋冻老人的笛声,据说每天从街头响彻到街尾,人送外号“韩仙子”,恐怕算一个大V

卖麦芽糖的小贩喜欢手里拿着巴掌大小的小锣,边走边沿途敲打,“当当”的锣声起伏有节奏,《漳州杂诗》里有一句“最是清和城市里,锣鼓声卖麦芽糕”,说的就是这个。据说,细细听下还能听出闽南语“麦芽糖”的音调呢。

图片

在漳州的一些沿海村落里,叫卖猪肉也有用吹竹管或者吹海螺,沿海地带,海螺唾手可得而且“嘟嘟嘟”的声音很清澈响亮,吹螺卖肉,很有声东击西的感觉。

为了能吸引顾客,流动小贩们使尽浑身解数,各种器具纷纷上场,特别是到了晚上喊累了,干脆玩起“摇滚”来。

卖“糖角”的小贩,用制作糖角的小刀具和小铁榔互相敲打,发出有节奏的“铿铿铿”响声;卖“油柑串”的大娘往往会把长长的竹签放在大铁罐里上上下下摇动发出声音;卖冰棒、石花冻的会带上一个小铜铃,边走边一路摇着铃。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