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年十八岁 ‖ 九妮(长篇纪实小说)

 乡土唐河 2022-08-13 发布于河南

作者介绍:九妮,原名姚万富,唐河县源潭镇马湾村人,军旅作家。原炮兵第九师16团6连老兵,1984年入伍,1984年6月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1987年退伍。



前言

这是一篇纪实小说,没什么文学价值。

34年前,我有幸参加了那场对越自卫反击战,和我一起扛着枪坐着闷罐火车上前线的,还有36个源潭籍子弟兵。那年,我们大部分十七、八岁年龄,最小的十五岁,最大的二十岁。

2007年,在家整理书柜时,无意间发现了那本当年在战场上写下的《战地日记》,虽已泛黄,但字迹依然清晰,让我喜出望外。日记,如实的记录了当年前线的战斗生活。我想把故事告诉更多的人,于是就有了这篇《永远的十八岁》。

用了差不多一个月的业余时间,才一个字一个字的把它敲到了网上。没想到的是,这篇小说在网上被疯狂地转载,后来,竟出现在德国、西班牙、法国、美国的华人社区网站,引起轰动。

源潭这批一起打过仗的战友,大部分是农村兵,战场上没有一个孬种,没给家乡人丢脸。他们迎着炮火,在枪林弹雨中战斗,无数次穿越炮火封锁线,舍命完成了中央军委交给的各项战斗任务。打仗回来后,国家正处于改革开放大潮中,大批工人下岗,我们没有抱怨,回家种地,外出打工,为生活打拼。

和我一起上前线打仗的源潭籍老乡,源潭街的有: 源中街张书元、面条铺郭顺山、郭家菜园郭长海、西寨墙陈玉贵、街西头仝大强,代店村贾明晓、王得成,马湾村赵铁成、杨焕坡、赵长明、本文作者姚万富,张楼村邱喜发,齐湖村孙德江,竹园村党进友,前小河湾贾俊民,郭桃园村郭付乐,郭茨园村刘顺海,何庄村何忠民,椿树李村李玉民,王岗村王志刚,下董村常德群,曹岗村曹纪灵,贾营村李克清,徐岗村徐升发,任岗村任建强,烟庄村贾俊成,还有些忘了是哪庄啦,贾付朝、朱升志、王飞等等。

说起战争,似乎是很遥远的事了,故事中的人物,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他们是英雄,是国家功臣,也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几十年过去了,我说的这些人都还健在,也许刚才他们中的某一个人还挑着粪挑子和你擦肩而过,也许他们正和你一起在农田劳作。

序(一)

十八岁那年,县城里来了很多军人,是部队派来征兵的。清一色的绿军装、红五星、红领章,军人们走在街上,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那时,我在一个建筑队干小工,是大哥介绍的。

在建筑队干小工每天可以吃白馍,每干一天可以得到一元钱工资,年底结账。工钱虽不是很多,但也让我那帮在乡下一起放过羊的伙伴们眼红。因为他们还穿着有补丁的衣裤,而我回乡下时可以向泥瓦匠师傅们借一把破旧的自行车回家。

虽然知道要征兵了,但根本就不敢想会有自已的份。想当兵得有关系,而且需走后门送礼,这些我都不具备条件。在当时,有什么好事,穷人是想都不敢想的,因为你根本没有机会,想也白想。

第二天傍晚,我和一个叫杨东的小伙子商定晚上加班抬砖。从一楼沿着竹笆搭建的斜行人工桥把砖头抬到未建好的三楼,每抬上去一千块砖可得加班费一元五角。虽然我上午和那些师傅们一起抬楼板累得要死,但还是不愿意放弃加班的机会,因为加班费是给现金。

我看中了服装店里卖的一条绿军裤。一问价,店老板说这是正宗的军用品,开后门才弄了几条,最少13元,。可俺只有6元,出门时妈交代有话:在外边干活,一别惹事,二别借钱,嘴巴甜一点,最好能学个木工或泥瓦匠技术,将来能养活自己。 俺想靠自已挣钱买下那条绿军裤。看到军人们穿军装哪么帅气,就铁了心的要买,俺知道军用品结实耐穿。

在我们完成两千砖任务时,大哥叫我下来有事说。让我明天回村里登记填表,准备去体检、验兵。我当时心里有点兴奋,但没有自信。我知道如果没有后台,验上也会被有关系的人挤掉,这种事常听说。于是,报着试一试的态度去填表体检了。一周后,我意外的接到入伍通知书,并领到一身崭新的绿军装。这是我十八年来,第一次穿上从脚跟到头顶全是新的衣服,心里好激动,美滋滋的。

我走路感觉很飘,新衣服伴随着轻快的脚步发出刷刷的磨擦声。全家人也跟着乐,邻居们见了我母亲说着恭维的话,母亲也自然乐得合不拢嘴。上一辈人父亲当兵,这一辈人该我了,几个哥哥虽也有当兵的念头,但早过了入伍的年龄。那个年代,在俺家乡,农村的孩子想有出息只有当兵这条路,当不了兵能出去找份临时工或干个手艺活挣钱就算不错了。 事后得知,这回能当上兵,得益于83年全国严打。像我年龄上下的年轻人,村里没被抓被罚的几乎没有了。参军走的那一天,全家人早早去镇上照了张全家福,母亲乐得合不拢嘴。

我们镇这次共征收兵员36人。在县城武装部大院,大家背着被包在接兵的军人指挥下排着队按顺续上了客车。客车起动的那一刻,我难抑心中的兴奋,向亲人们挥手道别,母亲跑到车前,透过车窗又塞进我手里十元钱,反复的叮咐我到部队要听领导的话,要好好干。母亲转身离去的那一刻,我看到母亲眼里闪着泪花,而自己心里除了高兴,没有任何伤感。

到了部队,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

新兵连的训练是紧张的也是辛苦的,但我都不觉得累,和建筑队时重体力活相比根本算不了什么。部队的伙食也比建筑队强几倍,因此,连队的脏活累活我争着干,有什么活动我都积极参加。我非常明白,部队是个能学到知识又能锻练人的地方,这次机会对我来说是难得的机遇,来之不易,我要珍惜,加倍的珍惜。

三个月的新兵训练结束后,我被分到了炮九师炮十六团二营六连指挥排侦察班。同班的还有同乡党进友(河南唐河人)、姚志杰(浙江安吉人)、王国良(浙江长兴人)、颜峰(浙江长兴人)、强凤民(浙江长兴人),班长是汪如申(浙江杭州人)。

此时,我发现自己在这来自五湖四海的军营里,智商竟不比任何人差,军事教材过目不忘,训练也都得心应手。在全师军事技术大比武中获得侦察分队第一名。班里的另外两名侦察员王国良、颜峰分别获得第二和第三名。班长汪如申我们四个的照片和事迹还上了军报头版。

半年后,部队接到开赴老山前线作战的命令。炮九师配合一军指挥,开始了长达一年的老山防御作战。我和我的战友们一起战斗在老山战区那马646高地前沿观察所,接受战火的洗礼。

这一年,我十八岁!

序(二)

今年六月三十日,是炮兵十六团赴滇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二十八周年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战友姚万富所著《那年十八岁》一书值得我们拜读。

一九七九年对越自卫反击作战以后,我国政府曾庄严声明:“我们不要越南一寸土地,也绝不允许别人侵犯我国领土。”我们正告越南当局:“在中国边防部队撤出以后,不得再对中国边境进行任何武装挑衅和入侵活动。”“如果出现上述情况,中国方面保留继续还击的权利。”但是越南当局无视我国政府的正告,在我边防部队撤出以后,乘机把部队推到老山地区,蚕食我国领土。在我境内修工事、埋地雷、筑据点,不断向我边民开枪开炮。杀我边民,毁我房屋,使边疆人民有家不能归,有地不能种。为了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不受侵犯,保卫边疆各族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中央军委命令我参战部队,进行了这次自卫反击作战。

这次作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炮击反炮击阶段。第二阶段:拔点作战阶段。第三阶段:防御阶段,也可以说抗反击阶段。

我们炮团在长达一年的参战时间里,经历了雨、旱两季作战。先后配属“两军、三师”,参加了大小战斗一百余次。其中大的战斗有七次。八四年四次,即“7.12”、“7.28”、“11.18”、“12.20”战斗。八五年三次,即“1.15”“2.11”、“3.8”战斗。在战斗中,指挥人员精心组织,沉着指挥,各专业分队密切协同,全团指战员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出色的完成了战斗任务。炮四连被昆明军区授予“英雄炮兵连”,徐小丹被中央军委授予“炮兵侦察英雄”称号,昆明军区为我团记集体二等功。

回顾当年参战的情形,全团指战员求战情绪高昂,“为祖国争光、为人民立功、为军旗增辉”成为每个干部战士的心愿。在战斗中最困难、最危险的地方,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冲锋在前,传承和发扬了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通过战火的考验,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锻炼培养了一代军人。部队撤出后,战友分别了,在各自工作岗位上为国家和民族繁荣昌盛作出新的贡献!让我们发扬老山作战精神,再创新的辉煌!

在战斗中牺牲的烈士们安息吧!你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团长 王纪庚

                                      2012年6月6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