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明说 34 | 中医谈“补”

 周氏纵横 2022-08-13 发布于广东

中医谈“补”

现代人喜欢“补”,尤其喜欢“补肾”。也难怪,因为现代人尤其是南方人的夜生活比较丰富,透支得比较多,所以对肾特别关注。

能意识到“补”是好事,这是对健康的一种关注。不过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肾是属于先天的器官,何为先天?意思是说它先于人体的形成,即先有肾后有人体。从这个角度看,后天专门补肾的意义不是很大,如果要补就应该结合人体阴阳五行的相生相克来调理。

中医说“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肾属水,肺属金,肺金生肾水,意思是说补肾要从补肺下手。

不过,所有的“补”都离不开人体的后天器官——脾胃。其实一个真正关注和懂得“补”的人,一定是先关注脾胃。只有脾胃运化能力强大了,才能“补”起来。

金元之后,明代许多大医继承河间、丹溪之学,各执一说,保守成方,多用寒凉攻伐,虽然薛己大家等温补理论已经兴起,但流弊未绝,景岳学说的产生正基于这一现实,出现纠偏补弊的需要。

张介宾,字景岳,号通一子。他自幼聪慧,对诸子百家穷研博览,通晓易经、天文、兵法,尤其精于医术。他早年学医,壮年从戎,身处幕府,游历北方。后回乡专心医学,从事临床和著述。

景岳精研《内经》,垂三十年,以《灵枢》启《素问》之微,《素问》发《灵枢》之秘,将两书合纂,从内容分别归类,成《类经》三十二卷,并撰有《类经图翼》、《类经附翼》。他又总结前人及毕生经验,博采众说,编辑成《景岳全书》,凡六十四卷,综集内、妇、儿、外等各科之大成,为医学巨著。

景岳学说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基础,在理论方面以《内》、《难》为宗,并撷取了唐、宋、金、元以及明代医家(如王冰、许叔微、李东垣、薛已等)的学术思想,对刘河间、朱丹溪学说,在批评之余亦有所取舍。他还深邃于《易》理,接受了哲学及道家精气神学说的影响,熔为一炉,从而形成其一家之说。

我们选取一段他的著作《新八方略》中的“补略”

补方之制,补其虚也。凡气虚者,宜补其上,人参、黄芪之属是也;精虚者,宜补其下,熟地、枸杞之属是也;阳虚者,宜补而兼暖,桂、附、乾姜之属是也;阴虚者,宜补而兼清,门冬、芍药、生地之属是也。此固阴阳之治。辨也,其有气因精而虚者,自当补精以化气;精因气而虚者,自当补气以生精。又有阳失阴而离者,不补阴何以收散亡之气;水失火而败者,不补火何以甦垂寂之阴;此又阴阳相济之妙用也。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余故曰:以精气分阴阳,则阴阳不可离;以寒热分阴阳,则阴阳不可混。此又阴阳邪正之离合也。故凡阳虚多寒者,宜补以甘温,而清润之品非所宜;阴寒多热者,宜补以甘凉,而辛燥之类不可用。知宜知避,则不惟用补,而八方之制皆可得而贯通矣。

这段话的精髓是“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

“补”法门很多,中医从来不追求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式,每个地方,不同人应该有自己的方式。但所有的“补”,都应该建立在对自己身体有切实认识的基础上。

说明:以上文字主要参考任应秋主编的《中医各家学说》一书。

坚持是一种信仰,

专注是一种态度。

谢谢大家的点赞,

分享与转发!

随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