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般闲事—从四川遂宁金鱼村窖藏出土的南宋瓷器看宋人的日常生活

 灯下悦读 2022-08-14 发布于广东

一提起四川遂宁的金鱼村,很多人便会联想起二十多年前那场曾轰动中国田野考古界及古陶瓷研究领域的重大发现—遂宁金鱼村南宋瓷器窖藏。到目前为止,这座窖藏仍是国内出土宋瓷数量最多、最精美的南宋窖藏,有许多出土的瓷器都十分罕见,甚至是孤品。

2013年11月15日,一场由四川宋瓷博物馆和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联合举办的“蜀地遗珍—四川遂宁金鱼村南宋窖藏瓷器精品展”在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拉开序幕,这也是该窖藏南宋瓷器在国内最大规模的一次整体亮相。展览为期三个月,共展出106件(套)器物,可谓件件精品,其中一级文物21件(套),二级文物61件(套),其余均为三级文物。从四川遂宁到浙江杭州,三千多里的路程,一批南宋瓷器经历了七百余年的轮回,终于又回到它历史的原点,在南宋的故都演绎出精美绝伦的宋瓷华章。我们从这些令人惊艳的瓷器中看到的不仅仅是两地三千里路的机缘,更是七百多年前宋人精致生活的再现。

美食不如美器

中国传统的饮食观讲究色、香、味俱全,这个色不仅是指食物本身的色,还有盛放佳肴的器皿与佳肴之间的色形的统一。如果说器皿简陋,而饮食精美,自然也撩动不起食者的食欲。清代著名诗人袁枚总结得好:“古诗云:'美食不如美器’,斯语是也。”所以,美食佳饮必须要有精致的饮食器具来烘托,才能达到完美的效果。宋人怎会不明白这个道理呢?

在金鱼村南宋瓷器窖藏中出土数量最多的就是饮食器具,这其中就包括大量的茶酒具。先说茶瓯或茶盏,都道宋人好“斗茶”,“茶色白,宜黑盏”,其实也不尽然。实际上,黑釉盏只是斗茶时使用的一种道具而已,这种强调和认识主要来源于北宋蔡襄等文人的推崇。而当时文人们的饮茶器具是多样化的,光茶瓯或茶盏之类,从宋代诗文的记载来看,除了黑釉盏以外,还有“碧玉瓯”、“玉 盌”、“冰瓯”、“越瓯”等的描写,这里自然包含了越窑、龙泉窑的青瓷以及景德镇窑的青白瓷。如本次的展品中有两件高约6.7厘米的景德镇窑的青白瓷小盖杯,一件杯身饰两道简朴的凸弦纹,带环状盖钮,器盖扁平(图1);一件器盖为小圆钮,盖形呈半弧形,器身饰一周复瓣的仰莲纹(图2)。两件皆高圈足,胎体轻薄,釉色青白,杯形小巧可爱。

图1 景德镇窑青白釉弦纹盖杯

图2 景德镇窑青白釉莲瓣纹盖杯

至南宋后期,人们对于茶色的审美似乎发生了回归,由“尚白”再次回到碧色的标准。南宋后期陈鹄《耆旧续闻》卷八载:“今自头纲贡茶之外,次纲者味亦不甚良,不若正焙茶之真者已带微绿为佳。近日士大夫多重安国茶,以此遗朝贵,而夸茶不为重矣……今诸郡产茶去处,上品者亦多碧色,又不可以概论。”而唐代陆羽的茶盏美学“青则宜茶”,也或多或少会影响到后代茶人对茶盏的审美,于是瓷青茶绿,青绿宜人,又是另一道风景。且看南宋龙泉窑的青釉斗笠碗,敞口浅腹斜壁小圈足,将碗倒扣,便形似“斗笠”,故名。它素面无痕,只以滋润如碧玉的釉色取胜(图3)。金鱼村一号窖藏共出土8件这样的青釉斗笠碗,釉色上佳者,多为粉青或梅子青。试想,茶汤碧绿,茶盏青翠,又是怎样的情趣。

图3 龙泉窑青釉斗笠式碗

再说酒器,金鱼村一号窖藏出土的景德镇窑青白瓷梅瓶堪称宋代酒器中的佼佼者。在一号窖藏中共出土大大小小的景德镇窑梅瓶8件,这次共展出4件,且为完整的带盖器。其中大型梅瓶高约40厘米,小型的梅瓶高约30厘米,全部通体刻划花纹,花纹有缠枝花卉纹和卷草纹两类。造型均为短颈,溜肩,瓶身修长,腹部以下渐收。瓶身通体刻划的花草纹线条流畅,叶脉卷曲而富有弹性,装饰密而不繁,胎体厚重,胎白细腻,釉色白中泛青,色类白玉。(图4、图5)

图4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划花缠枝花卉纹梅瓶

图5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划花卷草纹梅瓶

这类梅瓶在宋代实叫“经瓶”。宋赵令 畤(1064—1134年)在《侯鲭录》卷三酒经载:“陶人之为器。有酒经焉,晋安人盛酒以瓦壶。其制,小颈环口、修腹,受一斗,可以盛酒,凡馈人牲,兼以酒器,书云酒一经或二经,至五经焉。他境人有游于是邦,不达其义,闻五经,至束带迎于门,乃知是酒五瓶为五经焉。”说明这种瓶是酒器。而“梅瓶”的称谓是后人的约定俗成。民国许之衡所撰《饮流斋说瓷》说瓶罐第七云:“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也。”这一说法,使其成为古代的花瓶。 

宋人的一杯一盏、一壶一瓶,在食与具、饮与器中搭配出和谐的色彩、精细的图案;在摆放的形态空间上,美器不单单因美食而生辉,美食更因美器而充满诱惑。

“四般闲事”头一桩

“永日向人妍,百合忘忧草。午枕梦初回,远柳蝉声杳。藓井出冰泉,洗瀹烦襟了。却挂小帘钩,一缕炉烟袅。”(宋 晁补之《生查子·东皋寓居,夏日即事》)百合忘忧,午梦初醒。远处,柳树上蝉声杳然,从长满苔藓的井中打来冰泉,却不慎弄湿了衣襟。钩起竹帘,让一缕轻烟从炉中袅散。这是宋代士人再常见不过的一个夏日午后了。淡淡的闲适在远与近、动与静、内与外的空间中交汇融合,生活的细节在诗意的纷飞中慢慢展露,而诗人最后的心思亦随着熏香的细烟轻聚,香远韵清。

都道宋人有“四般闲事”,灌圃耐得翁在《都城纪胜》中言:“故常谚曰: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讦戾家。”这香事还是排在“四闲”之首。可见,熏香在宋人的生活中真只能算作是平常的享受了。香事的频繁与日常化带动了香品器的发展,而香炉自然是最重要的香品器。宋人陈敬撰《陈氏香谱》,后人有所增益,形成《新纂香谱》,其中卷三有“香品器”条,云:“香炉不据银、铜、铁、锡、石,各取其便,用其形,或作狻猊、獬豸、凫鸭之类,随其人之意作。顶贵穹窿,可泄火气,置窍不用太多,使香气回薄则能耐久。”文中提到的香炉,多是金属质地的,可见从质地而言,瓷香炉并非最佳选择。这是由于除了金属质地的香炉,一般在使用其它质地的香炉时都需在炉底放置石英等隔热砂,以防止炉壁过热而炸裂。但这并不妨碍宋代瓷香炉的大量生产,因瓷香炉的烧制成本低于金属质地的香炉,故受到民间平民阶层的喜爱和推崇。

四川遂宁金鱼村一号窖藏出土的瓷香炉,正是那个时代香事活动常态化的印证。这批瓷香炉在造型上或是模仿三代至秦汉的青铜器,或是推陈出新,颇具创造力,在简约朴素中,显示出独特的古拙气质。

龙泉窑鬲式炉在金鱼村一号窖藏共出土5件,本次展出3件,分为大、中、小三类,最大一只口径达19.9、高16.4厘米(图6);中型的口径达16.3、高12.6厘米(图7);小型的口径12.9、高10厘米。三只鬲式炉除尺寸上的差别,造型几乎一致。都是斜盘口,圆唇,短直颈,鼓腹较扁,腹径略大于口径,三锥形足。肩部有一周凸棱,腹部与三足相对处有三道明显的凸棱,从肩部延伸到足部。制作十分规整,釉的质感醇厚,呈亚光状。;

图6 龙泉窑青釉鬲式炉

图7 龙泉窑青釉鬲式炉

此外,在龙泉窑青瓷中还有几件形制较小的香炉。

一件青釉弦纹樽式炉,高6.7、口径8厘米。平沿,直腹,口沿下、腹中部和腹下端等距模印三道带状凸弦纹,平底。器底外沿附三只如意形足。通体施梅子青釉,釉面光洁滋润。樽式炉又称“奁式炉”,流行于南宋以后,其造型取汉代酒具筒形樽。此器形制特殊,独具三扁足,与同窖藏所出弦纹三足铜樽造型极为相似(图8)

图8 龙泉窑青釉弦纹三足樽式炉

一件青釉兽耳衔环鼎式炉,高11、口径11.1厘米。直口,口沿上附一对方形立耳,深直腹,下腹圆弧,平底,三兽足。上腹堆贴一对兽首衔环。胎骨略显厚重,白胎略泛灰,通体施粉青釉,釉面光洁莹润,遍布较大的褐色开片和细小的开片纹。虽有两足残断,但仿商周铜鼎的造型,具有浓厚的古韵(图9)。正所谓“琢瓷作鼎碧于水”(宋杨庭秀《焚香诗》)。

图9 龙泉窑青釉兽耳衔环鼎式炉

与龙泉窑青瓷香炉素雅如玉的古朴感相比,景德镇窑的青白瓷香炉则是一类虽带有仿古意向,但更具创新风格的经典之作。由于青白瓷的釉面比较光亮,具玻璃质感,釉层又比较薄,故能在胎装饰上发挥工艺上的长处。这次展出的景德镇窑青白瓷香炉共6件,其中有4件在胎装饰上都采用了剔刻花工艺,在炉身上剔刻出各类花卉图案,让纹饰呈现出凸雕的立体效果。如此件青白釉凸雕莲荷纹炉,高16.2、口径14.3、足径10.2厘米。主题纹样位于外壁腹部,分别为牡丹、束莲、折枝月季花卉图案,采用减地剔刻的胎装饰手法,立体感很强(图10)。

图10 景德镇窑青白釉凸雕莲荷纹炉

而这件青白釉凸雕花卉纹鬲式炉,高14.5、口径16.5厘米。直口,圆唇,外折沿,沿上附两立耳,短直颈,圆肩,三鬲状实心足。颈部饰剔刻回纹,肩、足部分别饰剔地莲花、兰草,折枝牡丹纹。此炉造型似铜鼎,三袋状足又似鬲,因此又被称为“鬲鼎式炉”(图11)。

图11 景德镇窑青白釉凸雕花卉纹鬲鼎式炉

还有两件炉的造型也相当别致。一件青白釉素面兽足鼎式炉,高20.6、口径17.2厘米。为仿青铜器造型的香炉,直口,圆唇,外折沿,口沿上两立耳,短直颈,圆腹,下腹内收成平底,三兽足,兽足均为模印,上端为兽面,下端为爪趾,手法细腻,制作考究。炉外壁为素面,仅在接近炉底处饰弦纹一周,与前两件的琢器相比,显得大气质朴(图12);

图12 景德镇窑青白釉素面兽足鼎式炉

另一件青白釉八棱鼎式炉,高14.7、口径9.5厘米。器物从口部到炉身均呈内圆外八棱形的形态。平沿,沿上附一对方形立耳,直颈,鼓腹,上腹附一对铺首衔环。最独特的是它的三足,足端外卷,足上堆贴兽头及发毛,发毛卷曲,可辨兽头之圆瞪的双眼。此炉造型极为罕见,整体炉形体小略显瘦长,已近似元代鼎式炉。(图13)

图13 景德镇窑青白釉八棱鼎式炉

闭阁垂帷,在炉中预置特为焚香而精制的香灰,香炭一饼,烧透入炉,轻拨香灰,浅埋香炭……这是陆游在《焚香赋》中描写的场景。宋人就是这样,开始了一天的生活。

好花配好瓶

“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宋刘辰翁《浣溪沙·春日即事》)在春日的黄昏中,看燕子归来,默默无语,瓶花被习习的晚风吹散了,心也随之凋落。在宋人的诗词中随手拈来便是这样的句子。

这样的瓶花自然是置于案头的小瓶花,多半是文人书斋中的。如“折得蒸红簪小瓶,掇来几案自生春”。(宋张明中《瓶里桃花》),“南枝斜插古军持,瘦影参差落砚池”(宋宋伯仁《瓶梅》),“花开水晶瓶,叶排青琐窗”(宋许及之《白石榴》),“莫道幽人无受用,铜瓶遍插木犀花”(宋陶梦桂《书事》)等等。从宋代的诗、词及绘画来看,案头瓶花的种类已十分丰富,常见的有梅花、水仙、桃花、杏花、酴 �、牡丹、芍药、石榴、荷花、桂花、菊花、芭蕉等,花瓶的质地有瓷瓶、铜瓶、金银瓶、水晶瓶等。由于文人书斋案几上的花瓶体量都不甚大,一般仅选单枝数朵或单枝单朵的花来插,花卉的品种是单一的,花色亦单纯雅致。插花的心情也是随性随心而至,多为乘兴顺手拈花,如范大成《瓶花》句“满插瓶花罢出游,莫将攀折为花愁”。李光《渔家傲》前题有“羊君荆华折以见赠,恍然如逢故人。归插净瓶中,累日不雕”。赵孟坚《好事近》前题“重温卯酒整瓶花,总待自霍索。忽听海棠初卖,买一枝添却”。这些都是文人插花不拘泥形式的体现。

在金鱼村南宋窖藏中,也出土了数量可观的瓶子,瓶有大小两类,以龙泉窑青瓷瓶居多,有琮式瓶、弦纹瓶、贯耳瓶、鼓腹瓶、圆腹瓶、瓜棱瓶等,造型多样。大型瓶,如龙泉窑青釉琮式瓶,高26.8、口径7.8、足径8.3厘米。以泥片围接法成型,系仿新石器时代的玉琮造型而制作的陈设用瓷。该瓶通体内外施梅子青釉,釉层不太均匀,条纹凸起处釉色稍淡,足部积釉最厚,釉色莹润,整器较为厚重,将玉琮端庄古朴的造型与龙泉瓷温润含蓄的釉色完美结合。在南宋窖藏中,琮式瓶目前仅见于四川遂宁金鱼村窖藏,该窖藏还出土相似造型的石琮两件(图14)。

图14 龙泉窑青釉琮式瓶

青釉盘口弦纹瓶,此类瓶有大小两种,大瓶高约30厘米(图15),小瓶高约15厘米。一般为盘口或口部折沿,细长颈,扁鼓腹,圈足。这种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从颈部至腹部饰多道凸弦纹,此类装饰法也称为“出筋”,因这类瓶具有竹之意态也被称之为“竹节瓶”。贯耳瓶也是龙泉窑青瓷常见的瓶式种类,其造型来源于汉代贵族燕乐时所用的投壶。在南宋窖藏中,这类器物仅在遂宁发现,出土器中有大小两种,其中大瓶4件,小瓶23件。均造型挺拔,为南宋龙泉窑中的珍品。以大瓶为例,其中一件高31.1、口径5.8、足径10厘米。圆唇略平,直口,长颈,颈上端附两个管状贯耳,腹部圆鼓,最大腹径在腹中部。圈足较为规整。除圈足底外通体内外施青釉,釉色莹润,釉层均匀厚实(图16)

图15 龙泉窑青釉盘口弦纹瓶

图16 龙泉窑青釉贯耳瓶

此外,还有一类小巧秀丽的瓜棱瓶。这类瓜棱瓶为仿官窑器,其中一件,高15.6厘米,从口部至足部均呈十二棱菱形,侈口,束颈,长弧腹,菱形足略外撇。口部有轻微的两道凹痕,对应器身和足部的两道凸棱,以及器底的一道凸棱,显示器物是由模印的两片胎体对接而成。为白色胎,胎骨略沉,通体施梅子青釉,釉面光洁滋润,温润明亮(图17)。

图17 龙泉窑青釉瓜棱瓶

另一件为海棠式瓜棱瓶,高16.2厘米,为八棱形,侈口,圆唇,束颈,长弧腹,喇叭形足,足圈较高。也可见器物由模印的两片胎体对接而成的痕迹。此类器物与前一件相比,胎体薄,胎骨轻,胎体釉色为灰黑色,釉色粉青,通体开片,更接近于官窑器(图18)。

图18 龙泉窑青釉海棠式瓶

十分有意思的是,在这次展览的展品中有一件景德镇窑的青白瓷印花碗,此碗的图案比较少见,题材恰恰就是瓶花和盆花。碗内底为一对相向飞舞的双凤穿花图,内壁以六出筋分隔出六组图案,瓶插花和盆栽花相间。瓶花和盆花的内容有:弦纹胆式瓶插两支牡丹,弧形花瓣纹盆栽荷花和菊花,菊花纹胆式花瓶插两支牡丹,莲瓣花纹盆栽两支荷花和朵花,弦纹胆式瓶插两支菊花,连续花瓣纹花盆栽萱草等。盆花与瓶花交错布局,与双凤主纹相配,使得整器纹饰更加繁缛,细部刻画更富神韵。这组盆花与瓶花图案为研究宋代插花艺术提供了绝好的例证(图19)。

图19 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双凤纹芒口碗

文人的雅玩

宋代文人的书房,多半是独处之所在,讲究室内外环境的雅致清幽,对于室内的几榻、器具、花木、书画等的陈列经营都有一定的思维定式,这说明书房的审美格局已固定成型。案头的摆设除了瓶花、香炉之外,也少不了文房雅玩。而文房器不仅仅是实用器,也是一种风雅的点缀。

士人热衷于艺术品和文房用器等物品的收藏与鉴赏,这在宋代的确是个十分突出的文化现象。宋初,苏易简撰有《文房四谱》五卷,大约是“文房四宝”得以原委本末的最早集合了。最有名气的当属南宋时期宗室士人赵希鹄撰写的《洞天清禄集》,这是一本关于收藏鉴赏的著作,在这本书中共介绍了十个门类的艺术品与文房摆设,其内容丰富,考辨明晰,为后世许多同类著作所仿效。这股“文治”之风自然也带动的瓷质文玩器具的生产。虽然就价格而言,瓷质文玩无法与玉、铜等质地的文玩相提并论,但制作之精细,模样之脱俗,往往令人爱不释手。金鱼村窖藏中出土的一批瓷质文房器具便是如此。

宋代多见三足的蟾形水盂,金鱼村窖藏出土了一大一小两件青白瓷三足蟾形水盂。大的一件口径6.5、腹径18、高11.2厘米。整器为捏塑成型,辅以堆贴、模印、褐彩等装饰手法。椭圆形腹部,中空,背部模印凸弦纹、花瓣纹、大小乳丁纹等。尾部模印图案十分特别,先以两条凸出的竖线纹间隔出一个区域,中部的印花纹呈绶带状。蟾蜍头微仰,堆塑出眼、鼻、耳、花翎等,装饰繁复,眼珠、额头等处点饰褐彩。腹部下堆贴三足,足上刻划弦纹,前面的两只足上还戳印出篦点纹。三足均为三趾,为捏塑成型。外壁施青白釉,积釉处青翠可爱(图20)。

图20 景德镇窑青白釉三足蟾水盂

小件三足蟾形水盂,口径1.5、腹径10.8、高7.4厘米。造型、纹饰与大的蟾形水盂不同。蟾蜍头部上仰,从头部到尾部模印出对称的花纹。头部有眼和鼻,触须似卷曲的长耳,眼珠施褐釉点彩。背部至尾部的中央为两条凸线纹隔离出的花纹带,呈花叶纹状,两侧为大小乳丁纹。三足堆贴,足的造型简单,前两只足上刻划两道凹线,以示肌肤的褶皱,后单足作成向内弯曲状(图21)

图21 景德镇窑青白釉三足蟾水盂

三足蟾蜍象征月中仙虫,也有蟾宫折桂的寓意。水盂,宋人又称水丞、水中丞,是置于书案上贮水以供研墨的器具。其名称来源于宋林洪所撰《文房职方图赞》,书中云:“一言之出,必有以利泽于当世,而没可以任言责。若夫当言而不言,塞也。不当言而言,泛也。不泛不塞,动有利泽,其为水中丞之德乎?”可见,宋代文人在把玩使用文具的同时,不忘以物喻人,将玩赏上升到更高的精神层面。

景德镇窑青白釉凤首流水注也是难得的精品。它高9.3、口径2.8、底径8厘米。曲流略折,流上堆贴凤首,以褐釉点彩描画凤目。曲柄位于肩部,柄部刻画三道凹弦纹。圆肩,直腹微鼓,平底。青白釉莹缜如玉,釉色淡雅,成形随意,宛若小壶,做工实在精巧(图22)。而最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品中的一件孤品—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缠枝莲荷纹三足笔墨插,此件笔墨插高5.1、底径8.8厘米。平顶之上有两个圆形插笔孔,一个圆形的墨水孔和一个长圆形的墨水孔。直腹,平底。底部外圈粘接三个外撇的卷状小足。腹中部模印一周连续的荷叶莲花纹。白胎,施青白釉,釉色青翠可人(图23)。这件三足笔墨插是组合型的文房用具,兼具插笔和储墨两种功能,体型小巧,便于携带。文人出行之时,忽文思潮涌,只需将随身携带磨好的墨汁倒入笔墨插中的墨水孔,就可随时泼墨了—又实用、又创新。无怪有人将这件文房用具戏称为古代的“迷你文具盒”。而这份精巧与韵致,宛若宋代文人的心思,细密而内敛。

图22 景德镇窑青白釉凤首流水注

图23 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缠枝莲荷纹三足笔墨插

南宋王十朋云:“予还自武林,茸先人弊庐,净扫一室,晨起焚香,读书于其间,兴至赋诗,客来饮酒啜茶,或弈棋为戏;藏书数百卷,手自暴之;有小园,时策杖以游;时遇秋旱,驱家童浚井汲水浇花;良天佳月与兄弟邻里把酒 盃同赏;过重九方见菊以泛觞,有足乐者……”这就是宋代士人的完美生活,有茶,有酒,有花,有诗,有书,有琴……而所有的闲情与逸致都通过物化的载体—器用,被展现了出来,这便是金鱼村窖藏出土的南宋瓷器所带给我们的美好感觉。

感谢您对桃花源艺术空间的关注与支持!

桃花源艺术空间成立于2013年,是中国国内最早专注于中国高古艺术品收藏与推广的艺术工作室,创始人团队有着数十年的艺术品收藏与运营经验,与国际各大研究机构,博物馆以及拍卖公司保持有密切合作。目前我们在北京、济南拥有线下艺术空间,通过定期举办展览以及学术讲座的形式来推广中国高古艺术文化。

北京 Beijing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51D·PARK

北京时尚设计广场C座南院

South Courtyard of Block C, Beijing FashionDesign Square, 751D·PARK, No. 4 Jiuxianqiao Road,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开放时间 Opening hours:10:00-17:00(节假日公休)

济南 Jinan

济南市市中区经四路269号东图大厦6楼C17号

No. C17, 6th floor, Dongtu Building, No.269, Jingsi Road,Shizhong District, Jinan

开放时间 Opening hours:10:00-17:0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