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名、为功、为己耀而做事的人,连修行的大门都没进(连载18)

 心理咨询诊所 2022-08-14 发布于山东

《道德经》第三章 无为妙用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说:“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章中就讲到了做人处世要到达和谐境界,就要效法天道的“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人类所做的一切其实都属于天地,都应该尽量贡献出来,贡献给国家,贡献给社会大众。虽然自己不辞辛劳,但是自己却不计较名利,功成而弗据为己有。这就是秉承天地生生不已、长养万物万有的精神,以及天地乐于付出而没有占为己有的倾向。

人们如能效法天地的品德而为人处事,则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如果认为我所贡献的太多却收回的太少而怨天尤人,这就是自寻烦恼、苦了自己,而非效法天道自然的精神。

本章着重讲了圣人管理之道的方法论。何谓“圣人”?中国人把圣人、贤人、至人都归为一类之说。古人有句话说:“圣人不为名,贤人不为功,至人不为己。”

如何理解圣人、贤人、至人呢?

老子所说的“贤人”,就是无功劳荣耀意识的人,一个眼睛盯着功劳荣耀的人是不能成为贤人的。贤人是合道的结果,但这结果并不是追求而来的。如果您求功,您的所作所为都会变成斤斤计较,您用公式化的计算在衡量您每天的付出,您的大脑就将被得失所占据,从此您再无法正确判断您真正的功劳。同样,“圣人”也不是求名而成圣人的,“至人”也不是为己而成为至人的。为名、为功、为己的人,为荣耀而做的人,可能连修行的大门都没有进


老子这里说的“不尚贤”,不是不承认“贤”的存在。

因为过度渲染“贤”的本身,只是反映了您个人的意志,而您的意志也许并不与道相符。当然,某种宣染可能会在某时某地某事上是对的,但您的意志并不是道本身,道是变化着的,它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事情上有不同显现。而以您个人的意志或某些人的意志来定义“贤”与“非贤”则是有问题的。

更危险的是:您尚贤,就有了高低贵贱之分,而那些没有被评为“贤人”的人,人格上就降了一等或几等,他们心里会不舒服,就会产生对立情绪。这种对立情绪会不断地积蓄它的力量,有朝一日,终究要爆发,那么争斗或战斗将不可避免地要发生。

所以,“贤人”不是被推崇出来的,也不是攀比出来的,更不是被社会流行的价值体系所吹捧出来的。只有当我们没有分别心时,心中就没有争名夺利的念头了,心也就慢慢地属于自己了。真正称得上是贤人、圣人的人,他们以道处世、以德立身,功行天下而不居功,所以才功名永存。

欢迎您继续关注明天的《道德经》连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