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薛国强:关于加快形成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确保我国水资源永续利用的建议

 水利天下 2022-08-15 发布于福建

【编者按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水利科普工作对于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全民水科学素养,引导公众爱水、护水、支持水利事业,具有重要作用。全面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大力弘扬科学精神,积极传播人水和谐科学理念,拓宽科普领域,夯实科普载体,创新科普形式,创作科普精品,普及水科学知识,不断提高公民水科学素养,是每一位水利工作者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基此,【水利天下】公众号创办【水参讲堂】科普系列,本期为第47期,与诸位交流、分享。


水资源短缺及时空分布不均是全球性问题。据当前用水模式,我国城市每年缺水60亿立方米,每年因缺水造成经济损失约2000亿元。到2030年,中国的峰值用水量将达到8800亿立方米,超过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力的极限。与此同时,水污染和水资源浪费越来越严重,加剧了缺水矛盾。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是水资源消耗量逐年递增,经济增长水资源代价较高。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生产总值每年都以高速率增长。但经济高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以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高投入为代价的。目前,我国年水资源开采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日本东京圈供水漏损率控制在5%以下,新加坡供水漏损率仅为 4.4%。但我国的单位GDP水资源消耗量高居世界前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以上。因此,未来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必须高度关注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问题。

二是水资源短缺逐渐成为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据统计,全国有400个城市供水不足,110个城市严重缺水,在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有30个长期受缺水困扰;在46个重点城市中,45.6%水质较差;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有9个严重缺水。环渤海湾地区京津冀城市圈、黄河上中游地区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发展受到水资源短缺的严重约束,珠三角和长三角的水质型缺水问题依然存在,北部湾、成渝经济区等水资源问题也逐渐凸显,深刻影响着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格局。

三是水利信息化基础比较薄弱,水资源治理能力不够强。经过长期发展,我国各主要城市已初步建成了水灾害防御、水资源配置、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等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但水利信息化仍以独立系统为主,缺少综合性平台,信息交流与共享难度大,总体处于起步状态。水资源问题涉及多部门,制约水资源综合管理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还不强。基层水利行业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不足,监管机构队伍建设和监管技术支撑手段有待加强。

为此,建议:

一、完善顶层设计,自上而下落实节水要求。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重要要求,聚焦重点领域提出具体节水措施。城市空间发展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应当与水资源承载能力及水环境相适应。保障城市水资源安全,避免大城市病,依据可利用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应适度控制城市的人口和经济的发展规模。坚持以水定地、推广节水灌溉、促进畜牧渔业节水、推进农村生活节水。坚持以水定产、推进工业节水减污、开展节水型工业园区建设。坚持以水定城、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开展高耗水服务业节水,加强非常规水源配置、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加强雨水集蓄利用、扩大海水淡化水利用规模。

二、优化体制机制,层层压实节水管理责任。按照“建机制,强监管”思路,各级各部门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协作配合。在城乡建设领域,积极落实水利投资、项目审批、环境评价、规划选址、移民安置等工作,夯实项目储备、保障开工需求。在生产环节,落实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定额标准在取水许可、计划用水、水价改革、节水评价等工作方面的应用,构建节水优先的水资源利用体系和合理分水、管住用水的水资源监管体系。在监管方面,针对涉水事务薄弱环节,围绕水资源、水安全、水生态、水工程等重点领域强化监管;进一步完善监督检查机制,采取定期自查和不定期督查相结合,建立考核体系和工作问责机制,跟踪评估各地节水实施情况,强化节水政策落实和执行。

三、强化统筹协调,促进区域产业节水联动。加强城市群(湾区)水资源调度与管理、水环境污染治理,保障水资源、水环境安全。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一体化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性水安全问题研究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要加强城市群(湾区)水资源调度与管理、水环境污染治理,保障水资源、水环境安全,夯实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和基础。运用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和关闭耗水高、工艺落后、水污染严重的企业和产品,采用政策、技术、经济、管理等综合手段,实现节水工作长效管理。按照以节水定产业、以节水调结构、以节水增总量和以节水促发展的思路,构筑与城市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重点推进造纸、纺织、食品、石化等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合理调整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清洁、低耗产业,推广循环用水,提高工业用水效率。

四、推广节水技具,全面普及生活节水理念。各大中城市应通过提高节水器具的普及率、减少供水管网漏失率,杜绝“跑、冒、滴、漏”,将用水量和用水定额控制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生活条件改善相适应的范围内。新建民用建筑全部使用节水器具;各单位原有建筑中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器具要全部更换为节水型器具;建立用水智能管理系统,实现用水智能化管理。通过安装智能 IC 卡水表,实现插卡用水,杜绝长流水等浪费水现象发生。明晰水资源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和转让权,以价格杠杆促进市民节水意识的提升充分利用一切宣传形式,大力宣传节约用水方针、政策、法规和科学知识,增强全社会节水意识。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树立节水光荣的社会风尚。

五、突出智慧管理,全面提升数字节水能力。按照“强感知、增智慧”的思路,对标“安全、实用”的水利网信发展总要求,充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推动智慧水利建设。聚焦安全、感知、网络等水资源管理短板,以水利“9+1”(洪水、干旱、水利工程安全运行、水利工程建设、水资源开发利用、城乡供水、节水、江河湖泊、水土流失和水利监督)业务需求为基础,推动数字水利建设。充分利用已有水利信息化资源,围绕江河湖泊、水资源、水利工程、水土保持、资金、政务等重点监管领域发力,增强水利信息感知、分析、处理和智慧应用的能力和水平。

本期【水参讲堂】专栏系列就到这里了大家有需要交流探讨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转发、分享,期待各位下期再见。
作者:薛国强,【水利天下】公众号主编,水利水运双专业高级工程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