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始经启示录129:没有了我 也就没有了痛苦

 新用户17779036 2022-08-16 发布于江苏
导读
人在什么情况下,能够忘掉痛苦饥饿甚至疾病呢?道家圣人关尹子怎么说?为什么同样的伤害,有人觉得很大,有人觉得无足轻重呢?人为什么能够废寝忘食呢?得道高人的心量,能够达到什么程度呢?为什么生死病痛都能不放在心上呢?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绿圈

我们今天一起来精读《关尹子》匕篇的第15章,先读经文。
关尹子曰:心忆者犹忘饥,心忿者犹忘寒,心养者犹忘病,心激者犹忘痛。苟吸以养其和,孰能饥之;存神以滋其暖,孰能寒之;养五藏以五行,则无伤也,孰能病之;归五藏于五行,则无知也,孰痛之。
01
关尹子告诉我们说:
人心极度沉浸在思念之中,都可以忘掉饥饿;人心在极度愤怒的情况下,都可以忘掉寒冷。
一个善于养心的人,可以忘掉自己的疾病;人心在极度激动的情况下,都能够忘掉疼痛。
人如果能够呼吸绵长,元气冲合,谁还能让他感到饥饿呢?人如果能够存养自己的心神,用于滋养体内的温暖,谁还能够让他感觉到寒冷呢?
人如果能够善用五行之气,来保养自己的五脏,就不会有伤害了,那谁还能够让他们生病呢?
人如果能够让体内的五脏,归于五行之气的循环运转,内脏也就不再会有任何的感觉了,谁还能让他们感觉到疼痛呢?
02
我们读懂了关尹子的这段话,再去联想一下自己的生活体验,就会发现一个问题:
我们所有的感受来自于外在人事物的影响,这些影响如果我们越在乎,我们的感受就越强烈。反过来说,越不在乎们,我们对他们的感受就越弱越淡。
外在的人、事、物,会影响我们,会伤害我们,但是他们对我们的影响,对我们的伤害能到什么程度,这来自于两个方面的力量。
一个是外力的大小,另外一方面,就是我们自我心力的强弱。
03
为什么这么说?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人在全神贯注于一件事情的时候,是可以废寝忘食的。
全身心沉浸在一件事情当中,长时间不睡觉,也不会感到困。一顿两顿甚至三顿五顿不吃,也不会觉得有多饿。主要原因是人把注意力完全转移了。
而当事情办完了,或者彻底想明白了,精神完全放松下来之后,就会感觉到极度的疲惫,又累又饿。
这个时候,人的精神,人的注意力,又回到吃饭和睡觉上面来了。
由此可见,外部的人事物对我们的伤害,一方面取决于外力是大是小,另外一方面取决于我们对伤害的关注程度是大是小。
或者换个说法,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心量是大还是小。
我们心量大,同样一件事儿,在咱们心里就会显得很小,甚至无足轻重。
如果咱们的心量小,哪怕一件芝麻大的小事也会让自己的心里很堵,不透气。
也就是说,同样一件家具,放在一个5平方米的小房间里,它就显得特别大,如果放到一个150平方米的大厅里,它就会显得很小。
04
我们碰到的事儿,对我们伤害是大是小,更多的时候取决于我们的心量是大是小。
人的心理强大了,就能够弱化、抵消外来的伤害。
如果心理不够强大,心量比较狭窄,人就会帮助外在的人伤害自己,帮助外部的人,在自己的伤口上撒盐。
一句话总结一下:心大了,事儿就变小。心小了,事儿就显得大。
如果我们能够理解了这一点,以后就时刻提醒自己,没有能力让外在的影响不发生,那我们至少还有能力放大自己的心量,弱化外在干扰的影响。
05
其实,我们读懂了关尹子这段话,最核心的意思就是要明白了道无心的圣人,能够超越饥寒病痛之苦
这个不是我的总结,这是元代高道牛道淳道长在注解《文始真经》这一章的时候写的总结。
他的原话是:此章明饥寒病痛有我而难逃了道无心超饥寒病痛之苦也
我们普通人,会感觉到饿呀,会感觉到痛啊,会感觉到冷啊,感觉到生病了,主要是我们还没能够做到圣人那个了道无心的境界。
了道无心是什么样的境界呢?牛道长在注解这一章当中,重点讲了四种状态。
第一种:了道无心,元气冲和,绵绵呼吸能一日百食,百日一食而不饥也。
我在以往的文章当中,确实看到过一些修行的人,特别是有一定道行的人,他们是可以通过食气让自己饱腹,没有饥饿感。
这样的人我是没见过,自己也没有这种的亲身体验。
但是,生活当中我们会有这样的感受,如果咱们能够心平气和,精神内守,身体和精神都不妄动,消耗就少,自然也就不容易有饥饿感。
06
牛道长讲的第二种状态是:了道无心,精神永固,真火薰蒸能敌众寒也。
他讲的这种境界,我们也没有完全见过,但在资料的介绍当中,有一些修行者能够做到“冬不炉,夏不扇”,甚至一年四季只穿一套衣服,冬天不加,夏天不减。
我自己没有完全亲眼见过,但是真的读到过很多次这方面的介绍。
而且关于这一点,自己有一点点的亲身体会。
我们在练习内观的时候,习惯于意守丹田,如果精神非常集中,自己的丹田就会热乎乎的,就有热感。
而且呢,随着时间的增加,还能够带动身体其他的部位一起发热,这是自己亲身感受过的。
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精神内守,增加自己抵御外寒的能力。
07
牛道长讲的第三种境界是:了道无心,百脉调畅,五脏安和,五神澄彻,五气氤氲,百病不生也。
我自己听好几位老师讲过《黄帝内经》,自己也抄过一部分《黄帝内经》。虽然不能把那些原理全部搞透,但是明白了一点。
咱们中国传统的中医,不是去治病,而是通过调节体内五行之气,能让体内的五行之气和谐。
没有哪一个五行过强,也没有哪一个五行让它过弱让五行生克之间顺畅循环,这个时候人就不容易生病了。
所谓中医,就是调整体内的中庸与和谐。
所以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那些道家的修行高人都很少生病。
08
牛道长讲的第四种境界是:了道无心心肝脾肺肾归属火木土金水忘其知识白刃临项不惧不痛如剪发去垢何疼痛之有哉
也就是说,人能够彻底忘我,把身体的所有感受全部空掉,能够彻底放下了,完全不在乎了,就能够将生死都置之度外。
这一点,只要看一看那些视死如归的英雄,和坐化的高僧、高道,我们就能够理解了。
他们能够彻底地空掉自己的身体,没有了分别心,没有了我执,所以,那些身体上的痛苦感受,对他们来说都可以无足轻重。
而且,我们了解那些得道高人,就会明白,他们不是一点不生病,他们也不是一点不受到伤害,但是他们就是能够做到超越这种感受,超越这些伤害。
佛陀他老人家,活着的时候也生病了,吃了有毒的食物也会中毒啊!
很多高僧、高道也有生病的时候啊。比如说梦参老和尚,他自己得了病之后肠子都做了大的手术。
但是,他们就是能够把这些事情看轻看淡,就是能够做到不在乎。
也就是说看破了生死、得失、荣辱、爱恨,本来就是一体两面的,有此必有彼,有彼必有此。
而且这些都是无常的,都是要变的,本质上都是不生不灭的,人就不会太把自己当回事了,我执就会少了,甚至就彻底消失了。
这个时候,对外在人事物强加给自己的影响和伤害,也就不在乎了。
分别心没有了,外在的一切就没有办法扰动他清净自在的心念,连生死都能超越了,更何况是饥寒病痛这些感受呢?
说一千道一万,还是先要看破,然后放下,最后才能得自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