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心血管疾病呈现“年轻化”和全年龄段发病趋势,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被确诊为心肌梗死,甚至因此而猝死的个例并不鲜见,无疑成为家庭、社会的沉重负担和困扰。心肌梗死多发生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由于某些因素诱使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糜烂或内出血,激活血小板在局部聚集,形成血块(血栓),阻塞管腔,致心肌缺血坏死。 对心肌梗死要有足够的警惕 心肌梗死最典型的表现是胸骨后有压榨样疼痛,患者常描述这种疼痛为胸部发紧、束缚感等,这种疼痛不会随着活动、体位或呼吸气而改变,持续超过20分钟不缓解,并常伴有大汗、呼吸急促、恶心呕吐等。另外,心肌梗死患者的疼痛也会放射到身体的其他部位。有一句话说:“鼻以下和肚脐以上的疼痛都有可能来源于心脏”,需要引起重视。另外,也有一部分患者表现为非典型症状,包括单纯呼吸困难、乏力、上腹疼痛或不适、腹泻、心悸、晕厥或心搏骤停等,在老年患者、糖尿病患者和女性患者中更容易出现,必须要警惕。判别心肌梗死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心电图,结合血液学检查就更加完善。 突发心肌梗死怎么办? 对于心肌梗死患者来说,“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血管阻塞后心肌大约30分钟左右开始坏死,在这期间越早开通阻塞的血管,存活的心肌就越多。对于急心肌梗死的急救,常有“黄金1小时”的说法,如果心肌梗死能在1小时内得到有效施救,康复后跟正常人一样,但如果超过1小时施救,心肌将出现坏死,且延误时间越长,心肌坏死越多。遗憾的是,有一半患者因为自身或家属的原因,错过了最佳急救时机。因此,提高大家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知识是相当重要的。 当怀疑心肌梗死发作的时候,我们应该: 1、 呼救: 拨打 120求救电话是至关重要的方式,电话中应首先告知准确的家庭地址;保持电话通畅;同时告知亲友;如果家中没人,需要打开房门方便救援人员进出。 2、 休息: 就地平躺或找到合适的卧姿休息,此时应缓慢深呼吸,减少活动,尽量降低耗氧量,千万不要尝试各种不靠谱的自救方法。 3、 慎用药物: 心肌梗死和心绞痛不同,硝酸甘油可以在心绞痛发作时缓解症状,但如果是心肌梗死发作,服用硝酸甘油很难缓解疼痛,此时如果患者的血压本身就低,含服硝酸甘油反而会加重病情,因此不建议盲目服用。另外,在心脏病发作期间服用阿司匹林可以帮助防止血液凝结,从而减少心脏损伤,但阿司匹林可以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也可能增加其他表现为胸痛的疾病(如主动脉夹层)风险,为后续救治带来困难,因此这两种药物都建议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 4、 吸氧: 如有供氧条件,应立即给予患者吸氧。 2、心脏按压: 如病人心脏突然停止跳动、呼吸消失、意识不清,施救者应立即进行心外按压(每分钟100-120次,按压深度5-6 cm),直至医生到来。 当然,最佳策略还是预防,平时积极控制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易患因素,戒烟酒。针对不同季节的特征,建议有冠心病高危因素的患者,主动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室内外过大温差的刺激;调整情绪、戒骄戒躁,保持良好心情,提高睡眠质量等,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悲剧的发生。 作者:上海九院心内科 邓必勇 张俊峰 原文刊于《健康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