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李贽看学派宗师的生命轨迹与影响力成因

 闽南文化 2022-08-16 发布于福建

#文史那些年#

李贽(1527~1602)是福建泉州人,一位明代中期的杰出启蒙思想家,中古自由学派鼻祖,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等。泉州保留并修葺了闽南古民居风格的李贽故居,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解读李贽的思想体系之前,先略过中古自由派作为悬念,说说泰州学派是什么。据公共知识提供的释义是:泰州学派是中国历史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启蒙学派,它发扬了王守仁的心学思想,反对束缚人性,引领了明朝后期的思想解放潮流。创始人王艮,明朝哲学家,字汝止,号心斋。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安丰)人,人称王泰州。泰州学派的影响超过了王守仁后学的各个学派,门人上自师保公卿、下逮士庶樵陶农吏,成为晚明显学。

这段话随处可以摘抄,解释得很明白。

分析李贽的思想,可以初步判断他是一个典型的唯物论者,而且超出了朴素唯物论的深度和广度。其主要哲学著作《焚书》《续焚书》 等尖锐批判宋明理学,反对理学家用"天理"来压制"人欲"的禁欲主义,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强调物质生活的重要性。这是其思想内核,贯穿其始终。

其次,李贽肯定私欲和私利的客观存在,批判满口仁义道德的卫道士、伪君子。

第三,他提出了“至道无为、至治无声、至教无言” 的社会治理理想。

最后,李贽提出“天之立君,本以为民”的主张,表现出对皇权专制的不满。

他的整个思想体系奏响着唯物主义的主旋律,又彰显出辩证法的智慧和霸气。在哲学界以伦理为导向的主流背景下,理学盛行。李贽反其道而行之的举措,像个“逆子”,更像个“斗士”。他旗帜鲜明地揭露道学家们的伪善面目,反对以孔子的是非观为是非标准,批判的锋芒直指宋代大理学家周敦颐、程颢、张载、朱熹等。

这一切为他在学术上树立了丰碑,也为他个人命运埋下了地雷。伦理至上是中国思想哲学界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惯性,有人甚至将其作为象形文字与拼音文字的根本区别。以伦理为导向的思潮是这样的路径:

这是某某大咖说的,人家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或者是历史名人、全国名人、世界名人等等,那可是金科玉律,不能反对的。

另一种表现是:某某是我的师尊(师承、师派等),有人反对他,那就是反对我们。不管他有理无理,必须针锋相对,批垮批臭之!

而以逻辑为导向的思潮是这样的路径:

不问身份、年龄、性别、国籍等等,你是对的,我就点赞。你错了,我就提出自己的意见。你觉得我批评错了,也可以反过来批评我。

显然,后者要领先于前者。一直以来,我国从来不缺乏这类启蒙先驱,如先秦时期的苏秦、张仪,中古时期的李贽,近古时代的魏源等。可惜整体力量太过孱弱,未能普及成为主流,有的反而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如李贽。

明朝创立于1368年,结束于1644年,传十六帝,存世276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又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中国中古时代的巅峰思想家王阳明在李贽2岁的1529年去世了,决定他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知识信息,满目都是对孔孟道学和阳明思想的崇拜。这是那个时代士子阶层的共同价值观。李贽必然深受影响,但他的身世和性格,又在不断产生反作用力,以致决定了他必然成为主流哲学的彻底叛逆者。

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据“清源林李宗谱”,李姓与林姓的关系一直追溯到人类的共同祖先——黄帝,明代时福建晋江的一支林姓人为了避祸的缘故改姓为李。这里的玄机大了。晋江古属泉州府,李贽祖上应属晋江林氏这一支。至于说因何起祸乃至于需要改姓,那就不是普通灾难了。一般涉及到宗族内有人触怒皇威,一声令下,须彻底灭族方改姓避险。以朱氏皇朝的作派,类似的事经常发生过。朱元璋初立政权时,为歼灭陈友谅余党,就派出大将常遇春在湖南各地屠村灭族,所经之处尸横遍野,十室九空。然后,朱和尚就下令从江西移民“填湖广”。

改姓易服的事,清朝的大思想家王船山也干过。但从后面的结果看,李贽当时由“林姓”改为“李姓”,更直接的原因应该是为了参加科举能顺利通过“政审”。李贽读书天分很高,属于学霸级人物,顺利通过了各级考试,分配在朝廷中央机关干了几年教谕、国子监博士,就下派到了姚安当上了知府。

这个时候正好到了黄仁宇先生所描述的《万历十五年》,社会体制性矛盾尖锐对立,皇帝个人威权对管制体系彻底失去驾驭。对比自己的个人身世、生活履历和眼前时局,李贽对管理社会已经完全失去信心,干脆挂印弃官而去,寄寓黄安(今湖北省红安县)、湖北麻城芝佛院,在出世中辨析儒学、理学和王阳明思想体系,寻找中国社会未来之路。愈探究,愈发现主流学说和价值观的伪善,开始了一边著述一边讲学的反击。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中间还有不少妇女。

这必然会触犯主流学说的逆鳞,遭受疯狂反扑。正统道学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只有两个:一是维护千百年的人际关系铁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从四德,二是强化社会各个层面的修行准则,如对君王的要求规范了“内圣外王”的标准。你李贽要个人自由,可以不必搭理。但你想要思想自由,还要到处传播,那就是与所有主流势力为敌了。

辩不过,骂不过,最终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在通州逮捕李贽,并焚毁他的著作。不堪受辱的一代宗师自刎死于狱中,享年76岁。中古自由派就此终结。40年后,明朝也寿终正寝。

清代在皇太极招降洪承畴之后,基本沿用明朝的政治体制和文化,并在细节上作了创新。如重用汉官,以显满清的大气;强制留辫子,统一形象识别等。

由李贽的际遇所延伸出来的三句话,以为补充。

其一,从李贽的遭遇可以感知当时泰州学派与湖湘学派是两个完全对立的存在。湖湘学派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地域性儒家学派。起于北宋湖南道州人周敦颐,其以宋明理学开创者,而学义励于湖湘。至南宋年间,因著名学者胡安国、胡宏、张栻等人在湖南讲学著述,弟子千人,使得湖湘学派规模形成。后历“朱张会讲”、朱子岳麓中兴,使得湖湘之学,名扬于当时。其至元明走入沉寂,但明末清初,衡州王夫之继起,至清末邓显鹤、曾国藩等中兴,影响湖湘千余年,对中国文化发展都具有极大影响。

李贽深受“阳明学”支流“泰州学派”影响,且以“异端”自居。针对当时官学和知识阶层独奉儒家程朱理学为权威的情况,贬斥程朱理学为伪道学,提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第二,但凡杰出的思想家从来都是“英雄不问出处”,既有位极人臣的孔子、王阳明,也有体制内的正厅级知府李贽、高配副厅级知州魏源、高配副处级邓显鹤,还有颠沛流离的“草根”王船山等。

三是林姓在大陆人口为1416万,排在第16位,南方排在第4位,福建省全约472万,占全省总人口14.8%,排在第一位。福建林氏与湖南关联甚深,分别有茶陵、靖州、安化等多条支脉,且都建有九牧祠(林氏宗祠)。安化黑茶就得益于明代通判林之兰《明禁碑录》与《山林杂记》二本关于安化茶政的古籍。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617年)的安化林氏宗祠,距今402年。这么悠久的一项人文资源,竟在2018年被安化县政府强拆了。虽然后来时任县委书记被调走受到处分,但这笔优质的人文遗产从此消失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