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浦东“歇后语”知多少,还有哪些土话俚语,却充满魅力

 天童老僧 2022-08-16 发布于上海

在浦东人的方言里,遇到十拿九稳的事,有人会说“心定九十六”,今天就来随口说说,也叫“平差差”。这些日常土语,会随时间流逝,而渐行渐远吗?

文章图片1

方言是弥留在人们心底的亮丽风景。浦东风格的本地方言以南汇与川沙最为浓郁。市郊范围内,直至三林、松江一带,本地语种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南汇方言中的“脚”,发短促音“嗲”。一只“'温嗲’(音)踏拉吾“嗲板头郎”,毛巾发音“毛丁”。九百九十九,南汇方言,“丢百丢十丢”。

这些是从人家调侃时听来的,现在很少听见了,只有让生活在汇南的人民验证了。特别是,“浦东方言研究所”,会有更深入的阐述。

但南汇的本地话,要浓于浦东川沙地区的,只因川沙地区,连接沿江片区,离市中心最近,是被逐渐同化的结果。庆幸南汇仍保持着它的独特性。

文章图片2

六七十年代浦东说书“养猪阿奶”与“阿富根谈生产”一时风靡。是典型的地方语言代表。也在前辈们的心里打下深深的烙印。

旧时川沙从南汇析出,书载革命领导人张闻天回家探亲,那时属南汇县。后划归川沙,现划归祝桥镇,故南汇川沙的本地话本是一家。也有人说是“南头”话,旧时也有称“南沙”的,如本土书画家落笔称南沙某某,那么川沙也有“北沙”之称。

文章图片3

本地一直有歇后语,通过努力挖掘,录得“七石缺里打拳~松江”,“老太婆吃鸡~北蔡(剥拆),旗杆跌倒~横沔,(横下来的意思)“二亲家公拜年~南汇”(男汇)“竹园里经布~川沙”(穿纱)等等。

这里说一件趣事。一位本地长者问:“裤子裆里挂铁搭”叫啥?我实在想不出,还说讲出来有奖,最后我只能说“服贴”,他才得意洋洋说:“阿弟侬听好,“裤子档里挂铁搭,叫'笨卵’”。那么裤裆里拉二胡,你不是在“扯蛋”吗?

想想真搞笑,这想像力也太强了吧。现在都流行新的段子,这古董级别的歇后语也有人记得,而没被人遗忘?

文章图片4

浦东当地有“一路码,二路码,三路开始打大麦”,这是童谣吧。“笃笃笃,卖糖粥”,这是市区童谣吧。

啷啷啷,骑马到松江。松江老虎叫,别转马头朝北跑。这是本地川沙童谣。

如今生活用语,大妈大叔老公之类流行开来,其实这也是外来语言的析入。在乡村年长的女性一般不叫大妈,叫“妈妈”。也不是母亲的意思,只能说是对年长女性的尊称。

文章图片5

在上海的中年男人普遍称“爷叔”,在乡下称爷叔或伯伯。浦东地区直到今日,夫人,也会称“娘子”,这个与浙江越剧里的称谓一样,浦东这地方也与浙江与苏南地区有关,毕竟是吴语区。

本地俚语很丰富,例如,“臭豆腐走味”形容唾手可得的好事情,突然化成泡影。“饭瓜生拉甏里”,说的是南瓜生在坛子里,已经是无法改变的现状,受条件掣制的窘境,也表示脑子不转弯。

经过挖掘采访浦东本地,还有古老的歌谣:“茭白炒虾,田鸡打拳”。还有“老虎吃小囡,小囡抱公鸡”等。有人会说:“这老古董的闲话,“侬啥地方弄得来个”。浦东人讲闲话真的:“刮勒松脆”。

文章图片6

还有比喻做事体恰当,歇后语为“缺嘴吃面~落坎”。老门槛不犯错误,叫“老居不失丕”,纵观上海方言中的原生态歇后语,在歇后语大全里独具魅力,只有上海独树一帜,难能可贵。

哈哈,文中所言,我都是求教过当地“杜老倌,发了一根又一根换来的,望广大读者扩展补充,人多力量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