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微塾】应该避免的诗病

 谷山居士 2022-08-16 发布于上海

走进诗摘词选,品味诗意人生


图片



图片

诗词微塾

图片

应该避免的诗病

有一些在格律规则上没有明令禁止的,但又影响格律美意境美的东西,也应该避免。暨南大学朱承平教授把律句的弊病归纳了六个方面,十二种病例。

一是声律不协。相对两句,如果平仄相同,不是平仄对立,就会犯上尾病。

二是词语累赘重复。在上句下句之中,或者上联下联之间,同义词、多义词和同类词,都不能在相同位置上对举,也不能在不同位序上重复,如果这样做了,就会产生诸如相烂病、傍犯病、合掌病或叠砌病等毛病。此外,两句之意也不能重复,如果两句同义,就犯了駢拇病。

三是词语位序不当。两联之间,实字或虚字要相互交替,如果是在同一句法位序上对举,就会造成句法结构的雷同,犯了重位病和摞眼病。

四是对偶两句不相般配。相对两句,上句和下句的修辞方式要一律,词语选择和表意深浅,也要相侔相等,如果两两相异,就会导致缺偶病和失衡病。

五是所叙之事不合情理。凡叙事,要合乎情理。如果只求词语对举,又违人情事理,就会犯悖理病。六是表达直白如话,不委婉,无诗意。诗歌对偶所叙之事,要一波三折,如果直陈其意,毫无遮挡,犹如口语,就犯了直陈病。

把这些诗病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格律上的诗病,一类是意境上的诗病。格律上的诗病是格律诗词所独有的,是轻微违背了格律规则造成的,在创作中应该积极规避。

1、四平头。什么是四平头?就是律诗中间对仗的四句皆用一类词语起头。如高适的《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嗟君此别意如何,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中间二联的头两字:“巫峡、衡阳、青枫、白帝”,都是地名。纪昀曰:“平列四地名,究为碍格,前人已议之。”沈德潜也认为:“连用四地名,究非律诗所宜。”

又如:赵昌父《梅花》中间两联:

未至腊时须访问,已过春月尚跻攀。

直从开后至落后,不问山间与水间。

两联各句开头“未至、已过、直从、不问”均为副词构成的偏正词组,也是“四平头”。

再如:

冬日炉前能取暖,夏天树下可乘凉。

春来花绽院中艳,秋至果熟树上香。

两联中各句开“冬日、夏天、春来、秋至”均以季节词开头,亦为“四平头”。初学诗着使用四平头的时候很多,因为他们不知道这是诗病。

2、相重。相重是句式结构上的毛病,律诗的中间两联句式结构雷同,就是“相重”。律句禁止使用相似相同的句式,也就是在颔联和颈联的句式不能雷同。假如颔联是2/2/1句式,那么颈链应该是2/1/2句式,尽量避免句式重合。律诗的颔联、颈联都要对仗,因此这两联的句式选择十分重要,一旦选定句式,出句、对句就同一结构了。句式重合,不但是今天的初学者容易犯的毛病,即使是唐人,也有相重的先例。例如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诗中的颔联、颈联: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不难看出,四句话的前四字结构完全相同,都是偏正词组构成的主谓结构。如果将“芙蓉水”、“薜荔墙”、“千里目”、“九回肠”都看成偏正结构,则四句诗句式结构完全相同,是名副其实的“相重”。句式结构相重,诗句就显得呆板了。

3、相滥。相滥是指在上句或上联中用过的词语,在下句或下联又换了一个面貌出现。这是诗人思想苍白词汇贫乏的表现,是一种语言浪费,违背了诗词辞简意丰的基本要求,所以称之为相滥。相滥之名,起于唐代。《文镜秘府论?文二十八种病》》说:“相滥,谓一首诗中再度用事,一对之内反复重论。文繁意叠,故名相滥。”相滥的诗例,有表现在一句中之间的,也有表现在两句之中或两联之内的。

例一:

驱马清渭滨,飞镰犯夕尘。

川波增远盖,山月下重轮。

例二:

玉绳耿长汉,金波丽碧空。

星光暗云里,月影碎帘中。

例一上联,出句“驱马”与对句“飞镰”义同,两句之间用词重复。下联出句“川波”与“远盖”同义,对句“玉绳”星名,“金波”月名;下联“星”即指“玉绳”,“月”即指“金波”。这是一联之间事物重举的毛病。

4、傍犯。傍犯是指两联之中重复运用了字面相同而意义有别的字。如刘禹锡《苏州白舍人寄新诗》:

雪里高山头早白,海中仙果子生迟,

于公必有高门庆,谢手何烦晓镜悲。

上联出句有“高”字,下联出句又用“高”字。虽刘禹锡自注曰:“高山,本高;高门,使之高也”。但明朝杨慎《丹铅总录?文又傍犯》中,批评此诗中的两个高字,字面重复,是犯了“傍犯之例”。傍犯之说,始于宋代。诗人把傍犯之病都看得很严重,尽力回避。今天我们经常遇到一个问题是多音字,一字两音两意,同时出现在一首诗里,是不是傍犯?从文字意义上说,不是。但是为了诗面干净,还是尽量避免。

5、骈拇。骈拇又叫骈句。骈拇病,是指两句同叙一事,同表一意,句意近同,语意重复,好像拇指上长出一个无用的骈指一样,故名骈拇。骈拇与合掌的区别是,合掌两句同意,其中又有两个同义词互对;骈拇两句同意,句中没有同义词对举,有时还会出现反义词对举的情况。根据骈拇病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两种:

其一,同时骈拇。上下句同说一件事,内容重复累赘。

例一:远岫开翠雾,遥山卷青霭。

例二:老树有馀韵,别花无此枝。

例一出句是远山含翠,对句还是远山含青。例二出句是老树有花,对句还是老树开花。

其二,同义骈拇。指上下句描绘同一意境,表达相同意思,前后絮说,语意相复。

例一: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例二:鱼戏新菏动,鸟散馀花落。

例一出句写蝉鸣而林静,对句写鸟叫而山静,同以鸟虫鸣叫显示山林幽静,手法单调若一。例二出句写鱼动荷动,对句写鸟动花落,同以鸟鱼动写花叶振动,无新意别说。

6、重位。重位和四平头、相重有相同之处,都是把同类词组或结构用在了同一位置上。但是四平头说的是两联四句的开头,相重指的是两联四句的整体句式结构,重位讲的是两联四句或者是四联八句的句尾问题。重位强调的是律句后三个字的句式结构问题,特别是滥用动宾词组问题。先看例句:

读毛主席诗词

倜傥深沉追李杜,雄浑豪放胜苏辛。

襟怀壮志兴华夏,笔扫纤柔启秀昆。

虎啸龙吟撼文苑,翻江倒海扭乾坤。

文韬武略惊寰宇,一代天骄铄古今。

诗中的追李杜、胜苏辛、兴华夏、启秀昆、撼文苑、扭乾坤、惊寰宇、铄古今,句式结构完全一样,句法单调,意境拘促,缺少变化,影响意境。初学者多数犯这个毛病,应该纠正。

7、摞眼。摞眼也叫相类。律句中的动词或形容词,诗家称之为“诗眼”。诗眼处于律句的关键位置。在以名词为主的律句中,动词形容词可以连接上下,呼应左右,表达情感,震撼读者,因而特别重要。但是如果上下两联或一联内的律句都用一类动词或形容词作诗眼,就是摞眼。摞眼被历代诗家所忌讳,一定要加以回避。如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上联两句第三字上均用动词,下联两句又同在第三字上叠用动词。同一句位上动词重叠应用,使上联下联句法一律,枯燥单调,没有任何变化。

再如:

从风似飞絮,照日类繁英。

拂岩如写镜,封林若耀琼。

崔融《唐朝新定诗格?文病》指出:“此四句相次,一体不异。似’、类’、如’、若’,是其病。”所谓“四句相次,一体不异”,是指四句连用时,同义虚字都用在相同句位上,致使上联与下联对偶同一体式,过于呆板。

8、重字。唐代诗中并不重视重字,唐人诗句里的重字现象随处可见,不过宋代以后开始重视这个问题,清人更把重字当作严格的禁忌,明清时人的唐诗评语里,经常可以看见“某字出自唐人则可,于今人则不可”云云。今天,我们使用新韵作诗,应该极力避免重复字。

9、落调。“落调”就是声调不谐,出现了孤平或者孤仄问题。清朝赵执信在《声调谱》中提出了“落调”的概念,他说:“平平仄仄仄,下句仄仄仄平平,律诗常用;若仄平仄仄仄,则为落调矣。盖下有三仄,上必两平也。”在今天看来,只有一个平声的是孤平,必须避免;只有一个仄的,是落调,也应该避免。

意境上的毛病,多数表现在逻辑方面,主要是概念不清,思维混乱,自相矛盾,是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的通病,诗词创作更要注意。

10、叠砌。叠砌又名丛聚、从杂,是指在相连的两联以上的律句中,叠用同一门类的词语,反复堆砌。意思是就像建筑上砌墙一样,始终使用同一类型的砖,一直叠摞到顶,毫无变化。例如:孟浩然《宴荣二山池》:

枥嘶支楯马,池养右军鹅。

竹引嵇琴入,花邀戴客过。

两联四句,用了四个人名,放在同一句式位置上,重叠累砌。同类对举,是对仗的一个基本要求,但同类名词,最好能够前后间隔,上下相让,适当回避,不要在上下联中相连并用,层出累叠。否则就会使人觉得两联意境单一,言辞乏味,影响对仗意境的表达。叠砌病,不仅限于人名、地名,两联之间同类名词的叠用,也应该回避。

例如:

落日下遥林,浮云霭曾阙。

玉宇来清风,罗帐迎秋月。

“日”、“云”、“风”、“月”四词,并属天文门词语,也是同类堆砌。

11、缺偶。缺偶是指一联内两句用事不一,修辞方式不一。

例如:

苏秦时刺股,勤学我便耽。

出句用苏秦刺股的故事,对句却不用典,这就是两句不合,犯了用事不一的毛病。弘法大师说:若将此句改为“刺股君称丽,悬头我未能。”才符合上句用事,下句也用事的事类要求。如果上句用此修辞方法,下句不用,即使词语工稳对仗,也还是有缺陷的。再看例句。

例一:春人对春酒,芳树间新花。

例二:鸣琴四五弄,桂酒复盈杯。

例三:间关难辨处,断续若频惊。

例四:秋思生鲈脍,寒衣待桔洲。

例一出句用两个“春”字,是掉字对,而对句没有,是缺偶。例二出句有表约数之词“四、五”,而对句没有数词相对,也是缺偶。例三出句用连绵词“间关”,而对句不用,还是缺偶。例四出句用张翰忆鲈还乡的典故,是用事,而对句不再用典,仍是缺偶。律诗两句之间不仅要求词语相对,还要求修辞方法基本相同,这样才能对仗对举。

12、失衡。失衡是指一联之中,上句与下句功力不均,两句不平衡。

例如:

采花惊曙鸟,摘叶喂春蚕。

出句采花而惊曙鸟,兼有早起喜花之意,诗意一波三折,情姿多变,而对句仅言摘叶喂蚕,一事直陈,缺乏余味,与出句意境极不相称,造成失衡。失衡分为出句失衡与对句失衡两种。

其一出句失衡,即出句工力不敌对句。

例一:秋江映晚日,江鹤弄晴烟。

例二:百年地僻柴门迥,五月江深草阁寒。

例一对句“江”、“晴”二字,暗应天地气象变化,兼及高下之别,形成阔大背景,而其中“鹤”、“烟”二字,虽为小物,但均含动意,寓意甚丰。出句中的“秋”、“晚”、“虹”、“日”四字,同为天文门,高空凝滞,无丝毫生气,出句意境不如对句。清朝黄公评例二句曰:“上句费力,下句天成。题云得寒字’。五月中寒’字颇难入诗,想杜公先为此字运思,偶成七字,然后凑成一篇,其上句之不称宜也。”其说得矣,是出句不如对句工。

其二对句失衡,是指对句工力不敌出句。

例一:接宴身兼仗,听歌泪满衣。

例二:扫地树留影,拂妆琴有声。

例三:夕阳山外山,尘世梦中梦。

例一出句写“宴”见其喜,写“仗”见其衰,含有二事,对句只言听歌伤悲仅一事,对句不如出句工。例二出句言树之影随日而动,犹如扫地而行,十分形象,对句却言拂拭妆台,无意动琴,又何等牵强,这是对句不如出句工。《养一斋诗话》卷一评例三句曰:“对偶上下相称最难。戴石屏以尘世梦中梦’,对夕阳上外山’固不佳,即春水渡旁渡’,尤未尽致也。”其出句言景之美,景之佳,无限风光,恍若仙境;对句却言世事如梦,辞意低鄙,难以接受,又是对句不如出句工。

13、悖理。又叫相反、落节。悖理病,即对仗两句不是语意相承,上下一意,而是情理相违,相互矛盾。

例一:菊黄堪泛酒,梅红可插头。

例二:晴云开极野,积雾掩长洲。

例一“菊黄”之时在秋,“梅红”之日在冬,两句时令迥异,情理不容。例二出句“晴云开”,对句却说“积雾掩”,这也是前后语意相违,不合情理。悖理的主要原因是作者片面追求词语对偶,不顾事理,造成文理不通的毛病。

14、直陈。直陈是直说心意,毫无诗意。律句首先要有诗意,在表达上要注意委曲婉转,含蓄籍蕴,不能率意直陈,明白如话,即使没有其他毛病,也不能算是一个好的律句,这样的对句,就可以称之为直陈病。

例一:如何百年内,不见一人闲。

例二:况与故人别,那堪羁患愁。

例三:故国在何处,多年未得归。

例一两句叙人们皆为庸事忙碌,语言过于直接,不如赵嘏《东归道中》“星星一镜发,草草百年身”,更显曲婉。例二两句言羁患思乡之愁,不若灵一《送王法师之西川》“官柳乡愁乱,春山客路遥”,更得缠绵。例三的两句言故国之思,不若司马札《东门晚望》“芳草失归路,故乡空暮云”,更有情致。

图片

本文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当代诗人词家作品汇编》长期征稿

《当代诗人词家作品汇编》长期征集优秀诗词稿件,收满一辑出版一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