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联修辞初探

 剑刚情柔 2022-08-17 发布于山西

  联艺探讨
对联修辞初探

山两  孙林泽

(一)

在中华民族艺朮的宝库中,对联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犹如明珠璀璨,光彩照人。
对联文体由对偶修辞发展而来。通过运用对偶修辞的各种手法,把汉字音、形、义三位一体的独特优势,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使对联凸显其格律文体的独特魅力。对联的修辞,就是按照联律,依据题旨情境,运用各种语文材料、各种表现手法,力求使作品言简意赅,雅切新奇,使形式与内容尽可能完美与统一。对联修辞既是对联格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联创作的主要内容。毫无疑问,对联的上、下联应当通过运用对等的修辞手法,尽可能地展示“造化赋形”的对称的审美魅力。

(二)

对联俗称对子,体现了对联的民俗性;雅号楹联,则体现了它的实用性。总的来说,对联就是“形对意联”,“形”就是包含表达方式的“对偶修辞”的审美,“意”就是思想内容方面的“题旨意境”。清代学者蔡东藩在《中国传统对联作法》的卷一《体制》中,把对联文体的要求概括为三条:“联对之体制,大别为三:一曰谐音,二曰偶句,三日修词。”这就是说,对联文体的“修词”,就是要对包括“谐音”和“偶句”在内的联语进行艺术的构想与加工,炼字炼句炼意,使之提高到形式与内容尽可能完美统一的层面上。众所周知,属于汉语语言学范畴的“语法修辞”,其“语法”就是管语言表达的“通不通”,而“修辞”则是管语言表达的“美不美”。只有画龙点“睛”方能破壁腾飞。如清代梁启超题《西樵山三湖书院联》:

春尽花魂犹恋石;
雨余山气欲吞湖。

就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花魂恋石”、“山气吞湖”,赋予“山”、“花”以人的情状,使处于静态的物活了起来,从而借西樵山之景,抒救国志士之志,志如石坚而气可吞湖。再如清代郑板桥书写的名联:“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

就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文艺创作的精炼要像深秋落叶的树木;而立意创新却要像初春盛开的鲜花,这副联想像大胆,立意新颖,言简意赅,修辞运用精当,蕴涵哲理深远,堪为传世之作。
从中国楹联学会成立以来,特别是《联律通则》出台以来,对联文体的创作与欣赏更加有规可循,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佳联叠出,形势喜人。但是结合实际,我们的联军队伍多数还是处在未窥门径的“不习古人贴,信笔写童体”的阶段。也就是虽然符合“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的要求,可是词语一般化、概念化、公式化,千人一面,似曾相识。每年从市场买来的春联,味同嚼蜡。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应当思考的是,如何从语法修辞的层面上寻找差距,更上层楼,提高对联的创作能力与水平。
古人云:“炼字不如炼句,练句不如炼意。”意者,意境也。即“文艺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读者通过联想,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这就是说,撰联要围绕题旨,率先立意。意要立在新处,立在高处,立在别出心裁的独到之处。意立而为神,言传而为形,在捕捉意境的同时,也要捕捉描绘和表现意境的语言,这便是建立在语法基础上的修辞,修出所谓神来之笔。从“炼字”到“炼句”,其实质还是“炼意”。如灵璧虞姬文化园征联,吉林联家李俊和以其新颖高远的立意与迭宕起伏的修辞一举夺冠。联曰:

兴亡岂在天,倘当时马跃江东,河山未必归刘氏;
毁誉原由史,况今日人来垓下,香火依然拜项王。

(三)

对联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以其短小精致是最明显的特点,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在符合《联律通则》规定的框架内,对联还有着诸多与律诗的不同之处,而显得更加宽泛与自由。比如对联除自身上下两行字句对等外,可以短则一、二字,长则上千字;不需要押韵;可以在平仄相谐与相对的前提下不使用律句;联句可以如诗、如词、如曲、如赋、如文,抑或阳春白雪,抑或下里巴人,雅俗共赏,运用自如。
因此,对联可以根据立意的需要,选择各种修辞格中最佳的表现方式,从而使语言在“文从字顺”的基础上“标新领异,动人心魄”。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10多种。扩大到联家潘国璋先生所著之《联苑百花奇观》,其修辞手法几乎囊括所有的70多种类别,其中包括《联律通则》涉及的传统对格的修辞在内,限于篇幅,本文只举比喻为例。
比喻在对联中运用较多,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其一为“明喻”。本体为甲,喻体为乙,两者之间用喻词为“如、像、似、若、犹、宛如、宛若、好像、仿佛”等连词,其格式为“甲像乙”。如河南省三门峡市新建的楹联文化景区剪纸陈列室联:“

剪如竹叶裁诗韵;
笔似梅枝点雪魂。

其二为“暗喻”,也叫隐喻。本体为甲,喻体为乙,关联词是“是、为、作、即、乃、成、当作、化作”其格式为“甲是乙”。如北京延庆“国土杯”第八庙迎春征联马玉昌先生获奖联:

地为养命根,妫川本固春常在;
民是载舟水,赤县人和福永存。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其三为“借喻”,指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只有喻体顶替本体,其形式为“乙代甲”如河北省赵县赵州桥联:“

水从碧玉环中去;
人在苍龙背上行。

上联借“碧玉环”喻桥孔,下联借“苍龙背”喻桥面。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