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点专练: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23)

 乔一2022 2022-08-17 发布于安徽

考点专练: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23)

一、单选题

1. “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的列国纷争、一个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以下最能反映该观点的是(  )

A. 皇帝制度 

B. 世袭制度 

C. 大一统制度 

D. 郡县制度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指出秦汉帝国的国家形态,根据国家形态,我们可以知道,秦汉时期整个国家实行的郡县制的管理模式;
A、皇帝制度不属于国家形态范畴,故错误;
B、世袭制度不属于国家形态的范畴,故排除;
C、大一统不是国家形态的特点,故排除;
故选D.
本题以秦汉国家形态为考查切入点,考查对郡县制度的理解.
本题考查了对郡县制度知识点的掌握,郡县制度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2. 王夫之认为“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占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这表明他(  )

A. 强调郡县制存在有其必然性 

B. 通过理学解释治乱兴衰
C. 意识到郡县制改革的迫切性 

D. 利用盛衰论谴告统治者

【答案】A

【解析】材料中“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占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说明郡县制的存在有其必然性,故A项正确; 
王夫之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故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材料中没有提到盛衰论,故D项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古代政治制度中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了解郡县制的建立及对秦朝及后世的影响.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信息和所学知识的运用测能力,了解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认识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3. 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 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  )

A. 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B. 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C. 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D. 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答案】D

【解析】

有权就有一切指的是皇帝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 
②家长制指的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的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属于宗法制度的内容; 
③官僚政治则指的是官吏的设置,它属于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 
④文化上的蒙昧主义则指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重要内容,指的是儒家思想; 
故选D. 
本题属于一道知识点综合考查题目,考查了对皇权制度、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制度以及儒家思想知识点的掌握,考查了学生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 
本题以古代政治制度为考查重点,在学习中准确掌握各种制度的重点内容及其重要意义,如:宗法制度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4. 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墓主是春秋时期的秦景公.墓内发现了186具人殉,另有3000多件珍贵文物,但铁器只有很简陋的几件.这反映了(  )

A. 秦国经济较其它诸侯落后 

B. 秦国政权的集权趋势加强
C. 秦国盛行残酷的人殉制度 

D. 秦国政权重视农业的发展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秦国并没有和其他诸侯国对比经济实力,所以无法看出是先进还是落后,故A项错误; 
依据材料“墓内发现了186具人殉,另有3000多件珍贵文物”可知当时秦国聚敛资源能力较强,即中央集权趋势加强,故B项正确; 
“秦国盛行落后的人殉制度”并不能全面概括材料,故C项错误; 
从材料中不能反映农业发展的现象,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一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 
本题考查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解题的根据在于根据材料“墓主是春秋时期的秦景公.墓内发现了186具人殉,另有3000多件珍贵文物,但铁器只有很简陋的几件”分析.

5. 秦始皇曾采用战国时期阴阳家的终始五德说.该学说认为,各个相袭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顺序进行统治,周而复始.秦得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礼服旌旗等都用黑色.这实际上反映出,秦代采用终始五德说旨在(  )

A. 宣扬以德治国 

B. 辩护政治法统 

C. 推动经济交流 

D. 加强民族融合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秦朝使用五德的顺序来进行统治,这象征着王朝的传承有着合法性,故本题选B; 
五德不是以德治国,秦朝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故A错误; 
C和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CD. 
故选B. 
本题考查秦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材料中秦始皇相信阴阳家的终始五德说并采用,说明以此证明自己统治的合法性.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能力,要求学生掌握秦的统一和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了解秦的统一和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建立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6. 贾谊说:“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郡,输将繇使(辗转运送),其远在五百里而至…秦不能分尺寸之地…一输将起海上而来,一钱之赋,数十钱之费,弗轻能至也.”作者在此主要强调的是(  )

A. 分封制下赋税的运输成本相对较低
B. 中央集权下租税征收成本大幅增加
C. 秦朝的苛政导致民众赋役负担沉重
D. 汉初的郡国并行制严重威胁中央财政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秦不能分尺寸之地…一输将起海上而来,一钱之赋,数十钱之费,弗轻能至也”,表明秦统一后,要求地方把赋税运往中央,运费巨大,故B符合; 
材料中主旨指秦朝统一后的赋税运输问题,故A项错误; 
材料中指秦的运输费用大而不是苛政导致民众赋役负担沉重,故C排除; 
材料中没有提到汉初郡国问题,故D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的确立,准确的提取材料信息,“秦不能分尺寸之地…一钱之赋,数十钱之费,弗轻能至也”说明秦要求地方统一把赋税运往中央,运费巨大.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能力和所学知识面运用能力.了解秦朝统一后的政治上采用中央集权制度,认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作用及对后世的影响.

7. 《春秋大事表》记载了大量“弑君”、“出君”事件,到了战国时期这种现象已较为罕见.材料反映战国时期(  )

A. 诸侯国推行了郡县制度 

B. 政治局面相对稳定
C. 中央集权有了较大发展 

D. 社会矛盾逐渐缓和

【答案】C

【解析】材料中春秋时期出现大量“弑君”、“出君”事件,说明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到破坏,体现君主和中央权力的乏力,战国时期较少见,说明君主的权威和中央权力逐渐加强.郡县制度的推行,是中央集权加强的表现,故A与C项相比,C项更准确和直接,故排除A,C项符合;BD项与当时史实相反,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古代政治制度,着重要求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在政治上的反映,对抗君主的现象由普遍到减少,说明君主的权威加强,体现在政治上中央权力的发展.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信息和所学知识的运用测能力,对春秋战国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期,要求学生能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综合掌握.

8. 据《汉书》等记载,在郡县制度下“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体制最尊。啬夫职听讼及赋税,其权尤重,人民竟有知啬夫而不知有郡县的。这体现了(  )

A. 汉代未真正实现统一 

B. 郡县制未广泛推广
C. 一定的地方自治色彩 

D. 啬夫由中央任命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里”、“亭”、“乡”是古代地方基层行政管理制度,掌管着地方教化、诉讼及赋税事务,以至“人民竟有知啬夫而不知有郡县”,说明了基层组织在地方管理上有较大的权利,只有C项与题意相符。ABD项与所学知识不符,故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主要考查古代地方基层的管理制度,解题关键是根据信息“人民竟有知啬夫而不知有郡县”进行判断,也可用排除法判断。
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古代在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之上也重视乡村基层组织的建立设,表明对地方管理的严密,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9. 有论者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

A. 郡县制利于国家统一 

B. 郡县制加强了君主专制
C. 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 

D. 秦始皇是设郡、县的首倡者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中表明,郡县制的实施有利于国家统一措施的推行和落实。说明对新统一国家的巩固有利,故A符合;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C项内容与史实不符,在秦朝统一前,诸侯国中郡县制已有存在,同样,D项中秦始皇首倡郡、县与史实不符。故排除CD。 
故选:A。
本题考查郡县制,要求了解秦始皇统一后采取巩固统一的措施,重点掌握郡县制的确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本题重点是对题干中郡县制与统一措施的落实之间的因果关系要理解清楚,其次对郡县制的设置过程和影响要把握。

10. 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铸造传国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大,既寿永昌”八个字,被视为国之重器。自秦以后,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在帝王眼中,玉玺的价值主要在于(  )

A. 证明皇位正统 

B. 体现皇权独尊 

C. 保证皇位世袭 

D. 震慑割据篡权

【答案】A

【解析】由材料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可以分析出帝王认为有了玉玺就有了上天的任命,具有了合法性,故A项正确.三项B、C、D材料中没有体现. 
故选A. 
本题以传国玉玺为切入点,考查皇帝制度中皇位正统的特征. 
皇帝制度: 
1、特征: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2、本质:君主专制. 
3、评价:(1)积极影响:第一,皇帝制度强调集中、大一统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封建制度本身固有的割据性和分散性.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统一是历史的主流,这对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第二,在皇帝制度下,各项政令统一,这有利于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2)消极影响:这一制度毕竟是一种剥削制度,对广大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从而造成他们的极端贫困,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在明中期以后停滞不前,落在世界先进国家的后面.

11. 商周时期的“王”是各部落拥戴的“共主”,形成的是家(卿)-国(诸侯)-天下的政治体系.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者们纷纷推行郡县制,并以君主直接任免官吏的方式来管理行政与地方事务.这反映了(  )

A. 等级制度更加森严 

B. 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转变
C. 部落联盟向国家权威转变 

D. 血缘组织向领土国家转变

【答案】D

【解析】题中要提出的问题是西周实行分封制向春秋战国推行郡县制过渡,这种趋势反映了什么问题,从所学知识来看,分封制是按血缘关系为依据确立的贵族政治,而郡县制则是按地域来划分确立的官僚政治,故D项符合题意; 
A项等级更加森严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故排除; 
B项中是土地制度性质,不能体现题中的政治制度,故排除; 
C项中反映的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与题中反映的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不符,故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分封制和郡县制,了解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着重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对分封制和郡县制概念准确把握和比较.

12. 《春秋大事表》记载了大量“弑君”、“出君”事件,到了战国时期这种现象已较为罕见.材料反映战国时期(  )

A. 诸侯国推行了郡县制度 

B. 政治局面相对稳定
C. 中央集权有了较大发展 

D. 社会矛盾逐渐缓和

【答案】C

【解析】材料中春秋时期出现大量“弑君”、“出君”事件,说明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到破坏,体现君主和中央权力的乏力,战国时期较少见,说明君主的权威和中央权力逐渐加强.郡县制度的推行,是中央集权加强的表现,故A与C项相比,C项更准确和直接,故排除A,C项符合;BD项与当时史实相反,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古代政治制度,着重要求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在政治上的反映,对抗君主的现象由普遍到减少,说明君主的权威加强,体现在政治上中央权力的发展.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信息和所学知识的运用测能力,对春秋战国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期,要求学生能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综合掌握.

13. 秦朝的“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秦朝(  )

A. 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 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C. 九卿制约,中央集权 

D.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答案】B

【解析】秦朝的九卿中这些官吏的职能,可以看出九卿掌管与皇家有关的事务,这是这则材料的题眼所在; 
A、这道题的题眼不是重点强调职能细化,而是在强调九卿掌管着与皇家有关的事务,故排除; 
B、九卿掌管着与国家有关的事务,正是化国为家的体现,君权至上是封建社会的特点,故正确; 
C、九卿制约在材料未得到体现,故排除; 
D、材料中未涉及官吏数量的问题,与政务繁杂更无牵涉,故排除; 
故选B. 
本题以秦朝九卿职能设置为切入点,考查了对秦朝官吏设置特点的掌握,并考查了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 
本题结合九卿的职能,考查了秦朝官吏的设置特点,在掌握秦朝政治制度方面,应当重点掌握郡县制的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各自的职能设定.

14. 秦汉时,九卿分管宗庙礼仪、皇室费用等,其中很多属于皇帝个人和皇室家事。唐代的六部管的都是国家事务,将皇帝的私事、家事与国家政事分开。这说明( )

A. “家国同构”被彻底颠覆B. 皇帝的权力空前强化
C. 家天下逐渐向公天下过渡 D. 古代政治制度渐趋完善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分析选项,A明显错误,“被彻底颠覆”与史实不符;B项是明清时期,故排除;C是在三代时期,故排除;D符合题意。所以应选D项。 

15. 《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  )

A. 分封制 

B. 三公九卿制 

C. 郡县制 

D. 郡国并行制

【答案】C

【解析】A.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排除; 
B.三公九卿制是秦朝中央的政治制度,不符合题意; 
C.根据材料所述,公元前221年清朝建立,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分封制,全国推行中央垂直管理的郡县制,正确; 
D.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期的政治制度,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郡县制的相关知识,郡县制与分封制区别: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由此来解读材料即可。
本题考查郡县制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理解知识的能力。注意对材料的解读和对郡县制的理解能力。

二、综合题

16. (24分)古往今来,各地区各民族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世界历史不是各民族历史的堆积,而是人类自孤立和分散的状态,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里提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共同体。”……我以为《中庸》里边“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这十二个字是最能表现出我们民族形成的情形,……最早提出了汉民族秦汉形成说。 
——吕思勉《中国民族演进史》 
材料二 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的改变。 
——《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 
材料三 ……工业革命结束了民族地域历史,实现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横向发展是指与生产力不断提高相适应的各民族、各地区交换、交往的增长,闭塞和隔绝状态的突破,文化的扩散和汇合。 
——舒小昀《边缘与中心的变动:英国现代化模式探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汉民族秦汉形成说”。(8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14—19世纪上半期西方各民族怎样实现了“人心的改变”和“政治制度的改变”。(8分) 
(3)归纳材料三的观点,并以19、20世纪的史实加以说明。(8分)

【答案】(1)秦汉时汉民族的四个特征初步具备。 

共同语言:书同文,秦始皇以秦国小篆为基础,统一了全国文字。 
共同地域:大一统与中央集权制的确立、巩固。 
共同的经济生活: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 
共同的文化: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分) 
(2)人心的改变:先后出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从人文主义走向了理性科学时代。(4分) 
政治制度的改变:开展资产阶级革命,颁布《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1875年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等,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步确立。(4分) 
(3)观点:现代化进程的横向发展(或工业革命)带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2分) 
说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6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解析】试题分析: 
第(1)问,论证“汉民族秦汉形成说”,首先依据材料中斯大林的论述把握民族形成的四个基本特征,然后结合秦汉的巩固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有关史实从四个方面加以论证。共同语言方面,秦始皇统一文字,官方字体为小篆;共同地域方面,全国统一,大一统确立;经济生活方面,秦朝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化方面,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汉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 
第(2)问,回答本小题要注意题目要求和分值,要适当展开,不能过于笼统,局限于一个国家。“人心的改变”,即思想方面,先后出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走向理性科学;政治制度的改变,即开展资产阶级革命,颁布《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1875年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等,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步确立。 
第(3)问,观点依据材料适当概括即可,突出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横向发展或世界的整体性皆可。可联系所学知识,从科技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选取史实加以说明。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三、材料解析题

17. 材料  侨置郡县是东晋政府为安置南来流民和士族,为保存其旧名按原籍在他们聚居的地区设立的地方机构。自东晋政权南渡以来,流民以及士族南迁者不计其数,在这期间侨置的数量也大大增加,侨州、侨县的数目繁多复杂,分布的地区广泛。东晋虽偏安一隅但仍然坚执正统,始终不承认自己的王朝变迁,而面对暂时难以收复的事实,只好以侨置名称来安慰民心,统一划分地域进行管理。东晋政府初建,需要增殖户口征收固,定的赋税。北方人口南来时间不长,大多抱有收复失地的希望,而这些行政旧有地理名称则成为他们感情寄托和怀念桑梓之情的地方。政府给予南迁的北方士族们更多的土地,使得他们在侨,置的名目下有了更多的特权,这些特权使他们重新恢复了以往在北方地方望族的势力。南迁人数不断增多,加大了政府的管理难度,除了根据侨民而设置的郡县以外,还有一些是在原有郡县名称上冠之以方位名称而命名的侨州郡县。而这些郡县名目的出现,却使得东晋地方行政区域复杂化。 
--摘编自孙起《以东晋侨置郡县的设置简论北方士族的消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东晋侨置郡县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晋侨置郡县的影响。

【答案】(1)本小题考查对材料的归纳能力.根据所学和材料中内容,当时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南迁,需安置流民,同时为征收赋税需要和加强对地方管理,安抚南移流民民心,需要对地方行政制度进行重新设置.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的能力.联系所学,大量人口南下,促使了南方的开发,有利于经济重心南移,根据材料中“以侨置名称来安慰民心”,实际上有利社会稳定,但“政府给予南迁的北方士族们更多的土地…更多的特权,这些特权使他们重新恢复了以往在北方地方望族的势力”,从而对中央集权也带来威胁; 
“而这些郡县名目的出现,却使得东晋地方行政区域复杂化”,说明造成地方行政制度的紊乱. 

故答案为: 
(1)原因: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南迁;东晋政府安置流民,征收赋税的需要;维护华夏正统,安抚民心. 
(2)影响:解决了移民安置,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南方经济发展,有利于经济重心南移;士族权力扩大,威胁中央集权;加大政府管理难度,造成地方行政制度紊乱.

【解析】(1)本题考查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对于东晋时期的侨置郡县,根据材料中的内容进行归纳,难度不大, 
(2)本题考查东晋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特点影响的分析,主要考查通过对材料和所这知识的分析,其影响则注意从统治秩序、经济重心的转移等积极方面和对士族特权等级的维护、地方行政制度带来的复杂性等消极方面进行回答. 
本题以东晋时期的特殊的地方制度“侨置郡县”材料,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归纳和分析能力,问题答案基本根据材料部可以归纳,但在分析影响时往往难以答全,平时注意培养利用材料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全面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