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学骆驼: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竹里馆B 2022-08-17 发布于江苏
六月二十二日,周二,晴。晨读日记,上午带豆芽,午后回校开会。最想说的三句话是:*平安就是最好;*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一个优秀的群体应该努力使更多的人变得优秀而不是让几个人习惯了优秀。翻检邮箱时找到六七年前一篇发言稿,贴出,备忘。

尊敬的……上午好:
很荣幸成为Z校长“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的一员,很高兴有这个交流个人专业成长与发展心得的机会。虽说偶然无数次别出心裁地改变着人们,但一切事情的发生都遵循着严格的必然性。我1988年中师毕业参加工作,91年、94年自考南京师大中文专科、本科,在小学工作6年,初中工作4年,到龙苴高中2年,2000年后一直在板浦高级中学工作。我想说说个人教学历程中读书、教书、教研的偶然与必然。
一、一本杂志和我的12年
一个人没有受过严格、正规的学术训练,有不幸运,也有幸运。说不,是因为他的思想方法与视野的形成与廓大一直有局限;说幸运,是因为他可以不受任何局限,用自己喜欢的形式真诚写出自己的那点感受,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意思。2003年,我读到厉以宁先生以十多个故事谈经济学理论的文章,深入浅出,我就把某些理论移植到班级管理中来,写了篇短文《班级管理中的经济学》。3月29日发给《中国教师报》,4月2日刊登,形式和思想方法都学的厉先生,经验和感受是自己的。现在回想,如果在大学里,不知道中文系教授会不会用经济学理论指导我写教育类文章。
2003年秋我代高一,开始新一轮循环。教小说单元《祝福》《边城》《装在套子里的人》,偶然的机会读到朱光潜先生《谈读诗和趣味的培养》,朱先生认为,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文中又有用花架和花对应小说中的故事与诗的比喻。朱先生的文章,成了我《为诗,寻一方天空》和《读出小说中的诗来》的引子。这两篇文章分别发表在2004、2005年第一期《连云港教育》上,可以算是我语文教育教学论文写作的开端。很庆幸,我恰好教学那些内容,恰巧投给那份杂志,恰恰遇上那位编辑,我更庆幸,我与这份杂志、这位编辑老师从此结缘。
后来相继发表《文学教学中“读”的有效形式与方法研究》(2008.4)、《试释“语文教学二十韵”》(2013.1)、《关于读书的散漫对话》(2013.6)、《读与写,都在做思想的体操》(2014.1)、《读鲁迅之前》(2015.2)等18篇随笔或杂论。这些文章,虽然简单、肤浅,很少有学术的成分,但它们从我的实践中来、读书中来、思考中来,是真实的感受,多少都有一点自己的想法。什么时候,我都感谢《连云港教育》,感激责编王恒俭先生对我这12年读书与教学科研的指导和引领。
二、两本《名师授课录》与教学
1994年8月到初中工作后,最大的困惑是:教材怎么分析、书怎么教、课怎么上。很巧合参加一级教师培训时老师依托《语文学习》上课,我后来订阅了这份杂志,因为这份杂志的推介,买了上海教育出版社编的《名师授课录》初中和高中两本。这样,于漪、魏书生、钱梦龙、陈中樑、陈日亮等名师自然成了我的指导老师。起初,他们怎么上,我就怎么上,生搬硬套;后来,用这人的教法去上那人的课,借鉴;再往后,慢慢体会他们的用心,慢慢领悟语文教学的要旨,也就可以清清楚楚地教语文了。
三、缘于一次征文的3篇文章
2008年,有效教学谈得最热,我参加省师陶杯论文大赛,文章是《作文有效教学三要素:自主、有序、思辨》,得了三等奖。这篇征文的三个部分、三个关键词“自主、有序、思辨”,却成全了3篇论文《有序才能有效》(2010.5《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构建自主、合作、有效的作文评改模式》(2009.2《基础教育参考》)、《语文教学中思维品质训练“三度”》(2014.10《江苏教育 中学教学》),第三篇被人大资料复印中心全文收录。这3篇文章,源于教学又影响着自己的教学,对接触到的同事和朋友也产生了一定的促动。
四、边学边做的四个课题 
2006年起,我开始学做课题。一,“文学教学中'读’的有效形式和方法研究”,获连云港市“十一五” 优秀教科研成果奖。二,“'整体·扩展性细读’在文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是前一课题进一步发展。三,“高中写作教学的过程拓展与序列化研究”,以写作序列为中心,被确定为市“十二五”精品课题培育对象,顺利结题,后来获市首届精品课题三等奖。这三个课题和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读写活动、尝试“与学生共建真实、长效的读书机制”的教学实践融合,自然催生了我正在做并决定一直做下去的第四个课题——基于经典阅读的高中写作教学序列研究。 

叶圣陶先生认为:“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基于经典阅读的高中写作教学序列研究,以《国文百八课》、《文话七十二讲》、《文心》为范本,以“读的序列就是写的序列”为纲,以文化、文学经典著作为血肉,试图经过三年写作教学实践,形成“基于经典阅读的高中写作教学序列”。 这一课题研究以叙事经典与叙述类文章写作、文化经典与论述类文章写作为研究重点。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和提高,有了最好的依托——经典;经典阅读的开展与推进,有了更强大的动力——写作。这一课题,是我今后语文教育教学研究的方向。
上个月,一位朋友的孩子中考填志愿,成绩预测在新海与海州奥赛班之间,我推荐她上海州高中,理由是我去年在海州高中门前转车时看到的高一新生培训安排,短短几天的课程与活动,却能对一个暑假、高中三年,乃至孩子一生产生重大的影响,细节反映了办学者的思想层次和境界。前几天,和一位同事说起教师的成长,我说,你接触过HZ高中的语文教师群体没有,那是一个好学有追求、虎虎有生气的团队。于是感慨,一片林子里有一两棵大树,其他树木就有了成长的参照。我觉得,周校长这个工作室,一定会因为Z校长这棵大树的引领,因为一棵棵挺拔的树,成为一片无比美丽的树林。
27年前我刚工作时,执教小学三年级语文公开课《沙漠里的船》,一节课出了几身汗;后来读《城南旧事》,又记住了几句话:“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有人说,方向对了,总有到达目的地的一天。我想,不妨学学骆驼,沉得住气,不着急,慢慢走,总会走到的
谢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