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导报》对话 | 学习书法的最终目标是入“国展”吗?——对话董水荣、陈宇、李志宏

 黄俊俭书法 2022-08-17 发布于河南

《书法导报》对话 

董水荣

陈宇

李志宏

学习书法的最终目标是入“国展”吗?
————对话董水荣、陈宇、李志宏

黄俊俭(主持人):最近,一些读者向我们建议,希望围绕“学习书法的最终目标是入'国展’吗?”展开讨论,特别是想听一听青年学者董水荣、陈宇、李志宏对此的看法。为此,我们邀请他们座客我们的“对话”栏目,请他们谈谈自己的观点。

董水荣:这个问题要根据每个人学习书法的目标,或者一位书法家成长的阶段而言。古人没有“国展”,那些著名书法家还是要留在书法史上的。一位有远大抱负的书法家最终要摆脱“国展”公众化的审美塑造。从“国展”获奖中走向评委,成为名家,从名家中继续追求精湛的书艺和高品质的个人风格成为著名书法家。这样看待“国展”的话,那么“国展”只是一位书法家的起点,并非终点。

其实,最初的书法影响力是在书法专业报刊,并非“国展”,当时由报刊承办书法学术研讨,组织展览,进行宣传。书法名家的成长和报刊有着直接的关系。当书协成立后,“国展”作为加入书协的条件,书协会员作为书法家身份的象征,“国展”就有强大的号召力。“国展”也成为选拔书法人才的公共平台和书法竞技台。后来,在年轻的书法作者眼里,“国展”就成了判断书法水平的唯一标准。

一种活动方式的最初建立,一定是因为符合新的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书法展览在当代书法的发展中,成为了最佳的展现手段。自1980年第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起,书法展览就爆发出强大的影响力,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展览的影响力,也有效地促进了1981年中国书协的成立,这些都与当代书法展览有着莫大的关系。可以说,当代书法展览有力地促进了传统书法向现代性艺术的转变。同时,书法展览也维系着当代书法发展的秩序。维系这种秩序的力量,来自于展览可以实现书法作品与书法作者双重的价值观。

因为展览可以实现书法作品与书法作者的价值观,每个展览展开的环节都有可能成为书法人活动的重心,也由此形成了展览的各种动态。报刊关于当下的书法创作展开的研讨分析,用展览的目光追溯传统与经典,用展览的力量呼唤回归经典,回归传统。书协每一次的展览都必须用打造书法“双百”方针、推动书法创作、推出时代精品的口号。各级书协由此围绕书法展览形成系列活动:书法培训班、看稿会、打磨会。每次展览牵动着整个书坛的神经,动辄数万人的参与,百万人的关注。展后的各种报道、网络的流传,热闹非凡。

书协主办的展览成了唯一被认可的展赛,成了衡量是否具有专业水准的标准,引领书坛创作的主流方向。很显然全国性的书法展览最初的目的,是更全面快捷地反映出整个书坛的发展动态,将不同地区的书法家、不同风格的作品共同展示给全国的书法作者,以促进交流和拓展书法作者的视野。以整体的力量检测整个书坛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同时也以整体的力量推进书法的发展。后来,展览主体价值之外产生了另外一种价值,展览成了收获名利的主战场。这样直接产生作品与作品之间的竞争,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展览功利的因素,也是激励书法家不断进取的动力。展览在强烈的竞争之下,价值观念发生转换。对作者而言,参展的目的明确,入展或获奖是参加展览的终极目标。他们放弃了书法中的整体的人文修养,转向专门的书写技术研究,继而向展厅视觉效果的研究,创作的核心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书法创作内质的简化就成了必然。书法作品走向对形式与色彩的追求,作者也走向更为功利的创作态度。只要在展览中有了人的利害关系,就会有渗入展览评选中的公平与公正。东道主现象、师生关系、风格取向关系,使当代书法的展览优劣并存。

书法展览之初,大家没有想到展览背后会产生一系列强大的连锁反应,会形成如此巨大的吸附力。现在的书法展览看似是一场书法活动,实质上在书法人的心目中就是一场书法科举考试,有不少书法作者通过书法展览而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命运。书法展览让更多普通的书法作者获得社会认可,同时获得社会身份的认同。

我们发现,中国书协主办的各种商业展,只是展览的标题换了,书法展览中没有多少学术性的指向,包括展览的形式还是相对单一。同时,书法展览在评选上具有指引和衡量书法作品评选经验的隐形标准,隐藏着一种相对统一的价值判断和行为规则,很难让人从展览中找寻到那种被艺术所感染的冲动。如果展览不再作为加入各级会员的条件,把展览功利的一面抽去,那又是什么样的一种书法格局与秩序呢?也许真到了反思展览模式下维系当代书法发展秩序的时候了。

书法展览维系着当代书法传播的最主要形式,维系着书法人才选拔的最主要途径,成了书法发展的内在动力,书法复兴是以书法展览的方式得到体现。从表面上看,由书法展览来维系书法发展的秩序;从深层次看,还是书法作品背后的利益争夺维系着书法活动的秩序。书法展览倒是名利场上相对公平的一种竞争而已。

书法展览的利弊是明显的,我们能不能支起另一种价值体系来维护书法的独立价值,强调书法抒情写意的艺术属性,这是更应该值得我们书法人思考的地方。

黄俊俭:水荣简要追溯了一下“国展”的产生、发展过程,剖析了“国展”的利与弊。他认为,“国展”并非书法家的最终目标。书协主办的展览成为了唯一被认可的展赛,成为了衡量是否具有专业水准的标准。现在的书法展览看似是一场书法活动,实质上在书法人的心目中就是一场书法科举考试,有不少书法作者通过书法展览而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命运。

李志宏:当今的书法活动热闹非凡,在理论、教育和创作等方面涌现不少专家,庞大的书法群体引申出各种书法身份的认证,比如理论家、书法家、篆刻家、教育专家等,但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书法家?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审美标准?

平心而论,隶属于中国文联的中国书协是当前比较权威的书法机构,协会通过展赛,理论、教育、组织等方式选拔书法篆刻人才,许多书法爱好者通过这个途径加入中国书协。但是,加入中国书协就算是书法家吗?近20年来,参加展赛的会员很多,功成名就者有之,郁郁不得志者有之,并以此引发了对书家、作品、技法、书法思潮和书法活动等方面评判标准的争论,比如学习书法是否一定要参加“国展”?我以为学习书法未必就要参加“国展”,参加“国展”只是书法人的个体行为而已。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艺术通过各种高妙的手法和独特的形式将美呈现出来,使人获得美好的精神感受。爱好书法艺术,与爱好国画、音乐、舞蹈一样,都是出于对艺术美的爱好和追求,《论语》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之论,爱好并不断探索学习,从中获得快乐,这是一种高雅的精神享受。此外,又有艺术游戏之说,梁启超认为写字是美术中最表现个性的艺术,不失为第一等的娱乐。由此可见,爱好艺术是一种或自觉或不自觉的个人选择,未必局限于书法一科。

书法源于实用书写,通过个人审美精神的物化,进而上升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尽管如此,书法的实用功能和艺术功能长期共存。明代项穆《书法雅言》从儒家思想的正统观念出发,提出了书法的功用是“同流天地,翼卫教经”。历代书法家大多不以书法扬名,善书者多以书抒情,学书为乐,由于禀赋、学问、见识和功夫之辅助,无心插柳柳成荫。西汉扬雄“书为心画”的理论,涉及到书法和书法家思想情感和人格修为等问题;东汉蔡邕“书者,散也”又进一步明确了书法的抒情功能;唐代孙过庭《书谱》“达其性情,形其哀乐”则是将书法的抒情功能上升到书法创作的意境;明清书家喜欢创作大幅草书条屏,则和当时经济发展,高楼装潢息息相关。可见,书法的时代特征是难以磨灭的印记,当代书法艺术的实用功能逐渐减弱,人们更偏重于艺术性的追求,特别是对装潢性的重视,这也是时代特征的一个表现。

前面说到大部分作者参加“国展”是为了获得一个身份认证,以期立身扬名,这是一种功利主义行为,此乃社会风气使然,无关是非对错,比如在全国第八、九届“国展”中,有为了入展日夜苦练书法而猝死的作者,有不入展而谩骂评委不公平的作者,有为了入展而找枪手代笔者……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这些都是个人博取名利的一种手段,即追求实际功用和效果而已。

我认为,学习书法的人不应该汲汲于功利而忽略了艺术创造,书法家应有更为广阔的视野,重视文化层面的个人修为,以此折射到书法学习上,走文墨兼修的艺术道路。书法学习离不开两个关键点:一是古与今,即书法的传承和创新两者关系的把握,“古不乖时,今不同弊”,这是对作品时代性标准的总体认同。笔墨当随时代,书法家在创作的时候无法漠视时代风气的存在,但只要立定脚跟,不随流俗,就一定能抵挡不良风气的影响。二是文和质,即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关系,外在美包括用笔、结构和章法等可见因素,内在美则包括韵味、意境和精神等因素,这些因素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尽管传统书法理论有“发于内则必形于外”的说法,最终还是以质为根本,以文为形体,借此展现出书法艺术的大美。

当前,“国展”的展览作品不可谓不美,但缺少的是高雅的艺术个性和独特的精神内涵。一些作者为了获奖入展,习惯性地参考借鉴以往的入展作品,在潜意识中形成了一些书法以外的审美标准,意想不到的是这些标准竟然能助其获奖或入展,书法风气败坏由此开始。参展作者取法相似,近亲繁殖,形式借鉴,使得一个展赛之中的作品同质化日益严重,遮住落款基本上认不出甲乙丙丁。

参加“国展”属于书法活动的一部分,书协为书法爱好者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这是无可厚非的,但这种竞技的方式选拔不出具备独特艺术个性的作品,至多只能选拔符合展览方要求和口味的展览作品,这是一种遗憾。广东省书协主席张桂光并不排斥“国展”,他多次建议学书法的人在入展之后还是要走个人的艺术道路,张先生言下之意是要抵制不良风气的影响,发挥个人所长,而不是随波逐流,漫无目标陷入参赛的恶性循环。我赞同张先生的观点,也不反对参加展赛,问题是参展的作者是否能学古化古,古为今用,在个人和传统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发挥激情,将笔墨语言提升为具有崇高品质,具有时代精神,具有艺术大美的审美范式,使得书法艺术得以薪火相传。

黄俊俭:志宏认为学习书法未必就要参加“国展”,参加“国展”只是书法人的个体行为而已。他还旁征博引,说明历代书法家大多不以书法扬名,善书者多以书抒情,学书为乐,由于禀赋、学问、见识和功夫之辅助,无心插柳柳成荫。他还认为,学习书法的人不应该汲汲于功利而忽略了艺术创造,书法家应有更为广阔的视野,重视文化层面的个人修为,以此折射到书法学习上,走文墨兼修的艺术道路。

宇:以“国展”为代表的当代中国书法以星火燎原之势,极大地推动了当代书法的发展,无论在影响力和受追捧程度上,其他相关书法活动无法企及。近40年的“书法热”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以“国展”为风向标,期间的潮起潮落直接牵动着书坛的风云变幻。“国展”的成功举办和延续性一方面得益于创作、审美导向的精准把握;另一方面得益于汉字书写的广泛群众基础,并由此产生广大书法人的热情参与、持续支持。40年的“国展”史,是对传统和经典不断挖掘,也是对创造与个性无限尊重的文化、艺术史。值得肯定的是,“国展”总能够及时反思和修正展览过程中存在或多或少不利于书法健康发展的问题,以科学、辩证的客观态度,体现了“国展”包容、深刻、内省的审美追求,由此产生风格、流派、形式、观念、地域等书法创作相互影响又和谐共存的局面,期间名家荟萃、佳作迭出。

作为全国规模最大、水平最高、最具普遍性及影响力的展览。一方面“国展”是当代书法发展的缩影,从书斋推向社会,从个体推向群体,展览已成为书法联系广大书法爱好者最主要、最直接的形式,原本的艺术个体行为或雅集活动转变为有协会或组织主导的艺术公众行为,以投稿、参展、获奖为目标的“展厅竞技”直接影响着书家审美观、价值观的逐步转变。另一方面,“国展”本质上推动了书家的创造性和参与热情,成为书家施展技艺、实现梦想的舞台。能够成为“国展”的获奖、入展作者,即证明本身不俗的书法实力以外,更有一大批思想活跃的优秀中青年书家脱颖而出,成为当代书坛的中坚力量。

进入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社会高速发展与急功近利下的短平快思想交替呈现,书法艺术的追求同样带来内省与外求的深刻转变。以展览为中心的展厅时代,“国展”获奖、入展逐渐成为创作者朝思暮想的名利场,成千上万的书法人乐此不疲、前赴后继,近乎狂热的追逐中,唯求入展、获奖,博得一夜成名。“形式至上”的标榜,“制作”倾向的加剧,“丑书”的流行,无不显露出当代展览文化所导致的偏激、浮躁、功利的心态。名利主导下的当代书法审美日益趋同,逐渐成为共识,而书法人自甘迷失,一方面是以牺牲自我带来了不断入展、获奖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另一方面则由于自身修为本身不够而盲目跟风,这类作者往往没有主见、人云亦云。在“国展”开幕式现场可看到万人赶集的惊人一幕,五颜六色、七拼八凑的当代书法“新风尚”充斥展厅,书法的视觉化、美术化倾向日益加剧,甚至出现在创作中脱离文字内容、淡化“书写性”的现象。当这种趋同成为主流,强大到人人都去追逐,并以此作为标准的时候,“国展”的权威性、高端性、专业性便成为时下书法人坊间的笑谈,曾经引以为傲的“国展”,不应该成为书家书法理想的最终目标。

黄俊俭:陈宇认为,“国展”总能够及时反思和修正展览过程中存在或多或少不利于书法健康发展的问题,以科学、辩证的客观态度,体现了“国展”包容、深刻、内省的审美追求。同时,“国展”逐渐成为创作者朝思暮想的名利场。当这种趋同成为主流,强大到人人都去追逐,并以此作为标准的时候,“国展”的权威性、高端性、专业性便成为时下书法人坊间的笑谈,曾经引以为傲的“国展”,不应该成为书法家书法思想的最终目标。

今天,我们就读者朋友关心的“学习书法的最终目标是入'国展’吗?”这一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参与对话的每一个人的观点鲜明、针贬时弊,相信我们的读者朋友一定能从中获得裨益。

(对话发表于2022年8月17日出版的《书法导报》第十版)

黄俊俭,《书法导报》副总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著有《书法访谈录》《军旅书家访谈录》,曾在南宁、苏州、扬州、厦门,以及马来西亚举办个人书法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