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的成果之一,就是不再让自己盲目陷于「偏见」和「表象」

 全好学 2022-08-17 发布于广东

以心育儿

王阳明

“身之主为心,心之灵明是知,知之发动是意,意之所着为物”

📖 先生曰:“道无方体,不可执着,却拘滞于文义上求道,远矣。……人但各以其一隅之见,认定以为道止如此,所以不同。若解向里寻求,见得自己心体,即无时无处不是此道。……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又曰:“诸君要实见此道,须从自己心上体认,不假外求,始得。”……“人要随才成就……成就之者,亦只是要他心体纯乎天理,其运用处,皆从天理上发来,然后谓之「才」。到得纯乎天理处,亦能「不器」。”————选自《传习录》67、68节

🍵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教育的本质就是让人复归其天性,教育的方针也是根据人的天性来教(教化)。此处,我们可以体会“教”字的第四声和第一声读法的区别,前者是顺性后者是灌输。孟子:“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这让我们知道如何让人复归本性的方法:尽其心。


王阳明也秉承了这些思想,认为“知心则知道、知天”;认为求道就是“从自己心上体认,不假外求。”还讲了人如果想成就事业,就要让自己的心体纯洁,近乎天理,然后运用出来,这样他们的天性才干就可以发挥作用,而且不被拘泥。

(1)我们要注意孩子的心性开发,而不只是知识灌输。心性为本、知识为末,都需要有,但是本末要清晰。

(2)不要限制孩子的主导意识,让他们的自主能力和自信心扬升,好像有王阳明这种气魄。同时,也给予圣贤人物的道德格言、故事小说、文艺雅物等熏陶,让孩童的心灵被“道德仁义,礼智信美”所滋养,立根在天理良知上,能够“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3)要告知孩童,人生最核心的意义是明道、行道,自己的才华和事业也是因此而生。

(4)成人之间、亲子之间,不要“各以其一隅之见”闹纷争,而要常常观照自己的内心和言行,多多修正完善自身。

(5)教育的成果之一,就是不再让自己盲目陷于「偏见」和「表象」——包括科学、文化和宗教领域。我们要从“道”的高度来看待人间的各样分歧,并为人的和谐与超越做贡献。

您配合原书一起学习更佳,系列导读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