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玉科| 古井幽幽

 古稀童趣 2022-08-18 发布于安徽

音乐:吃水不忘挖井人

古井水济文明源

张玉科| 古井幽幽

村前有一眼古井。大年初一的清早,我悠悠地走到井边,探身望望那黝黑色的井水,若有所思。井水其实并不是黑色的,但因为是在深井里,居高望下去像一块墨。奇异的是,这块墨能反映天色和月光,也能清晰地映照出我白亮的脸,以及我身后正蓬蓬勃勃的春天。

据村里的老人说,这眼井已有几百年历史了,是伴随这个山村一起走过来的。山村有百来户人家,大约三百来口人,一直以来这是山村唯一的一口井,山村人家吃水都靠这口井。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古井的水甘甜清澈,养育了山村一代又一代平淡度日的山里人。

小时候的记忆是,每天清晨和傍晚,井边是最热闹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到井边来挑水,把家中的水缸储满,山村人家每天的生活从井边开始,又从井边落幕。水是生命之源,生活之始,山村人每天都离不开这眼井。

山村人对井是倍加爱护的。古井呈正方形,井口与地面是平的,井壁用青石垒就,井口的四周铺的是青石板,外围有排水沟,防止下雨时,污水流到井里,山里人都非常自觉地维护着井水和水井周围的环境。神奇的是,井里的水总也取之不尽。井中水面距井口大约三尺左右,村民集中担水时,水位会逐渐下降到六尺深,过不了多久又会慢慢恢复到原来的位置。井是山村的聚宝罐,井里不仅储藏着水,还藏着一片星空和那弯弯的月亮。

记得我是在十三四岁时开始挑水的,那时的我个子矮小,力气不大,是从半桶再到大半桶,然后才可以挑满桶的。一担水有一百来斤,我家在村子靠后的位置,从村口井里挑水到家要经过两条小巷,还有两段缓坡,尽管有些吃力,但我每天都坚持挑上两担水,这样可以尽力为父母亲分担些劳累。山村人家挑水用的大多是木制水桶和桑木扁担,扁担两头挂着两截式铁环弯钩。弯钩钩住水桶把手,从井里把水提上来是个技术活,身体前倾用桶底拨开水面,桶口一倾舀进半桶水,然后轻轻往上提,待桶底将要离开水面时,顺势下沉,水桶就满了。上提过程中,将扁担压在左腿膝盖上,伸出右手拎住水桶把手,将水桶提出井口,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挑着一担水,挺直上身,颤颤悠悠朝家走,走在石板路上,走在风雨中,年少的我,常常体会着父母的辛劳和不易,也磨炼着自己的意志,为了生活,男儿要有所担当。

      我家屋后住着一对老年夫妻,老爷爷每天都是自己挑水吃用。年老虚弱的他,每次只能挑半桶,途中要休息两三次,才能把水倒进水缸里。每每见到他挑水时,我都会放下手中农具,把他的扁担接过来,帮他把水挑回去。这对老年夫妻直到去世前,一直都记着我对他们的帮助,时常对我表达着谢意。

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如今早已不需要挑水了。1996年,父亲就在屋前院子里打了一眼深井,因地势高,井打得很深,大约有20多米,这是一项大工程,井里放下水泵,电源一插,井水就流入水缸了,很方便,不用再劳神费力去担水了。

2002年,村里在县、乡政府的支持下,统一集中接来了自来水。自来水的源头是在距村一公里的半山腰上,挖了一个大水坑,把源源不断流出的泉水聚拢,用水管把水引到村后修砌的一个大水池里,再用自来水管分接到每家每户,拧开水龙头,“哗哗”的山泉水就顺势流出来了,山里人家也过上了城市人的生活。夏季,特别是干旱时,泉水也可能会断流几天,那时村民又会去村前的井里挑水,我家则是又会启用院子里的井水,只不过这样的时候很少。 

时光无视任何人的驿动与无常,内心的情愫就像一粒种子扎根在心中。走到井边,一种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如今有些落寞的古井,显得更加洁净与清幽。  

作者简介

张玉科,马鞍山市政协社会法制委主任。写过大量的散文、随笔,有《梦里田园》、《飘落的枫叶》等多部文集出版。

【图文编辑】老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