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玉科| 修炼人生

 古稀童趣 2022-08-18 发布于安徽

张玉科| 修炼人生

编者按本文是作者继《与自己和解》后的又一篇充满哲学意味的讨论思想修养的力作。在编辑手法上也有一点小小创新——对部分警句或要语以诵读的方式同步插入,以渲染文题主旨,营造悦读氛围。效果如何,尚待读者诸君点评。

NEWS

敬一丹在几年前朗诵了一篇短文——《变老的时候》,据说听哭了所有人。我听过之后,感动之余当然也引发了很多感想,由此也想发表一些自己对人生对生活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慨。

朗诵:《变老的时候》

朗诵:许芳   配音制作:陈刚

“变老的时候,一定要变好,要变到所能达到的最好,犹如瓜果成熟,焰火腾空,舒缓地释放出最后的优美。最后的香与爱意,最后的,竭尽全力。

变老的时候,需要平静,犹如江河入海,犹如老树腰身苍劲,回望来路,一切已是心平气和,一切已选择完毕。再无长吁短叹,双手摊开,左手经验丛生,右手教训纵横。

变老的时候,犹如名角谢幕,身子谦和自信在心,眼角眉梢深藏着历练后的从容,幕帷垂落丝竹声远。一切已是过眼云烟,只有尊严的光芒闪耀在幕后时分。

变老的时候,是起身回到儿童,看起来未必鹤发童颜,而内心里却趋向坦率而纯真。

我们已经变老,而世界依然年轻貌美。一切都是循环往复,婴儿在啼哭,而这收留了我们笑容和泪水的人间,又一场轮回正在声色里进行!”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在轮回中前行,一个人的一生不过百年,在浩瀚的宇宙世界中太过渺小。短短的人生应当如何度过,离开这个世界回归尘埃之时,怎样才能做到了无遗憾。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一定要变好,要变到所能达到的最好,犹如瓜果成熟,焰火腾空,舒缓地释放出最后的优美。”这一“变好”的过程,就是人生修炼的过程,我们需要“变好”这种境界和目标,我们都在努力追求之中。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在其久远博大的文化当中,依然是“统之有宗,会之有元”。如果我们从整体上来把握的话,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最重要和最鲜明的特征。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复杂多元的,人是这个世界上的万物之灵。《尚书》里讲:“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人在天地万物中间是最重要的,是参与到天地万物的生长过程中的。     

在中国的哲学文化中,人虽然是天地所生的万物之一,但是人又是可以和天地并列的。《荀子·天论》中讲:“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这里的“参”字就是“叁”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以其能治天时地财而用之,因而与天地并列为三。这也就是民间常说的谚语“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那么,人在天地万物当中又处在什么位置呢?《礼记·礼运》中讲:“人者,天地之心也。”说的是人是天地之心。

就像一个人的心支配着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样,作为天地之心的人也“支配”着天地万物。人对于天地万物,有一种很强的主体性、独立性和能动性。

作为天地万物之灵的人,要正确认识在天地万物中的位置,还要正确认识自己对天地万物的这种支配能力。《周易·贲卦》中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那么什么叫“文明以止”呢?就是用礼仪教化让人们认识到,作为一个人应该止于何处。也就是说,一个人要认识到自己的身份,自己的位置,因为人是天地之心,所以人心一动,就会影响天地发生变化。一个人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中,就要控制住自己,约束住自己,不该做的不能做,不该改变的不能改变,不能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这就叫“文明以止”,这就是人文精神。所以人文精神并不是把人夸大得无所不能无所不为,而是强调人的自觉和自律。认识到人的主动性、独立性和能动性,又认识到人处于天地万物之间的位置,然后自己约束自己形成自觉,进而由自觉上升到自律,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根本精神的核心内容。北京大学哲学教授、著名哲学家楼宇烈认为,中国文化的根本特色就是管住自己管好自己,这一观点非常通俗,我想这应该也是非常正确的。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经历了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在这一文明发展历程中,汉字是中华文明非常重要的载体,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文化创造,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之所以没有中断,这与汉字的传承不无关系。在中国的历史上,尽管汉字随时代的变迁有变化有发展,字音也多种多样,还有各种不同的方言,但通过共同的汉字,大家都可以毫无障碍地进行沟通和交流。

汉字本身就是非常珍贵的人类文化产物,以汉字为载体传承了丰富的思想和文化。我们常用的汉字大体上有2500~3000个,我们如果把这些常用汉字发展演变的历程及其含义都梳理出来,这些汉字本身的丰富内涵就会让大家惊叹不已。“规”和“矩”是汉字中的两个字,《楚辞·离骚》中说:“圆曰规,方曰矩。”规是圆的意思,矩是方的意思。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方圆不能成事,也就是说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定的规矩,遵守一定的规律。《韩非子·解老》里讲:“万物莫不有规矩”,万事万物都有其准则法度,遵循规律遵守规矩,是做好事情做一个好人最基本的要求。

在中国文化当中规矩是限制人的,但又不是限制人的。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说人到七十岁的时候,可以“从心所欲”了,但再怎么随心所欲,也不会超越这个规矩和一定的界线了,这就是觉悟。规矩可以是外在的强制性的约束,也可以是自觉的发自内心的自律。一个是他律,一个是自律,规矩是内外两个方面都有,但中国文化更强调自律,自律第一,他律是其次。中国古代有很多老百姓虽然不识字,但却懂得许多做人和做事的道理。这些做人做事的道理源自父母家庭的传承和教育,源自社会风气习俗的教化和影响,这种教育和教化是潜移默化的,是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个细节的,每个人都在不可回避地接受着这种传承和影响。

中国文化强调推己及人、由近而远,做晚辈的必须尊重父母和长辈,做长辈的要爱护教育晚辈,这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把这种思维由近及远地推出去,从家庭推到他人身上,推到天地万物之上。《孟子》中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北宋的哲学家张载说:“民胞物与,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意思是说所有的人都跟我是一母所生,所有的物都跟我是同类,都是天地所生,都要关怀。这种由近及远的中国哲学文化,认为家国是可以推爱的,家国是同构的一体的,这是一种非常浓厚的家国天下的情怀。

在一个家庭中,传承的是做一个规规矩矩的人,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凭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去生存和发展,这就是好的家风。每个家庭的家风好了,整个社会的风气必然就好了。一个有良好家风和习俗的社会,其法律应是简单的,在一个有德治礼序的社会,法治的空间就会变小,法律的作用也才会真正发挥出来。

      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会面对公和私、义和利、是和非、正和邪、苦和乐、多和少的矛盾,是选择前者还是后者,靠的是觉悟。觉悟高了,就能把握好适当的度,就能找到自己行为的准星。觉悟是自己认识到应该这样,应该那样,这就叫觉悟,如果一切都让别人告诉你该怎么做,那就没有觉悟。因此,觉悟是自己的觉悟,任何人都替代不了,最终只能靠自己。学者黄侃曾说:“自物理而来者,尽人可通;自心里而来者,终属难通。”中国传统文化里,对“下学”和“上达”有一个区分。“下学”人伦日用,指学习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道理;“上达”是上到心里面,从内心深处去体悟。“下学”是可以言传的,而“上达”则必须自己去体会和感悟。觉悟就是这种“上达”,觉悟不仅仅是明白了事理,还要能够自觉地按照这个事理去做,所以觉悟这个词的内涵还有行的要求,只有对事理想通了,又去践行了,这才是真正的觉悟,否则就是形式上的觉悟。

     《大学》中讲:“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所表达的意思是,开始时要广泛地学,学了以后还要追问,去寻根究底,继而仔细地去思考,然后清楚了想通了。明辨了就是一种觉悟,但这还不够,还必须去实践,把明辨和笃行结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觉悟。

音乐:当你老了

作者简介

张玉科,马鞍山市政协社会法制委前主任。写过大量的散文、随笔,有《梦里田园》、《飘落的枫叶》等多部文集出版。

【图文编辑】老骥

【警句诵读】许芳    【配音制作】陈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