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依托学生活动 彰显无痕引导(百篇论文1)

 大象时空 2022-08-18 发布于江苏

  (2020年9月19日—2021年9月19日,在这一年里,我给自己制定了八个一百计划。其中有一项是一年内写一百篇论文,一周写两篇。这个想法很疯狂,具有极大的挑战性。数量、质量、写什么等等,会出现很多问题。可是,论文是我的弱项,没有倒逼自己一把,可能就不会有什么进步。

   生活也许就是这样,没有野心和死磕般的坚持,你可能永远看不到一个自己想要的样子。我想看到一年后,当我完成了这狂野的八个一百计划后,自己究竟会变成什么样!) 

   2020年920日,我有幸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出自南朝刘义庆编著的一部志人小说集。语言凝练简洁、结构完整严谨、叙述生动曲折。作者通过一个七岁儿童的事情,表现了古代少年的聪慧和方正,阐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信礼对于立人的重要性。

聆听了李凤老师执教的《陈太丘与友期行》一课。这篇课文选自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教师要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该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李凤老师的语文被称为“无痕

语文”,而这节古文课不落古文俗套,不着痕迹的却又突出了古文教学应该抓住的重点。李老师的课堂教学利用自己亲和的态度氛围、悦耳的语调色彩、关注的人格魅力等外部因素,使学生们在无意识当中接受了知识,拓宽了思路,开启了知识,促成了发展。

 李老师这节课大致分为指导朗读、介绍重点字词、探究主旨三个部分。看上去与传统古文教学的步骤一样,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却相当自然,充分倡导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切都在学生的主动呈现后,教师发现问题,进行指导,体现了“无痕”的语文思想。从各个教学环节的活动就可以发现李老师无痕语文的一些特点。

李凤老师执教《陈太丘与友期行》

 一、释题和朗读的自然无痕

  对于创设情境来说,有很多导入的方法。李老师直接用与县教研室老师有个约定为切入口,引出了课题中的“期”字,接着引出谁和谁相约,去哪儿等等。抓住题目,进行释题,就是对文章主要内容的一种再现,为下面的分析打下了认知基础。

 正确流利的朗读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一般会采用学生读,然后师生评价的形式进行。但是往往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读得很被动。这节课,教师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朗读。然后让学生以组合的形式展示朗读,并说出组合的原因。这个方法较好的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人员组合和角色的选择,让学生成了阅读的主人。

 教师及时表扬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但在朗读方面又进行了语气的指导。比如:“友人便怒”“非人哉”中“怒”字和“哉”字。教师指导学生去揣摩怒气和强烈的愤慨。特别,教师还让学生体会感叹号的感情色彩。一个自由组合的活动,自然牵引出了朗读指导,以及字词的理解,很是巧妙。

 二、课后补充知识学习无痕

 语文课程标准里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在人教版的课文后面,有时会有一些知识补充。在课堂中适当地补充课外知识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大有裨益。

 这篇课文的课后习题第五题是有关古人成为中谦词和尊称的区别。这个部分在课堂中是否要单独花时间让学生了解,老师们在处理时方法不一,甚至不具体。学生课后再细看了解。但是很明显,课堂的学习效果可能往往大于课后自学的效果。

 课堂上,当学生提出尊君和家君后,教师就要求学生把课文后面的知识补白读一读。教师及时问学生有没有不懂的谦词和敬辞。学生提出不懂词语:家辞、敝校。教师及时进行解答。课后这个关于古语谦词和尊称的补充知识,在课堂上仅用两分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学习。

 教师并没有刻意地让学生学习课后补白知识,而是在学生互相提问词语理解的时候,遇到尊君这个词语,就自然联系到了课后补白知识。没有刻意,而是无痕的体现。

   三、重点词语理解拓展无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古文阅读有一定的要求。学生在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生要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陈太丘与友期行》字数不多,故事叙述比较清晰。学生利用下方的注释完全可以读懂全文。可是,这篇文章的重点字词“不”“去”“顾”,是要让学生重点注意的。

(黄厚江老师执教《猫》)

一般文言文阅读,都会把通假字单独向学生讲解,自成一个环节。这篇课文通假字只有一个。这节课中,学生在树立文章的敬词时,提到了尊君。教师随即提问:这里的“不”为什么读fou呢?学生回答:它是个通假字,同否定的否。教师提问的很自然,不是刻意去问这个词。而“去”和“顾”意义的探究也是随着学生的探究而进行的。

 教师出示文中一些有省略成分的句子,在学生回答过后。出示了“去”字古代写法,让学生从它的构造中理解他的意思。学生再列举一些成语加以理解。同样,再学生字词挑战中,当学生提到“顾”字,教师也让学生说一些成语。如三顾茅庐等。又让学生理解顾字的提玉旁,找一些提玉偏旁的字。这些引申拓展都有利于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特别是,当学生提出“颗”字,教师无法准确回答时,又生成了课堂字词教学的新探究点。这些都是在无意中完成的拓展提升。

三、利用插图探究主旨无痕

在人教版语文课本中,很多课文都会配有插图。插图可以直观形象的展示文本的大致内容。插图给文本增加了趣味性,也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恰当利用插图,会促进学生对文本思想感情的理解。

本节课,李老师巧妙的利用了文本中的插图,实现了对主旨的探究。首先,教师用幻灯片展示了插图,让学生看图说话,说说这个插图说的是书上的那些内容。这就是对前面字词句翻译的一个检测。然后启发学生:再仔细看看,这个图形与文中的那段最贴近。自然就引出了无信与无礼。然后,放手让学生讨论要不要跟这友人做朋友。从而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语文课应该像这幅画一样丰富灵动)

插图在探究主旨中只是一个引子,引出了对做不做朋友的探究问题。学生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充满思辨的回答,又产生了几个问题。在元方对友人的态度是否合适中,教师引导学生从一个七岁的孩子角度去思考,从而理解了故事结尾“入门不顾”的合理性。

李老师这节课给我们古文教学做了一个很好的典范。充满个性化的组合朗读,把看似枯燥的字词教学融入朗读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运用互相挑战的形式加强重点字的教学。运用想象和联想,理解字的意义,并理解很多相关的词语。通过对插图的观察活动,引出对内容的复习和主旨的探究。李老师在朗读、理解字词、探究主旨等各个方面,都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该如何去做。而是,运用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想、去说、去辨。对学生活动中暴露的一些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自始至终,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课堂充分体现了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这节课充分依托学生活动,把一节古文课上得生动有趣,教师和学生的思维都在互相碰撞。同样的古文教学的一些流程,在活动的代替下,也可以很精彩,去除了古文教学的枯燥性。而这些也充分彰显了李老师的“无痕语文”的思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