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济学基础》连载——第7章 不完美市场

 巨蟹座思考者 2022-08-18 发布于北京

一个运行良好的市场犹如一只“看不见的手”,供给方的竞争、需求方的竞争以及供需双方的竞争形成价格机制,自动调节整个市场上的资源配置,实现市场健康平稳地运行。我们称这种情形的市场是有效的。但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市场并非是完全有效的。中国一线城市的房价疯涨,股市中机构投资者大笔捞钱而散户不断亏损,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危害,等等,都在不断地警示我们市场也存在缺陷,也会发生“失灵”的情形。

“市场失灵”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术语,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信息不完全常常是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之一,此外,外部性与公共物品的特殊属性也会造成市场失灵。我们需要利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去对失灵的市场进行调。政府调节除了对市场进行纠正与补充外,还担负着制定经济政策和公共部门日常运作等工作。

本章探讨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市场失灵现象,认识公共部门存在的意义及其运作机制。

黔驴技穷——信息不完全

很久之前,贵州一带是没有驴的,有个外地人骑着一头毛驴来到这里,住在了山脚下。山里的老虎出来觅食,发现了这头毛驴。毛驴看着很高大,老虎不知道它有什么本领,因此不敢靠近,只好远远地躲在树林里观察它。过了一段时间,老虎心想:我是森林之王,就连人类看见我都要避让三分,我为什么要怕这个动物呢?于是它大着胆子走出树林,一点一点靠近毛驴,仔细地观察,但依然不知它有什么本领。忽然,毛驴突然大叫一声,把老虎吓了一跳,迅速地逃开了。过了几天,老虎依然不甘心,它又去试探毛驴。由于这几天老虎已经对它的叫声习惯了,它就大胆地靠近了毛驴,甚至碰撞它的身体,故意冒犯它。毛驴终于被惹怒了,用蹄子去踢老虎。这一踢,老虎反而很高兴,因为他看到毛驴的实力了。老虎发现这头毛驴的技能也就这么一点,没什么新花样,不是它的对手。它大吼一声扑了上去,美美地吃了一顿驴肉大餐,然后高兴地离开了。

老虎本是森林之王,其能力远远强于毛驴,但由于它之前没有接触过毛驴,不清楚他的本领,虽然它最终还是尝到了驴肉美味,但它试探了好几天。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是信息不完全

我们将充斥在自身周围的有意义的内容称之为信息。信息不完全是指有关市场主体获取的信息不足以使其做出合理判断的状况。毛驴的体型、叫声都是老虎所能观察到的信息,但这些信息不能够让它了解毛驴的真正本领,所以一开始,它也无法做出吃掉毛驴的决定。

信息不完全也称信息不充分,包括绝对意义和相对意义上的不充分。绝对意义上的不充分是指受认识能力的限制,人们无法获得事物所有的信息;相对意义上的不充分则是指人们受处理信息能力的限制,不能有效地配置信息。信息不完全也包括信息供求双方所掌握的信息具有不对称性。

在经济生活中,人们掌握的信息往往是不完全的。例如,雇主不可能完全掌握工人的生产能力和工作努力程度;消费者不可能完全掌握商品的所有信息,如商品的寿命、质量等;老师也不可能完全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可见,信息不完全在经济生活中具有普遍性。

那么,信息不完全对经济社会到底有什么影响呢?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我们无法准确了解各经济主体的需求,就不能将其真实需要的资源分配给他,使整个社会的资源不能实现最优配置。例如,雇主因不完全了解所有工人的工作能力,所以只能实施同一工种同工资的政策,但这样就不利于奖励那些能力强、工作努力的工人;消费者因不完全了解商品的质量信息,难以区分质优产品和劣质产品,而面临购买到伪劣商品的风险。

我们买者是不是总感觉自己亏了?——信息不对称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一句俗语——“从南京到北京,买的不如卖的精”。这句话描述了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卖者往往比买者更清楚商品实际的质量情况。这是因为商品的内容物或质量在购买时很难加以检验,人们或者看不到商品包装内部的样子,例如瓶装的酒类、盒装的香烟等。或者看得到却无法用眼睛辨别产品质量的好坏,例如很多科技产品都需要使用过后才知道其质量。显然,对于这类产品,买者和卖者了解的信息是不一样的。这时卖者很容易利用买者对产品实际情况的不了解欺骗买者。

消费者相对于卖家而言掌握的信息较少,在购买交易中往往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我们称这种现象为信息不对称

根据信息在人群中的分布情况,信息可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种是不被任何人知道的信息,所谓的 “未解之谜”就是这类信息;第二种是只被一些人知道而另一些人不知道的信息;第三种则是公共信息,通俗来讲就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信息。信息不对称中的信息是指第二种形式的信息,即某一事件所涉及的信息在参与者之间分布不对称,也可以称为“私有信息”,以此区别于那些大家都知道的信息。信息不对称可看作是信息不完全的一种特殊情况,即一些人比另外一些人拥有更多的相关信息。

信息不对称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人们认识能力的限制。比如知识结构的不同、教育水平的差异、理解能力的强弱等会导致人们获取的信息有所不同。二是信息成本的限制。人们收集信息用的时间、精力、注意力和技术条件等资源都是有限的,获取信息的成本太高阻碍人们了解所有的信息。例如,保险公司难以充分了解参加保险的车主是否谨慎小心地保管自己的车子,除非公司派专人每天跟在每辆投保的汽车后面监视,但如果真这样做,成本会很高,这样,车主的行为对保险公司来说就是一种不对称的信息。

信息不对称会导致资源配置不当,降低市场效率。例如,在人才市场上,应聘者相对于雇主而言,往往是掌握信息较多的一方。设想市场上有两种应聘者——高能者和低能者。二者都积极地向雇主传递自己能力很高的信息,尤其是低能者会想方设法把自己伪装成一个高能者。这时候,教育程度就成为一种可信的传递信号的工具。那些上过名牌大学的人一般讲要比普通学校的学生更聪明更勤奋,也更专注更有自制力。当然,高学历也不一定就意味着高能力,名牌大学有时候也会出现一些能力及知识较差的学生,但是在没有更好的选择的情况下,雇主们只能相信学历所传递的信息。然而,雇主们可能根据学历选取了名牌大学但能力及知识较差的学生,而一些非名牌大学的学生虽然能力出众却仍被淘汰,这就引起了资源配置不当的问题。

此外,信息不对称会导致“柠檬市场”现象的出现。在美国俚语中,“柠檬”表示次品或不中用的东西,“柠檬市场”即次品市场。柠檬市场效应则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优质商品往往遭受淘汰,而劣等品会逐渐占领市场,取代好的商品,导致市场中都是劣等品。劣币驱逐良币正是对柠檬市场最终结果的概括,也是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结论。

金属货币作为主货币有较长的历史。由于直接地使用金属做货币有不便之处,历史上,人们将金属铸造成便于携带和交易,也便于计算的“钱”。因此人为铸造的“金属货币”有了一个“面值”(或称为名义价值)。16世纪的英国商业贸易已经很发达,玛丽女王命人铸制了一些成色不足(即价值不足)的铸币投入流通中。当面值相同而实际价值不同的铸币同时进入流通时,人们会将足值的货币储藏起来,或是熔化或是流通到国外,最后回到英国偿付贸易和流通的则是那些不足值的劣币,英国由此受到巨大损失。 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当事人的信息不对称。因为如果交易双方对货币的成色或者真伪都十分了解,劣币持有者就很难将手中的劣币花出去,或者,即使能够用出去也只能按照劣币的“实际” 而非“法定”价值与对方进行交易。

信息的不对称会导致信息的优势方出现“损人利己”的行为,使资源配置难以达到最优的状态,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导致市场失灵。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减少现实生活中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呢?

首先,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减少一方的私有信息,增加双方的公共信息,这就要求我们尽可能地搜寻并掌握更多的信息,增强信息收集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筛选、分析信息,减少信息障碍。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买服装之前多了解一些不同服装、面料的知识,这样自然就减少了在购买时的信息不对称。其次,建立信誉保证机制。商家在销售商品的同时要提供“三包”服务,在一定时期内如有质量问题,保证退货、换货等。另外,通过专业机构提供信息甄别服务。在二手车交易市场有专门的二手车质量鉴定机构,在古玩交易市场有专业的鉴宝人士提供古董收藏鉴赏方面的信息,这样都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下面我们将对这两种现象做出具体阐述。

“好车”为什么会被迫退出市场?——逆向选择

张霖刚刚参加工作,由于公司距离他住的地方较远,他考虑买辆新车上下班。由于手头资金有限,很难买到性价比较高的新车,于是,他准备买一辆二手车。二手车市场上的车辆质量参差不齐,同样的牌子有的标价只有2万元,而有的高达十几万。张霖凭外观很难判断这些车的质量如何,是不是值这个价。尽管从车内的里程表上可以看出它已行驶了多少公里,但仍然无法知道车主对它保养得如何。要知道,保养好坏对车的质量影响很大。最后,张霖用折中的价格买了一辆车回来,可开了没多长时间,车就坏了几次,让他头痛不已。

在二手车市场上,大多数车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都一样,但其质量有很大差别。假设没有信息不对称——买者和卖者对每辆车的质量都很清楚,那么只要买者足够多,市场均衡的结果就是每辆待出售的二手车均被按质论价地买走,价格体现出车的价值。但是,当信息不对称时——卖主对自己的车的质量了解得很清楚,而买主却没法知道车的质量,车的价格可能远远高于其实际价值。假设汽车的质量由好到坏分布均匀,质量最好的车价格为30万元,买方会愿意出多少钱买一辆他不清楚质量的车呢?买方只能根据市场上二手车的平均质量出价,即使是高质量的二手车,买方也会进行砍价,如15万元。那么,卖方会怎么做呢?很明显,价格在15万元以上的“好车”的主人将不再在这个市场上出售他的车了。这样一来,进入恶性循环状态,当买车的人发现有一半的车退出市场后,他们就会判断剩下的都是中等质量以下的车了。于是,买方的平均出价就会降到8万元,车主对此的反应是再次将质量高于8万元的车退出市场。这个过程会继续下去,市场上的好车数量将越来越少,直至所有二手车全部退出市场,市场的交易为零,最终这个二手车市场会被瓦解。在这里,人们通常做出逆向选择,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就在于信息不对称。

逆向选择是指由于信息不对称,不同质量的产品以同一价格出售,结果导致市场上出现太多的低质量产品和较少的高质量产品,低质量商品会将高质量商品逐出市场的现象。一个人掌握的信息达到何种程度,就会做出何种选择。在市场上,特别是在二手市场上,卖方比买方拥有更多的关于商品质量的信息,买方由于无法识别商品质量的优劣,只愿根据商品的平均质量出价,这就使优质品价格被低估而退出市场交易,结果只有劣质品成交,进而导致交易的停止。

在日常生活中,逆向选择的现象不计其数,尤其是在保险市场中。但与产品市场不同的是,在保险市场,往往是买方掌握的信息多于卖方。

一家保险公司为由吸烟者和不吸烟者所组成的人群提供人寿保险。假设这家公司不能确定某个人是否吸烟,但是人们知道自己是否吸烟,这就出现了买方和卖方的信息不对称。这家公司起初是基于人口的平均死亡率定价。在这个价格下,许多吸烟者会购买保险,而多数不吸烟者就不会买。久而久之,当吸烟与否的数据都知道时,该公司就会发现它的境况要比事前预计的糟糕得多。接下来公司可能会提高保费,当价格上升时,更多的不吸烟者或吸烟少的选择退出,公司的境况变得更差。最后可能由于价格太高,吸烟者也停止购买该公司的保险。在极端情形下,该保险市场势必会完全枯竭。可见,统一的市场定价会导致逆向选择,而价格提高,会进一步缩小客户覆盖面,使产品销售难以为继。

那么,如何更好地解决逆向选择问题呢?首先,出现逆向选择的根本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因此最佳的解决办法就是尽量使交易双方信息对称。信息传递越充分,越有利于交易的达成,也就越有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如二手车市场上的购买决策,买方需要尽可能掌握二手车性能好坏的决定因素,或者寻找这方面的行家帮助提供更多专业服务。

而对于保险市场,由于获取信息的成本较高,解决逆向选择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是社会保险。例如,健康保险——政府发挥作用,制定医保计划。通过为所有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保险,政府可以消除逆向选择问题。因此,当私人保险不能提供足够的保险项目时,可能需要政府提供社会保险。政府利用税收和社会保险收费来筹资,进而通过扩大保险的覆盖面以避免逆向选择问题,政府保险能够成为增进社会福利的举措。此外,还有一种方法是群体健康保险。与此类似,保险公司可以通过给机构人员提供群体健康保险来规避或至少减少逆向选择问题。通过覆盖企业中的所有人员(包括健康人员与非健康人员),保险公司可以分散风险,从而降低了大比例高风险个人购买保险的可能性。

声明:本文系FUTO玩转金融原创文章,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