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本能与文明》98.“德”之理

 巨蟹座思考者 2022-08-18 发布于北京



偶读闻歌的《本能与文明》,其对许多事物的理解或许对当下有重要意义,问他为何不发表,他却认为人们追求的大多是短暂的愉悦,没人会对他思考的问题有兴趣,我便说今日自媒体发达,不妨一试,或许对部分人有所裨益,这也算不枉费思考与写作的辛苦,他仍然拒绝。而此次却找我试试自媒体发布,我自然欣喜。

98.“德”之理

闻歌 著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老子将这产生万物的“物”称为“道”。如果老子活到今天,了解今日自然科学和经济学的发展,他定然会激动得难以入睡,因为他将发现他从前说不清楚的“道”很可能就是“自组织”。自组织理论根据自然有不需外力、自发形成形态(秩序)的现象,认为按某种(可能很简单的)规则结构化是自然的一个基本规律。用自组织理论来看“道”,老子的猜想的确很伟大。只是由于他并不知此理论,所以他在讲解“道”时便很辛苦,并且含混和错误之处甚多,这严重削弱了他对“德”的阐述。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有“德”之人是遵照“道”行事之人。由于道不可见,无处不在,任何人都没法超越,因而人可以做的就是让道自己运行,这便是“无为”。为了说服统治阶层实行“无为”,老子煞费苦心。

也许老子观察到统治阶层最普遍的现象是自以为是,于是说:“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如何说服统治者呢?统治者的目的定然是想真正拥有一个强大的国家,老子便紧紧扣着“物极必反”和“循环往复”的逻辑来进行劝诫。“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统治者为了“益”必须先“损”,因为“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这里本存在着问题,因为动态地看,因“不自为大”而“大”了,那么物极必反,定会在某时失其“大”。为了避免此发生,老子的方法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统治者始终保持着“贱”、“下”,则可以持续拥有“大”。

老子显然是理解事物存在着两极,但他认为人们在这两极之间只能二选一。他知道统治者实际上是想要好的一极,但在好的一极上存在着很大的风险。这个风险来自于别人的争夺,这不仅威胁到统治者的统治权力,甚至会让统治者性命堪忧。“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所以统治者最好的选择是不要占有别人羡慕的东西。然而,最高的权力就是令人垂涎的,如果统治权力始终有“为所欲为”这个选项的话,总是有人有强烈的夺取冲动。显然,老子是让统治者不要招摇自己的权力,以避祸害,他并不懂权力分散、权力制衡和权力监督等方式才是国家长治久安之道。他的方法是让统治者假装“有权力也没啥意思”,但是这是骗不了人的。

两者只能取其一与物极必反都是挺吓唬人也很简单化的逻辑。首先,两极之间实际上有很多选项,为什么一定要在极点中选择呢?其次,通常情况下,两极之间的选项的比例是更多的,而极端情况往往罕见。到底选择两极及其中间哪一个策略,这原本是一个交易的问题。老子差一点就明白交易的作用,他说“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和小国都不一定非得要采取“下”,“夫两者各得其欲,大者宜为下。”如果按交易的方式,大国和小国可以在多次的讨价还价中“各得其欲”,并非一定要采纳极端策略——“下”。然而老子的结论来自于他认为事物一定会走到极点的判断。可是,即便他要统治者始终在“下”一极,这也是很难做到的。因为欲总是存在的,随时都可能为了物质的享乐而忘记“下”的策略。

选择什么策略,想追求什么,必然要有相应的付出。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正是付出与回报的更加匹配。其实老子差一点就认识到激励机制的存在,他说“甚爱必大费”,想得到的越多,付出也会越多。可惜的是,他把“费”当成了后果。如果他倒过来看的话,“大费”才能得到“甚爱”,“费”是条件,那么老子很可能发现文明自组织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机制,他的“道”和“德”都将会更有说服力。

人们对“欲”的满足程度由其付出决定,这更能让人知道到什么程度就可以“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而不是一味地抑制欲望。人的欲望是消灭不了的,而且也不应该被消灭,正是欲望推动着人的孜孜追求,从而实现人类文明进步。文明体现在个人将欲望的满足建立在自己的付出之上。老子的“德”实际上只考虑了人在主观上的“足”,因而降低甚或消灭欲望是一个办法。然而,还有客观的约束,包括个人的能力和资源条件。若一个人要达到的满足超过了客观条件,那么他一定会侵犯到别人,别人定会阻止他。这时冲突会产生,侵犯者往往受到惩罚,使其停止侵犯并付出代价。

老子或许连一点冲突都不想发生,所以不希望个人有一点欲望,而要人人都是“婴儿”。然而,很可能人与人的各种摩擦和碰撞正是“道”(文明自组织)的实现方式。“道”生万物,是自然界的自组织规律,“道”在社会中的工作原理很可能是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行为反馈,包括冲突甚至战争。

老子显然是反对理性主义的,他不会认为人们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聪明才智来实现未来的理想社会。只是如果没有文明自组织,那么这个反对的理由也不会太充分。从“道”和“德”被接受的程度也可以看出人们对它们的矛盾态度。何况老子自己也陷入自己的理性陷阱中,因为他也在设计理想世界——“小国寡民”,更为糟糕的是他要退回到“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的时代,那个时代,人们没有条件“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不知为什么,几乎所有文明都有传说——在人类文明之初,有一个完美的大同世界,其实根本就不曾有过。

声明
本文章所有权归贝博文化所有,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时,注明“来源:贝博文化”。违反上述声明者,贝博文化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