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用兵之法,天道不争!

 blackhappy 2020-01-20

《道德经》用兵之法,天道不争!

大意:善于带兵打仗的将帅,不逞其勇武;善于打仗的人,不轻易激怒;善于胜敌的人,不与敌人正面冲突;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表示谦下。这就是与人不争的品德,这就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善为,也是古之圣贤所说的符合天道。

本章主要通过用兵的道理来说明统治者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即不争。有人将老子看为一部兵书,本章就是很好的证明,其实这是对老子思想的狭隘化。“道”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本源,绝非仅仅用在用兵之上。老子只是就军事现象,为其思想提供论据。

老子在本段里列举了几种“不争”的实例,阐述了不争就是顺应自然法则,就可以战无不胜。

《道德经》用兵之法,天道不争!

一、“善为士者,不武”

项羽勇猛天下无双,妄图以武力征服天下,最后却被韩信围在垓下;吕布一杆方天画戟无人可敌,却被曹操绑在白门楼之下;齐闵王、智伯依靠武力骄横无道,最终身死国破。一个最好的统帅,应该是一个知进知退,相时而动的智者,而绝不是一味逞匹夫之勇。当然这里也能理解成行军管理的“不武”;如张飞刑法小兵,结果自己自食恶果。

《道德经》用兵之法,天道不争!

二、“善战者,不怒”

善于打仗的人,不会轻易被敌人激怒。

《孙子兵法》写道:“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如果主将被激怒,就会失去判断力,失去判断力,就会妄为,妄为就会导致失败。

善指挥军队的将军喜怒不行于色,指挥作战的将军他们心情很平静,可以明辨真假是非,因为一点细微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军心,事关成败大局,这也是一种不争的表现。

成大事者,一定要做到,喜怒不行于色。

《道德经》用兵之法,天道不争!

三、“善胜敌者,不与”

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与敌人正面交战。

《孙子兵法》中有:“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与敌人正面交战导致血流漂成河,伏尸遍野是最下等的胜利方法;胜一筹的是用诡道、奇谋出其不意地攻击并战胜敌人;最好的是不战而屈敌。如何能不战而屈敌呢,就是得“道”、修德。尧舜修德于都城之中,不出一卒而天下都归顺于他们;帝辛无道,周文王修德行善,天下诸侯都听命于他;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导,改过自新,燕赵韩魏都朝觐齐国,史称“战胜于朝廷”;这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道德经》用兵之法,天道不争!

四、“善用人者,为之下”

圣人后其身,才可以为天下先;不与天下争,才可以为天下谷。统治者要想得到人心,一定要有居下、不争之心。优秀的将领,有了功劳让给部下,有了过错自己承担,和士兵们同甘共苦,同饮同居,所以将士才能用命在战场上才能慷慨拼命、赴死。也是那句老话“得民心者得天下”

《道德经》用兵之法,天道不争!

五、“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不武、不怒、不争,处下谦卑,不争而得德,这合乎天道 。这里还对应老子在第二十二章中告诫后人的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有了这些不争的优点,一个人才能成为合格的统治者,才能运用群策群力取得成功。

老子看得很深,那些用野蛮武力去征服、统治众生的君主、国王,终归是昙花一现、梦幻泡影。

《道德经》用兵之法,天道不争!

本章其实从侧面可以看出老子的‘止战之心’,就是想说“以德服人”,才能符合天地大道!

这里以用兵之道,喻示人们处事接物宜于真诚仁慈,含虚自敛,晦迹韬光。以此理事,而事事必理;以此接物,而物物顺应。

天道不争而万物自化,圣人不争而万民自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