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川辣的人间风味

 heii2 2022-08-18 发布于澳大利亚
Image

编者按

下面是著名美食评论家、川菜文化学者石光华做客直播间时所探讨的关于川辣的内容,其视角广阔、引经据典、角度新颖,提出的很多观点都值得回味和深思。

Image

石光华(右) 做客“言·味”直播间

如何从诗到食

好像四川诗人都好吃,应该说我与美食和川菜有缘。我在2000 年以后,就以写作为生,偶然一个机会,我的一位诗人朋友在重庆开了一家小馆子,叫“香积厨”,为了客人候餐时不至于无聊,于是印了本美食趣闻趣事之类的资料小册子。他打电话给我,说我会做、爱吃,又是诗人能写,可不可以给他写一篇,让这本小册子有一点原创性、新鲜的东西。

“香积厨”这个名字源于一个典故,包含了“饭香满城,众生欢喜”的意思。我朋友也希望他的馆子“菜香满堂”,来的食客都欢喜。所以我觉得这是当年少有的,有文化含量的餐厅名,又是朋友相邀,于是我就写了一篇短文。他的店开在重庆,我听说过一位重庆厨师叫陈青云,炖牛肉特别有名。我记得1962 年的《中国名菜谱》的川菜卷中就收录了陈青云的清炖牛肉汤,所以我就写了一篇萝卜炖牛肉的文章,标题叫《萝卜加牛肉等于美食主义》。写完之后,餐厅的食客反响还可以,我就顺便给了一家开有我专栏的报纸的编辑,编辑一看,马上给我回邮件:“石老师,以后我就只要这种文章了,原来写的那种读书随笔、文化随笔就不要了。”

由此,我就开始写美食文章。写了两年下来,就把所写的文章选了一部分,在2004 年汇集成一本书,叫《我的川菜生活》。出版后,没想到很受欢迎,对我来说就算是由诗转食,由诗人变成一个所谓的美食评论家。

我这人有一点较真,出版了《我的川菜生活》这本书之后,算是得到了一点名利,之前就是一个穷酸文人,经济上也很窘迫,进入餐饮界就是在“伙食”中找到伙食。所以第一我应该感恩川菜,它让我慢慢不为生计太发愁;第二进入川菜研究之后,真正觉得它精深博大,所包含的历史文化、人文思想远非我过去认识的那样,它趣味无穷,意义很大。我觉得整个川菜领域很少有人,特别是读书人去涉入。于是我就有了这么一个心愿,既然做了就认认真真地做,认认真真地学习,把川菜搞清楚。

进入> 烹艺云课实用菜品技术直播平台

Image

102期四川烹饪▪烹艺云课

4款畅销凤爪技术专场

口水凤爪 山椒凤爪 剁椒凤爪 烧椒凤爪

酸辣山椒水、清香烧椒酱、

鲜辣剁椒汁、麻辣红油汁

中餐、凉菜、熟食、摆摊、堂食外卖皆宜

8月12日下午2点

川菜为何重调味

川菜兴于秦汉,成于唐宋,秦汉之际川菜就初步成型了,有两千多年古法川菜的历史。但是,古法川菜和今天的川菜相差非常大,古代川菜到底是什么样子?有哪些菜品?我们所知甚少,文献中也找不到。

我们现在的川菜叫近现代川菜。那么,今天看到的川菜和古代的川菜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在研学川菜的过程中,我反反复复从川菜的文献、文章中感受到,大家爱说十二个字:百菜百味,一菜一格,擅长麻辣。这十二个字看起来毫无问题,但我在想,难道其他菜系就是百菜一味,百菜一格吗?所以前八个字所谈的是一种共性,各个菜系都有,显然还不足以真正概括我们川菜的全貌和精髓,只有后四个字“擅长麻辣”是川菜的特点。后来我听到史正良大师所归纳的十二个字:清鲜为底,麻辣见长,重在味变,我就非常认同。

首先他强调了川菜的底味,是清鲜的咸味,麻辣见长就不说了,是川菜的特色,但是灵魂所在是味型的多样、味道的丰富、味道的变化。那么再回到两千多年前东晋时期,常璩的《华阳国志》之《蜀志》中被我们饮食界、川菜界熟知的六个字:尚滋味,好辛香。这六个字就是我们现代川菜和古代川菜一脉相承之处,不管古代川菜和现代川菜之间出现了多么大的变化,呈现的菜品形态有多么不一样,但在根上是贯穿一致的,真正的千古岁月一脉相承。

“尚滋味,好辛香”,这六个字大家也知道,为什么四川人或是巴蜀人那么强调滋味,追求味道的变化和味道的不同?难道我们四川人更会吃一些?难道四川人的味觉更敏感?可能不至于,那么原因是什么?滋是什么,味又是什么?

现在有很多人对川菜有几大批评:第一,川菜太辣,当然这是误解;第二,稍微懂一点的,太麻辣,当然也是误解;第三,对川菜确实了解的,批评的就是调辅料太多,太强调烹艺调和出来的味道,而应该追求食材的原味。

当然我很赞同,但难道川菜和川菜人就不懂吗?那么为什么四川人会“尚滋味”?“滋”是什么?我们望文生义,滋是滋生、是增加。《说文解字》讲:“滋多曰味。”川菜有七滋八味九杂之说,这个七滋有:麻辣酸甜咸香苦,八味就是我们具体的味型,香辣味、红油味、鱼香味、怪味等。但回到《华阳国志》中的“滋味”时,这个滋味指的味道厚、味道浓、味道多。我们崇尚多样的味道,丰厚浓郁的味道。这是什么造成的?没有文献提供理论上的诠释,所以我们只能回到自然、历史中去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它必定有历史的、现实的、自然的原因。我们川菜呈现出这样滋味丰厚、多样的面貌,是和四川这一片山川大地密切相关的,是上天造了一个滋味四川出来。

为什么?四川地貌多样,全国很少有这样的省份,从终年不化的雪山,比如海拔7000 多米的贡嘎山,到海拔3000 多米冬雪夏青的峨眉山,再到不积雪的高山丘陵,再到平原。地貌上除了没有大海,草原、平原、丘陵、高山、雪峰、高原甚至戈壁全都有。此外,还有气候的复杂性,从西部的高山高寒地区,到攀枝花终年四季如春、平均温度20 多摄氏度的地区,再加上平原地区温润的气候。

Image

有鱼的鱼香茄子

气候的多样性加上地貌的多样性,共同决定了四川物产的多样性,所以说四川是天府之国。但是上天是公平的,给了四川这么多丰富的物产,但其中大量的物产是普通、寻常的食物,它们的美味度不够。例如,四川江河湖泊多,也多鱼,乃至于古蜀国“蚕丛及鱼凫”,两个国王其中一个就是打渔的。但是长江三鲜四川一种都没有,稍好点的鱼就是江团、雅鱼之类,就算鲤鱼,也不能和黄河鲤鱼比。所以河鲜是丰富的,但它的品质在同类中不是最好的。除了鱼,牛羊也有,但平原上牛羊的美味度无法和高原的比,就算是川西高原甘孜阿坝的牛羊肉,特别是羊肉,也难以和宁夏、甘肃、内蒙古、新疆的比。说到鸡,四川养的土鸡多,但也不能和文昌鸡、清远鸡比,这两种鸡就用白水煮一下、烫一下就非常鲜香了。蔬菜我们也多,但也不出众,比如芹菜,比不上山东马家沟的;红油菜薹,不能和湖北的红油菜薹比;白菜、萝卜比不上北方的,所以四川蔬菜产量大、品类多,但美味度仍然不是最好的。

川人聪明就聪明在“有味使之出,无味使之入”,这是上天在厚待我们,给了丰富食物的时候又来考验我们,要想办法。所以川人、川厨在烹饪技艺上,在面对菜肴、面对食材上是“被逼到了墙角”,只能绝地反击,靠调味。

“五味调和谓之美。”这种调味的技艺通过调味品、调辅料,通过富有变化、更加复杂精细的烹饪手段,让普通平常的食物变得美味,这是川菜尚滋味的原因之一。但是光说到这一点是不够的,用什么来调味?调味的五味之祖、百味之首是什么?是盐。中国古代盐是专管,很精贵,但过去的盐杂质多,买回去还需要化开熬煮后过滤才能使用,有的吃起来还是苦的。但是四川不同,四川的盐是最好的盐——井盐。所以说上天在厚待了我们、考验了我们之后又补偿了我们。

说到盐巴,川盐是李冰父子“凿井潟卤”而来,那是2000 多年前的先秦时期,但是更早是三峡地区大宁河谷的宝源大宁盐场,它是盐泉,全世界唯一流淌了5000 年的盐泉,今天都还在流淌。

巴人最早是以制盐、运盐、销盐为主,他们“不耕而食,不织而衣”。蜀盐之前就是巴国地区的盐,后来巴国地区的盐没有井盐好,被蜀盐取代了,但是留了一个巴盐的“巴”字,所以我们叫“盐巴”。井盐是上天对四川的恩赐,质纯、色白。乃至于那个时候李白好酒,撮盐饮酒,以盐下酒。拿一个碟子,放一坨盐,喝一口酒,拿手撮一点盐——盐是鲜的。

为什么四川的盐这么好?四川盆地过去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海水是咸的,随着喜马拉雅山脉的隆起,造山运动使海水退回大海,但四川盆地的海还在,变成了内陆海,随着海水的蒸发、上千万年的干旱,盐就慢慢积沉。四川又是个温润的地方,多雨,几千万年的变化,又使得地面积存的盐慢慢溶解到土地中,变为盐水慢慢地渗透到地下。这个渗透的过程中,岩层、土壤对盐水进行过滤,所以存积在地下深层的盐卤就变得很纯。把盐卤抽起来,熬炼之后出来的盐巴就非常好。四川能用非常好的盐来调味,所以菜鲜,味道浓。上天给了川盐,又产生豆豉、豆瓣、盐菜、榨菜、芽菜等一系列通过盐来促使发酵的调辅料、调味品,使我们调辅料众多。蒟酱,就是汉朝时期的辣酱——不是用辣椒做的,是用蒟叶来做的,也需要盐,因为用盐才能让其长期保存。所以川菜为什么会呈现这个样子,我从自然的角度是这样理解的。

另一条是历史的线索,四川历史上有八次移民。秦占四川,蜀国亡了之后,就迁徙了很多外省的人到四川来,因为四川千里沃野,需要这么多人来耕种。

随着历史不停地变化,发生了两次较大的移民,一次是宋元之间,南宋灭亡,四川坚守了几十年的抗战,成了被蒙古人最后所占领的地区之一,所以从元朝开始就有大量移民进入四川。再加上最著名的湖广填四川,就是明末清初,从清代初年一直到道光年间,长达150 多年的移民。四川人便是天下人,“ 百不成一”——过去的四川人一百个里面没有剩下一个,今天的四川人基本上是天下汇聚而来的。天下人就把他们当地菜品、烹饪技艺、味道喜好都带到四川,于是川菜在本身重滋味的历史基础上,更加丰富了,所以说才形成了川菜今天的尚滋味。这和古代的尚滋味又不一样,是更加丰富、更加开放、更加多变的滋味形态,和古代以盐定位、以辣为特色的有区别,但根上是一样的。

我觉得滋味是川菜的灵魂,麻辣是风格、是外表、是颜值。我对川菜厨师讲,无论你做不做麻辣,无论用什么食材,都要追求它口感和味道的变化和丰富性。只要达到了对滋味的追求就是川菜,你就有川菜之魂在里面。所以在我看来川菜的灵魂是滋味说。

川辣是川菜魅力所在

几年前,别人说川菜就是麻辣,我会去解释:我们川菜不只有麻辣,在味型中麻辣的不到1/3,在3000多个菜品中,有辣味的菜品也不到1/3,大部分是不麻不辣的。我还给别人讲开水白菜、芙蓉鸡片、雪花鸡淖,讲很多不麻不辣的菜。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向外界,特别是外省人推荐、推广不麻不辣的川菜,而且好像不麻不辣的就高级,甚至是从官方到民间都有这么一个趋势。

最近这两三年通过较深入地研究和学习川菜后,我觉得虽然川菜确实有很多不麻不辣的菜品,但是我坚持认为,川菜最大的魅力、特色、看家的法宝还是麻辣。离开麻辣,如何和其他菜系论长短,争高下?拿什么说川菜是一个独立的菜系?所以我现在认为麻辣毫无疑问是川菜魅力所在。

Image

主要问题在于我们怎样去认识麻辣,了解麻辣,特别是这个“麻”字。麻为川菜所独有,其他菜系基本不用。现在有些厨师说我们也不用麻,而主要强调花椒香,但是这样和其他菜系有什么区别?川菜在花椒的应用上就是既麻又香,把麻字去了只要香,有什么意思呢?另一个特点辣,其实各个省都在用,全世界也有很多地方在用,辣椒被评价为“改变世界历史的六种食物之一”。全世界吃辣的地方多得很,像南亚、东南亚、南美等地区。

《华阳国志》中的六个字,除了“尚滋味”,还有“好辛香”,什么叫辛香?就是辛辣鲜香。“辛”这个字特别了不起,古人的辛辣是什么?四川人自古就喜欢辣,有人反驳,辣椒是明朝才进入中国,但并不只有辣椒才辣。在汉语中什么叫辣?《说文解字》讲得很清楚,“辛甚曰辣”。所以后来的辣字也带有一个辛旁。

那么辛是什么呢?我们古人了不起,早就知道这不是一种味觉感受,是一种痛觉感受。辛在甲骨文、金文中是刀,是一种金属器,就是说我们把口腔中被刀割的灼痛感称为“辛”。现代科学解释,麻和辣都不是味觉感受,而是一种触觉,它是通过一定频率的震颤引起灼烧感、灼痛感,引起的神经反应。

Image

因此川人一直就喜欢吃辛辣的东西,乃至于我说到的汉朝的蒟酱,甚至远销于百越之地。古时我们主要是靠茱萸来取辣,当然还有蒜、韭菜等,取它的辛辣之味。但是在四川古代的文献中找不到一个菜是辛辣味的。扬雄写《蜀都赋》,左思写《蜀都赋》,洋洋洒洒的大赋,其中描写了大量的食材,写出了成都食材之丰富,吃之豪奢,但中间没有一个辛辣之物。反而屈原在他的《楚辞》中还谈到了辛。苏东坡20 岁才离开四川,就在眉山这个小城市,那应该和广大人民群众一样吃辣,可他写了那么多美食文章,甚至还专门写了《蜀盐赋》,但从来没有一篇一个字提到辛辣。

李调元在为他父亲编的《醒园录》中也找不到一个辛辣的菜。巴蜀百姓吃了两千多年的辛辣之物,在文献中毫无记载,而今天四川的辛辣又大张旗鼓,我一直在问为什么?

通过一点文献支撑,更多的还是自己的猜测,是依靠历史的逻辑和文化的逻辑,我得出的结论是:因为古代文人不吃辛辣。

古代的文人、达官贵人,有钱、有闲、有文化的统统不吃辣。为啥子喃?不仅仅是因为它是“贱物”,是老百姓吃的,也不仅仅是因为“不与民同食”。因为它和我们文化的根本精神是相悖的,因为辛辣的东西张扬、刺激、刚猛,它是向外的,是一种带有“暴力感”的味觉感受。而我们的文化强调的是含蓄、收敛、中庸、平和。儒家讲“温柔敦厚”,道家讲“清静高远”,要平和清淡,人生好不容易养出来的那种谦谦君子的味道、修养,怎么能被这个辣的东西坏了,它与向内沉浸的文化是相悖的。所以辣味是一个被中华文化属性压抑了两千多年的大味。老百姓没有那么多文化,辛香味的东西下饭、开胃、生津,就可以多吃饭少吃菜。但文人他不吃、不谈也不写,于是我们的文献中就没有。

饮食史是文化史,它是和一个民族的文化结构、文化心理相关的。那为什么后来又吃了喃?甚至于川菜为什么后来又以辣决胜于天下?虽然贵州、江西,包括陕西、甘肃这些地方都要吃辣,但是为什么一说辣就想到四川呢?

一个是辣椒的引入,一个是中国自身历史的改变。我在研学川辣的时候,对过去的辣所知甚少,虽然在明朝的文献中有“辣子油”这个词的记载,但是辣椒进入以后,彻底改变了川辣的历史、面貌。原来我们的辣味主要取于茱萸,辣椒的丰富性、纯粹性、美味度都远远高于茱萸。所以原来文人不吃辣也可以理解,茱萸这个东西我尝过,它带有苦涩感,辣得不正,并不好吃。

所以辣椒进入四川,有食辣传统的民间率先就接受了它——又好吃又好用,品类又多,便取代了茱萸。如果仅仅是用辣椒,那么也只是多了一个食辣椒的地方而已,贵州也同样把辣椒用得出神入化,酸辣、香辣、煳辣、炝辣,各种辣一样很绝妙,江西也是,我在江西吃干辣椒炒肉,好吃得差点咬掉舌头,而且江西、湖南的辣椒也不比四川的辣椒差,湖南醴陵的辣椒几百元一斤。但为什么辣椒进四川,川辣崛起,领秀于全国其他地方?为什么文人本不吃辣,连君子之风也不要了,纷纷开始吃辣?

因为辣椒进入四川,发生了一次彻底的“革命”。辣椒在原产地,用的是辣椒的原椒原辣,不管是干辣椒、新鲜辣椒还是辣椒酱,比如墨西哥的莫来酱、莎莎酱,印度的咖喱,进入中国其他地方后也同样如此,只是和地方风味相结合,发生了风味上的变化,但也只是物理上的变化。化学性质的变化,是进入四川。虽然四川也用原椒原辣,但我梳理了川菜中用到辣椒的菜品,三分之二以上不是原椒原辣,而是用的辣椒的制品,是豆瓣酱、泡辣椒、红油,我把这三种东西叫川辣的三大辣品,是这三种东西改变了辣味的风貌,使川辣区别于其他菜系。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发酵。

Image

豆瓣是深度发酵,泡辣椒是深度发酵,而红油,好的厨师会把它放置一周以上,让它轻度发酵。这种发酵过程中,辣度降低,辣味变得内敛、沉淀、厚重,鲜香随之产生。

这样的辣不仅引诱人,而且在心理和精神上,也解决了与文化冲突和抵触的问题,与我们推崇的文化品格是一致的,所以文人骚客也接受了。这三大辣品的诞生是川辣独立于天下的原因,川菜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大菜系,一个根本原因是和民族文化打通了,有了同一性,如果菜系和文化上的根本精神是格格不入或抵触的,那么就没办法形成。就像有的地方菜也很不错,但它无法成为一个大的菜系,因为没有深层文化做支撑,我们在探讨它的时候深入不下去,和文化没有融会贯通。而川菜的辣椒革命,打通了文化深层心理和饮食文化之间的隔膜。

我没有考据过,但我感觉四川人的味觉感知能力很强,因为川人心性平和,成都平原物产丰富,水旱从人,过得悠闲,人闲适就过得平和,没那么大的焦虑。

《黄帝内经》里面说,心和则舌能知五味。所以美食家脾气要好,好厨师也要脾气好。其实四川人虽然吃辣,但不追求极端,更喜欢二荆条辣椒而不是朝天椒,川人的口味也是平和中庸。

由于有盐,所以在商朝四川就有泡菜了。把辣椒也进行发酵处理,一是和四川人的心性有关,味觉的感受方式有关;二是和饮食技艺的传统有关;三和湖广填四川有关,因为豆瓣的产生和泡椒的产生都是在清朝,湖广填四川之后。在四川,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包容,也造成四川人味觉上更加包容。所以要求辣也要融合,不能太辣。那就是通过发酵的方式来处理辣椒。

历史、地理和文化的各种因素,促使了四川三大辣品的诞生,三大辣品奠定了川菜的核心味道。今天有很多人评价说川菜太辣,是因为最近十几年厨师用原椒原辣太多,而没有充分发挥泡椒、豆瓣、红油的特色和魅力。

我有些遗憾的是,到今天为止,我们对川菜的根本格局、历史原理还思考得不够,造成数百万川厨大军对川菜不了解。他们不清楚川菜最大的魅力是什么,乃至做菜的时候没有根没有本,在用辣椒的时候是背离的。

这就是我过去喜欢谈开水白菜,今天却要说川辣是川菜最大的魅力的原因。

川菜对辣椒的使用不仅表现了川人高超的调味技艺,包含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同时也表现了川厨对食材的尊重。其他菜系可能是强调食材的原味,我们强调对食材的深度理解和运用——只有对一根辣椒的理解够深,才能做这么多的变化,这是对它在另一个向度的理解,挖掘了它的丰富、深度和层次。

川厨用了100 多年的辣椒,但还处在初级阶段。所以川菜的文化理论、技艺理论还处在开创性阶段,这不是贬低,因为我们还有机会变得更好,还有很多未知空间可以探索开发创造。比如鲜辣味,鲜椒鹅肠这道菜今天几乎已经没有了。因为这道菜后来没有鲜辣味,就剩寡辣了,很多厨师用小米椒或者七星椒剁碎拌在一起就成菜。我曾经吃到过一位老师傅做的鲜椒鹅肠,用了四种鲜辣椒:新鲜红二荆条,用量百分之四十,剁碎放盐轻度发酵两天;新鲜的朝天椒,用量百分之二十,剁碎放盐发酵两天;发酵是让它的辣度降低,鲜度更丰厚,用盐提鲜。然后百分之十五的小米椒,取它的辣。还有百分之二十五的甜椒,取其清甜。这样混合而成的鲜椒酱层次丰富,这才是该追求的用辣之道。

做十分川菜厨师

今天的川厨,特别是中高端的川菜馆,去辣化、轻辣化,我个人认为这是走入了一个误区。因为你很难和淮扬菜比刀工、比新鲜;另外,有一些真正的大师放弃了辣椒的深入探索和传播,辣味菜都由一些年轻厨师在做,他们不会想要去研究川辣,乃至现在真正把辣用得高级的东西无法出来。

郫县豆瓣有据可查的历史不长,但是现在郫县豆瓣说自己最大的特色是酱香味,酱香味调料中国很多,甜面酱、芝麻酱都有酱香,所以这不是郫县豆瓣最大的特色,只是基础味、背景味,我认为它应该是“酱辣味”。这个例子说明我们川人对自己的东西理解不够,停留在人云亦云的层面。所以川菜的厨师们还得下大力气研究辣椒和辣椒制品。如果川菜厨师能把辣椒用到前面说的老师傅的程度,那么川菜成为世界上最美的菜系是值得期待的。

Image

红油耳片

我希望川菜,第一,重视麻辣,不要放弃,深度研究麻辣,研究花椒和辣椒。但坚决反对把麻辣简单粗暴化,而是回到辣的平和中庸,这才是味道的美学。第二,麻和辣与其他调辅料的结合,不单是微辣、中辣和重辣的简单分类,也不固化在川菜味型中已有的辣味型。第三,研究经典川菜,做提升,比如鱼香味,什么样的辣椒,怎么泡,泡到什么程度,才能做鱼香味的泡椒。

另外,川厨要有三个感谢,一是感谢上苍,让我们拥有丰富的食材。二是感谢祖先,发明了各种调味技法,给了我们风味多变、清鲜与浓郁并重的味道基础,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三是感谢全中国,将食材、味道、技艺带到四川。也就是尊重食材、尊重传统、心怀天下。

说川菜二十四种味型也好,四十种味道也好,到今天为止,还缺少一本深度研究川菜滋味学的书。我想一些有文化的川菜大师,比如徐孝洪老师,他是四川旅游学院的教师,又是名厨,也在经营餐厅,一直在实践,还在做发酵方面的研究。需要他们把滋味说真正建立起来,突出麻辣、强调麻辣,坚守滋味。这样的川菜才是有源头,也是源远流长、深厚博大的。

我们不要跟风去走追寻高端食材的道路,川菜物美价廉,因为食材不贵,但调味好,也是美味,这才是川菜的阳光大道。从这个角度讲,川菜是具有人文精神的菜系。

今天的川菜厨师应该怎么做?首先,要懂文化,功夫在厨外,画画、练书法、读诗对做菜都有帮助。以前仅仅是为了谋生,今天主厨时代已经到来了。第二,必须懂科学。我在写文章的时候,常常要读很厚的烹饪化学的书、泡菜加工学的书。辣椒为什么让我们欢喜,因为它会产生内酚酞,什么叫内酚酞得懂。最后还要懂艺术。我总结了一句话: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像艺术家一样创造,像科学家一样研究。数百万川厨中有一万人这样去做,那我们川菜的未来想想都是锦绣前程,是当之无愧最有影响力的菜系之一。

我曾经写过一句话:如果美味是十分,那么五分是天地赐福,三分是祖先遗福,两分是我们自己创造。所以希望川菜厨师都做十分厨师,因为天地恩赐的五分有了,祖先遗留下来的传承这三分要去了解,自己这两分要创造出来。做十分厨师是我对现在厨师的寄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