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谈已临床治愈的丙型肝炎患者的健康保持

 新用户8825scGG 2022-08-19 发布于北京

作者:桂林市第三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  程书权

毛阿姨的故事

向下滑动查看

毛阿姨是一位68岁的农家主妇,她自幼生长在山区农村,那里虽然医疗条件不是太好,所幸山清水秀,没有工业污染,一应生活自给自足,她的身体也一直不错。

三年前,因参加一个保险项目,她在本乡医院做了一次体检,当即发现肝功能偏高,转氨酶有两个项目都比正常值高100多个单位,抗-HCV也呈阳性,被告知可能是患了丙型肝炎。经过进一步询问得知,毛阿姨在30岁左右的年纪时,由于家庭生活拮据,曾随着村里的人一起去医院卖过血。每次抽出500~800毫升不等的血液,然后按照不同的血型分离出血浆,再把红血球给她输回体内,也就是俗说的“单采浆”。由于丙型肝炎病毒在那时还未被人们发现与认知,她极大可能就是在那个时期中的招。

确定了这种情况,乡里的医生给她运用了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口服。期间复查,肝功能逐渐降了下来,吃药第三个月已经恢复到了正常的水平。限于条件,一直未能检测病毒载量(HCV RNA)。得知病愈,毛阿姨的心情和胃口空前的好,身体也“发福”了不少。这样两年多的时间很快过去,直到去年年底才被子女催着去县医院体检,意外发现转氨酶又超标了40多个单位,丙肝抗体仍然阳性。得知这一情况,毛阿姨十分不满,认为乡里的医生没把自己的病给治好,骗了自己,导致现在的复发。年后拿着这些检查结果到了我们诊室。看到她一脸的怒气,先安慰了一下她的情绪,然后进行了相应的检查,发现她的HCV RNA正常,提示没有HCV的反弹,影像学检查也排除了肝脏肿瘤,就是血脂升高,肝脏的弹性检查还显示重度脂肪肝。由此确定,毛阿姨是丙型肝炎治愈后罹患了脂肪性肝炎,导致肝功能的异常。

经过一番解释和饮食、运动方面的指导,过去了三个月,毛阿姨再次过来复查,肝功能指标又再次恢复,血脂和肝弹亦显示她的脂肪肝参数有了大幅度的下降,久违的笑容再次出现在了毛阿姨的脸上。

自2013年首个口服的直接抗丙肝病毒药物(DAAs)开始在临床运用以来,才真正打破了“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不能治愈”的桎梏。此后,陆续问世的新型DAAs类药物种类渐增,获取日趋便捷,性价比越来越好,近年更是以几乎100%治愈的完美结果,刷新了人们的认知,使得众多饱受HCV蹂躏的病友重获生机、回归健康。

但是大家也应该看到,我国绝大多数HCV感染病例来自1995年之前的输(献)血群体,因为那时的HCV尚“身份不明”,临床因无法确定病因而被划为“非甲非乙型肝炎”的模糊范畴。虽然此前的1989年,国外已经确认了HCV的存在,但完善便捷的检测技术的研发远远滞后。1995年后,虽逐渐建立了HCV的筛查体系,也有了控制病毒的初始药物——干扰素和利巴韦林,即当时风靡了全球10余年的著名的“P-R疗法”。但昂贵的价格、不足50%的治愈效果、明显的毒副作用和长达1年的疗程,并未从根本上改观“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在人们心里投射的阴影。

当时因输(献)血而造成的HCV感染群体绵延至今,已跨越过20余年漫长的持续感染时段,他们中的多数人已由当时的青、壮年步入到中、老年,虽然赶上了当今DAAs治疗的末班车,体内HCV很快被清除、肝功能也得以极大好转或康复、生活与生存质量因此获得极大的改善与提升,但应充分警惕的是,丙型肝炎的临床治愈远非普通的感冒发烧或肠胃炎的治愈那般简单。清除了病毒,一如经历了一场战争,攻下了一座城池或战胜了一场自然灾害,仅仅算是完成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战后”和“灾后”的重建,即HCV感染遗留给患者的肝细胞炎症、纤维化甚至硬化等等千疮百孔的病变还会长期存在,形势依然严峻。若此时掉以轻心、放任麻痹,仍然可能会故态复萌甚至酿成其它不良后果,这就是治愈期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管理——一个尚未引起临床足够关注与重视的次生课题。

丙肝治愈后还会复发吗?

丙肝治愈后还会导致肝癌吗?

丙肝会导致其他疾病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