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西黄寺(清净化城塔院)

 访古游记 2022-08-19 发布于广东

西黄寺位于位于北京市区东北部朝阳区安定门外黄寺路中段。该寺为清顺治九年(1652年)为西藏宗教领袖达赖五世所建的驻锡之所。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六世班禅在寺中圆寂,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皇帝建清净化城塔以纪念六世班禅,并将其衣冠经咒安葬于塔内。清代西黄寺规模宏大,与东黄寺连成一片,是重要的皇家寺庙,由于达赖和班禅先后驻锡于此,在藏传佛教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清末由于列强侵略等原因东、西黄寺逐渐被毁,现存的寺院仅为原来整座寺院的一小部分,即清净化城塔院。1979年北京市政府宣布西黄寺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西黄寺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2001年清净化城塔院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黄寺山门

清净化城塔

市保碑

国保碑

西黄寺清净化城塔院坐北朝南,沿中轴线从南至北依次建有山门、天王殿、垂花门、大雄宝殿、清净化城塔、慧香阁等主要建筑,两侧建有钟鼓楼、配殿、碑亭等。

天王殿和钟鼓楼

天王殿

天王殿为绿琉璃瓦黄剪边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前后出廊。殿中供奉弥勒佛和四大天王,均为汉传佛教的布局和造型。殿前有石狮、旗杆各一对,石狮造型为中原样式,而旗杆上悬挂着藏式五彩经幡,可谓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的结合体。天王殿两侧各有一座随墙式便门用于出入。

天王殿外

南方增长天王

东方持国天王

天王殿内塑像似为新塑,但比例适当、威严庄重、精美灵动,不失为一组优秀的天王塑像,艺术水平较高。穿天王殿到下一进院落,正中建筑为一座垂花门。

垂花门

垂花门后为大雄宝殿,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绿琉璃瓦黄剪边,单檐歇山顶,殿前有月台,月台前中间有雕龙丹陛。大殿为九世班禅重修于1927年。大殿左右各有配殿三间,正殿后面有一条高台甬道通向清净化城塔。

大雄宝殿

清净化城塔

清净化城塔为金刚宝座塔样式,与真觉寺金刚宝座塔形制相同,但各有变化,其基本标志为在一块方形的高台之上建立起五座方、圆形密檐塔,中间一座大塔为主塔,四角有4座小塔。清净化城塔建筑群由塔前牌楼、护塔辟邪、塔、塔后牌楼以及东、西碑亭组成,其中塔和牌楼均以汉白玉建造,洁白无暇,给人以圣洁之感。

清净化城塔侧视

塔前后各有一座四柱三楼式牌楼,牌楼顶为庑殿式,檐下雕刻仿木斗栱,额枋浮雕龙凤和藏文经咒。南牌楼南北面题额为“慧因最上”、“妙祥真空”;北牌楼南北题额为“圆觉观音”、“华严海会”。两牌楼楼柱面上均浮雕缠枝八宝,正楼阳面刻乾隆帝御笔楹联,石柱和抱框为整石雕成,柱脚用浮雕莲瓣串珠夹柱石,中间锢以铁箍。


南牌楼

北牌楼

南牌楼阳面楹联为:“香界吉云开佛日辉悬恒普照,法轮圆镜转智珠朗印妙同参”;阴面楹联为:“象教演浮提常住因缘万归一,鹫光印乾竺大乘示现幻皆真”。北牌楼阳面楹联为:“圆满证前身无量人天足欢喜,光明呈宝地总持龙象护庄严”;阴面楹联为:“水月映禅心金粟影临清净地;露珠明法镜妙鬘云现吉祥光”。清净化城塔南面台阶两侧各有石雕辟邪一头,昂首吐舌,身附短翼蹲于石须弥座上,形象十分生动。

石辟邪

石辟邪与南牌楼

南牌楼与清净化城塔

过塔前牌楼中门,有石阶直达于金刚宝座之上。金刚宝座高约3米余,四周共有12个角。座上四周有玉石护栏,座面上建有五塔,正中是藏式覆钵形喇嘛塔,塔台四角各有约7米的密檐塔式经幢一座。该塔由基座(须弥座)、塔阶、宝瓶、塔刹和塔顶宝莲组成,整个主塔塔身高约20余米,连同金刚宝座一起,整塔高24.82米。

塔基呈八角形,其上有八角形须弥座,八面各浮雕有卷草、莲瓣、云彩、蝙蝠等花纹,雕工极精美。腰部雕佛传故事画八幅,即佛门中所谓本身“八相”。转角处各雕一座力士像,个个跣足赤背,筋肉暴涨,似用力承托状,生动的表现出力士们孔武有力的形象。

主塔局部

塔基上有一层雕满流云和小坐佛的须弥座,座上以亚字形折角塔座为过渡,承托着覆钵式塔身。塔身正面有佛龛,浮雕三世佛,两旁雕有菩萨立像八个,自左向右依次为文殊菩萨、金刚手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除盖障菩萨、虚空藏菩萨、弥勒菩萨和普贤菩萨。塔身以上为折角小座承托莲花座、相轮和宝瓶组成的塔刹,两侧飘垂云纹垂带,好似宝冠的帽翅,阳光照射下,宝塔金顶光灿夺目。

铜鎏金塔刹

主塔四角的4座小塔,其规模及造型、装饰相同,均为八角密檐塔,塔身刻有汉文经咒,分别是西南小塔为观音大悲咒、西北为药师本愿功德经、东北为金刚经、东南为楞严咒。

西南角小塔

东南角小塔

东南角和东北角小塔

塔西面

塔东面

清净化城塔侧视

清净化城塔背面

清净化城塔前方左右各有碑亭一座,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上檐斗栱三踩,下檐五踩,四面柱间隔以朱漆木栏,台基四面各出垂踏跺五级。亭内各竖石碑一座:东碑螭首龟蚨,为乾隆四十七年御笔“清净化城塔记”,碑阳满汉文,碑阴蒙藏文;西碑方首石座为乾隆庚子年(四十五年)仲冬月御笔“班禅圣僧并赞”,附满蒙藏三种译文,碑阳刻玉兰花。

东碑亭“清净化城塔记”

西碑亭“班禅圣僧并赞”

清净化城塔后为作为藏经殿的后罩楼,名为慧香阁。慧香阁绿琉璃瓦顶黄剪边单檐歇山顶,两侧楼阁式建筑,一二层均前出廊,主楼前东西两侧建有副楼,与主楼形成一个整体。慧香阁从建筑形制上看为典型的传统汉式建筑,但是在彩画、装修上体现出很强的藏传佛教特色。现为展示六世班禅生平的展厅。

北牌楼和慧香阁

慧香阁

慧香阁侧视

慧香阁副楼

慧香阁外檐点金旋子彩画,枋心处书写藏文

清净化城塔是汉、藏及印度佛教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主塔的结构和形制是藏传佛教覆钵式佛塔的建筑式样,而整塔的布局及总体结构则是采取了印度的菩提迦耶式,塔上花纹装饰、图案造型等却都是我国汉族艺术的传统手法。这种三位一体、融汇诸家艺术风格的建筑,是我国清代佛塔建筑艺术上的杰作,也是边疆民族同中原民族亲密凝聚的象征。

六世班禅的清净化城塔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是乾隆皇帝70岁寿辰,六世班禅不远万里到承德避暑山庄朝觐并祝寿。此次朝觐意义颇不寻常,当时的六世班禅是年幼的八世达赖的老师,也是西藏地方政权的主要领袖,他的朝觐表明西藏是中国的领土,接受中国皇帝的统治,回击了英国东印度公司侵略、分裂西藏的阴谋。

乾隆四十年(1775年)一直图谋侵略西藏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提出与西藏签订通商条约,遭到了六世班禅的坚决反对并明确表态:“西藏是中国的领土,所有军政事务必须得到清中央政府的指示”,而进京朝觐乾隆皇帝正是对妄图侵略西藏的英国人的有力回击,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元月,六世班禅率领三大寺堪布及高僧百余人,从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启程,由驻藏大臣护送,经金沙江、巴颜喀拉山至青海西宁,途经宁夏、归化(呼和浩特),到达多伦诺尔,皇六子永瑢和章嘉国师前往多伦诺尔迎接,六世班禅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七月抵达承德避暑山庄,此次行程历时一年零七个月。在承德期间,乾隆皇帝以极高的礼节接待了六世班禅。祝寿活动结束后班禅八月抵京驻锡西黄寺,乾隆帝亲往西黄寺看望并赏赐了众多贵重礼物。此后,乾隆和六世班禅多次往来于皇宫和西黄寺之间。

同年十月下旬六世班禅因未接受种痘感染天花。病重期间,乾隆皇帝数次探视,并作“祈寿长椿图”和《写寿班禅圣僧并赞》诗赐予班禅,为其祈寿。十一月初二黄昏,六世班禅大师圆寂于西黄寺。乾隆皇帝亲临凭吊,处理一切善后,并于西黄寺西侧敕建清净化城塔及清净化城塔院,用于安葬和珍藏六世班禅的衣冠和乾隆皇帝的赐物。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11月,塔院建成,乾隆亲笔御书《清净化城塔记》,以纪念六世班禅的无量功德。清净化城塔和清净化城塔院是西黄寺完整保留的唯一一处历史遗迹,尤其是清净化城塔驰名中外,成为西黄寺传世的标志和历史象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