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黄庭坚是苏门大弟子,诗却能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他是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主张作诗要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下面要欣赏的这首《寄黄几复》便颇能代表黄庭坚诗歌的特点。 首联“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写二人相隔遥远,音信难通。起句起势突兀,写彼此所居之地一“北”一“南”,已露怀念友人、望而不见之意;各缀一“海”字,更显得相隔辽远,海天茫茫。作者跋此诗云:“几复在广州四会,予在德州德平镇,皆海滨也。”而诗句亦有所本,《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寄雁传书谢不能”,相思不相见,自然就想到寄信,“寄雁传书”的典故也就信手拈来。黄庭坚却用了与众不同的说法:“寄雁传书——谢不能。”意谓:我托雁儿捎一封信去,雁儿却谢绝了。“寄雁传书”,这典故太熟了,但继之以“谢不能”,立刻变陈熟为生新。确实有夺胎换骨之妙。 颔联“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抚今追昔,忆彼此交情。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皆为诗人笔下常见意象,然加上“十年灯”,用温庭筠手法加以连缀,便成千古传颂的佳句。山谷此联颇得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运笔之妙,但含蕴却更为深广。两个朋友,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这般情景,已延续了十年。意境极为独特,“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一“乐”一“哀”;“一杯酒”与“十年灯”,一“短”一“长”。快意与失望,暂聚与久别,往日的交情与当前的思念,都从时、地、景、事、情的强烈对照中表现出来,令人寻味无穷。张耒评为“奇语”,并非偶然。 颈联“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写黄几复不善理家,但善理政的特点。黄几复作为一县之长,却家徒四壁,这既说明他清正廉洁,又说明他把全部精力和心思用于理政和“读书”,无心、也无暇经营个人的安乐窝。“治病”句化用《左传·定公十三年》记载的一句古代成语:“三折肱,知为良医。”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三次折断胳膊,就可以断定他是个好医生,因为他必然积累了治疗和护理的丰富经验。此处作者以医喻政,谓黄几复不需“三折肱”即有政绩,在岭南当一个小小的县令实在屈才。 尾联“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惦念之辞,上句语本杜甫怀李白诗“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想象黄几复因好学不倦而头发已白,其读书声是否还像从前那样欢快悦耳,没有明写,而以“隔溪猿哭瘴溪藤”作映衬,就给整个图景带来凄凉的氛围,不平之鸣,怜才之意,也都蕴含其中。 全诗意蕴丰富,善用典故,却又能推陈出新,颇能契合黄庭坚的作诗主张,确乎为很能代表黄诗特色的佳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