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篇连载:前三国时期之《乱世群雄》(五)——夺嫡之争·宦官集团PK文官集团

 新用户6303bXRU 2022-08-19 发布于重庆

李家村言 2022-08-19 17:43

(紧接上期)

上期聊到桓灵二帝的差别,还没聊完,接着聊。

桓帝比灵帝亲民。

桓、灵二帝时期,在自然环境上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自然灾害特别多,水灾、旱灾、蝗灾、地震不断。特别是瘟疫盛行,这在以往是没有过的。有学者认为这是延熹九年(166年)罗马使团来朝时从西亚带过来的,因为以往中原大地从来没有过流行时间这么长、波及面这么大的瘟疫。太平道、五斗米道得以盛行,也是因为瘟疫。

赈灾和治病、防疫就成了这个时期经常会遇到的事情。以《后汉书》记载为准,桓帝时赈灾、治病、防疫,减免租赋等举动共有十三次,灵帝时则只有三次。桓帝为保障粮食供应,还禁止酿酒。并从诸侯。王和有粮食的大户那里借粮食赈灾。

桓帝时期,人口达六千多万,是汉朝人口数量最多的时期。其人口数量与国土面积就是和盛唐时相比也毫不逊色,俨然有中兴之气相,这是灵帝无法比的。

桓帝还做了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情。诛灭外戚梁氏后,桓帝抄了梁冀家三十几亿的家产,在官府公开拍卖,充公使用,并因此减除天下税租的一半。还把梁氏占据的山岭花园等产业发还给贫穷的百姓来经营。

这应该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贪官的赃款赃物发还于民的吧。有学者考证,梁氏的家产远远不止30亿,总资产应该在150亿以上。多出的120亿被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成员,主持抄家、拍卖的洛阳令袁腾私吞了。没有袁氏家族的支持和参与,一个洛阳令是办不成这事的。这也是袁氏家族从此后成为大富豪的原因。

从二人的谥号上也能看出差别。桓,不是恶谥,大名鼎鼎的春秋五霸之首齐国王小白,死后被追谥为桓,就是如雷贯耳的齐桓公。按谥法解释,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动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是对桓帝主要在西北开疆拓土功绩的肯定和赞扬。灵,则是典型的恶谥。不勤成名曰灵。乱而不损曰灵。好祭鬼怪曰灵等,无一不是彰显灵帝之恶。

灵帝曾经问过侍中杨琦:“我和桓帝比怎么样?”杨琦是汉末另一个四世三公弘农杨氏家族成员,不屑于巴结灵帝,说:“陛下要和桓帝比,就像虞舜和唐尧比德一样。”意思是说,桓帝已经是个无德之人,你和他比更无德。再翻译得更直白点就是:桓帝已经不是个东西了,你就更不是个东西。灵帝自讨没趣,又不能把杨琦怎么样,只得假意夸奖杨琦是个硬汉子,给自己找台阶下。

晋武帝司马炎也卖官鬻爵,搜刮钱财供自己挥霍,司隶校尉刘毅对此的评价是“桓灵卖官,钱入官库;陛下卖官,钱入私门。以此言之,殆不如也。”认为司马炎还不如桓灵二帝。刘毅是汉室宗亲,曹魏时人,离桓灵时代不远,他说的话应该比较准确。唯一错误的是没分清桓灵二人的差别。

灵帝唯一值得称道的是将汉字由文字工具提升为书法艺术,书法和书法家由此成为中国独有的艺术和艺术家(靠书法谋生和扬名的人应该每天拜拜灵帝)。还有两件事,史家也乐于提及,就是熹平石经和鸿都门学。熹平石经统一了儒家经典,并以石刻的形式公开在太学内立碑,供天下读书人誊写,儒家经典的教和学都有了标准教材。鸿都门学则被称为是世界上最早的综合性艺术专科学校,但灵帝成立鸿都门学的本意是培植官僚体系的人才,以弥补因为党锢而造成的官员缺失,也是为了打击和惩罚不愿合作的太学生们。

第二节 二子夺嫡

扯远了,还是回到洛阳皇宫里来。

嘉德殿里,蹇硕眼看着灵帝咽下了最后一口气。面对着这个赋予自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主子,暗暗下定决心,拼尽全力也要实现主子的愿望。

蹇硕身材高大,相貌威严,不光强壮还很有武略。灵帝自黄巾民变后开始对帝国军事行动感兴趣,特别信任蹇硕,以他为西园八校尉之首。蹇硕的相貌和各位想象中的样子有很大区别吧?这是因为秦汉阉割和明清的阉割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简单科普一下吧。汉代宦官净身只是将睾丸去掉,保留了阴茎。被去掉睾丸的人同样具有性欲,有些人还可以再生,恢复成正常人。还有的人患有隐睾症或者严重的阳痿症,当时并不知道这些都是可以治愈的男性疾病,认为凡是这样的人是“天阉”,天生无性能力。这些人也糊里糊涂地入宫作了宦官,其实他们同样具有性欲甚至生育能力。

这也是东汉宦官专权时,经常有强抢民女的事情发生,成为文官集团声讨宦官的一大罪状。灵帝时朝中的议郎栾巴就是这样一个奇人。先为宦官,后来发现自己恢复男性功能了,就申请外放,不光结了婚,还生了个儿子叫栾贺,官至云中太守(治云中县,即今内蒙古托克托县)。

明清时为了防止这种事情发生,就将阴茎和睾丸一锅端了,彻底剜掉。明清太监就不能和宫女对睡,只能对食了。虽然也大张旗鼓地娶老婆,也只是意淫罢了。

按说皇权专制时期,谁来继承皇位,还不是皇帝老子一句话,就像康熙留下遗诏,着皇四子雍正继位一样。不管其他阿哥愿不愿意,服不服气,都只得俯首称臣。各位看官要也这样想那就错了。满清时可以这样做,因为是异族,因为是康熙皇帝看到了历史上立嫡制度的缺陷和弊端,才发明和运用了这种秘密建储制度。在汉人政权的传承中,特别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的皇位继承理论就成为唯一的标准,皇帝和文武百官都以此为标准来决定皇位的继承。

皇权体制是家天下,国家政权父子相传,选择继承人成为政权是否能够稳定和延续的关键,因此,自古就有太子为立国之本的说法。《春秋公羊传》说:“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表明最迟在先秦时期,中国就有了由儒家根据商周历史教训总结提炼出来的嫡长子继承制。

这种制度一经产生,就为后世的君王和大臣所接受,对君王而言,是从制度上防止其因爱立嗣为国家带来的混乱;对大臣而言,有了维护这一制度的理论,可以监督甚至反对君王不合理的立嗣行为,就像明万历时期那样,万历皇帝想因宠爱郑贵妃想立其儿子皇三子朱常洵为太子,大臣们则坚持要按照礼制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争斗几十年,最终还是立了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在万历死后继位为帝。

这一制度的最大功效就是赋予嫡长子合法继承权,消除其他儿子的非分之想,使政权能够稳定交接和延续。但这一制度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嫡长子本人是否拥有接管政权治理国家的能力。如果僵硬地执行这个制度,也会给政权带来危害甚至引发动乱丧失国祚,如晋武帝司马炎嫡长子司马轨早死,次子司马衷遂成为嫡长子顺位继承,就是有名的白痴皇帝晋惠帝,由于其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其皇后贾南风揽权干政胡作非为,造成八王之乱,西晋很快就灭亡了。

嫡长子继承制一直是封建时期的主流理论,三国时期也如此。三国前期因立嫡问题遭到当时人诟病和指责的有袁绍和刘表,二人都废长立幼因爱立嗣,导致政权分裂灭亡。曹操也曾想因爱立嗣,在嫡长子曹丕和自己喜欢的三子曹植之间犹疑不定。

曹操曾经就此去请教贾诩。老奸巨猾的贾诩对曹操的提问默不作声,曹操有些恼怒地说:“你咋不回答我的问话呢?”贾诩不愿意卷进夺嫡之争中,因此也不正面回答,只是意味深长地说了句:“哦,我正在想袁绍、刘表父子们的事情,走神了,没听见你问什么。”曹操心领神会,于是立曹丕为太子。孙权也想因爱立嗣,造成太子孙和和鲁王孙霸二宮并争。由于不听陆逊等大臣的忠告,以至于太子与鲁王两败俱伤,并由此导致东吴的灭亡。

汉灵帝比桓帝幸运的是有两个儿子,刘辩与刘协,当年分别是十七岁和九岁(一说十四岁和九岁)。灵帝的第一位皇后宋皇后无子,长子刘辩由何贵人所生。宋皇后被废后何贵人母以子贵被立为皇后。从这个意义上讲,刘辩是嫡长子(如果宋皇后没被废,刘辩无论如何都不能成为嫡子,只是个长子。宋皇后任何时候生下皇子都是嫡子。这就是子以母贵,母以子贵的道理)。既然是嫡长子,就理所应当地继承皇位,还有什么疑问呢?

问题出在灵帝身上,灵帝不喜欢刘辩。有三个原因:

一是他从小寄养在宫廷外的一个道人家里,没有经过严格的宫廷礼仪的教育和熏陶,灵帝觉得他举止轻佻,缺乏威仪,估计还有些来自道士家庭的古怪行为;

二是他是何贵人所生。灵帝后宫中有一位妃嫔王美人,深得灵帝宠爱,何贵人心生妒忌,将王美人毒杀,灵帝对此一直耿耿于怀,还因思念王美人创作了《追德赋》和《令仪颂》,可见灵帝对王美人还是情有独钟的。在爱情和婚姻中,活人永远比不过死人;

三是刘协恰好就是王美人所生,又是灵帝的母亲董贵人亲手在宫廷里养大,从小看着长大的,自然又多了份亲近。董贵人更是竭力要求立刘协为帝,个中原因,不言自明(从后来董卓来洛阳在北邙接驾时两个孩子的表现来看,刘协还真要比刘辩强)。

但要立刘协也没那么容易,最大的障碍是刘协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不能名正言顺正大光明地成为继承人继位,就只有另辟蹊径,以实力夺嫡继位。这也是历朝有实力一派继承帝位的常见方式。

那么,我们来看看双方的实力。

刘辩一方。以蹇硕最具实力,是西园八校尉之首,帝国最高军事长官,大将军何进也受其管制。其次是董贵人的侄子骠骑将军董重(位同三公,仅次于大将军)。最后是董贵人,其时已被尊为孝仁皇后。虽无军权,但却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又有野心(本来还有个董贵人的哥哥董宠,为执金吾,但因在外面打着孝仁皇后的旗号招摇撞骗,被下狱死)。

刘协一方。以舅舅何进最具实力,是大将军。本来他应该是帝国最高军事长官,但灵帝或者是不想让外戚坐大,或者是当时已感身体不适,为了立刘协而预留了一手,在设置西园八校尉时,将何进的军权分出一部分给了蹇硕,并明确规定,在军事管辖权上,蹇硕在何进之上。这个对何进实力是有一些影响。其次是何太后,她这个后可是正位,比董贵人孝仁皇后的尊号要有实力有权力得多。再其次是何氏家族。何皇后的母亲是舞阳君,虽无权力,却有封邑,有财力支持家族势力。同母异父的哥哥何苗(其生父姓朱,故也叫朱苗)时任车骑将军,济阳侯。最后还有一大批已经官复原职手握军权、行政权的党人,光看名单就令人目眩。随便举几个吧:荀爽、荀攸、何颙、王允、郑泰、、伍孚、华歆、孔融、王谦、刘表、王匡、鲍信、蒯越、陈琳、逢纪、边让、张纮……这还不算,还有个巨大的boss隐藏其中,就是袁绍,及其弟弟袁术和大批他们的跟随者。

不用再比较就能看出双方实力的悬殊吧。

偏偏蹇硕和董贵人这两个不自量力的傻瓜不讲究策略,不知道收敛。蹇硕四处宣扬自己对董贵人的忠心,并得意洋洋地说,大将军兄弟和天下党人不敢明目张胆地和我作对,就是因为我有兵权,管得了大将军。董贵人也是如出一辙的张狂。何太后要她不要干预朝政,她不但不听,还口出狂言说,你不过是依仗你哥哥大将军的势力,我那天叫骠骑将军把你哥哥的头砍下来。这话听上去哪里像一个搞政治的皇后说的,分明还是那个清河寡妇的口吻。

灵帝未死前,除了分何进兵权外,还与蹇硕密议,将何进调出京城,让蹇硕独掌京城兵权,方便行事。于是就让何进出征西北,讨伐边章、韩遂。何进识破了其中的阴谋,让袁绍先出兵东进,剿灭徐州、兖州的黄巾余孽,说要等到袁绍征讨完后带兵回来,再去西征。这明显就是拖延时间。袁绍也心知肚明,就带兵在周围转而不进。

灵帝一死,蹇硕和董太后没有约束何进的渠道和手段了,就计划直接杀掉何进。

灵帝死后,蹇硕想先杀何进再立刘协,就在宫里设下埋伏,然后让人以商谈治丧大事的名义通知何进进宫。何进此时并没有防备之心,接到通知后就进宫。走到宫门时,碰见了旧时的一位老朋友,现在是蹇硕司马的潘隐。潘隐看见何进走过来,赶忙起身迎着何进而去,边走边给何进使眼色。何进迅速醒悟过来,慌忙掉头抄近路跑回自己的军营,并调来大批部队保卫自己。从此以后,只要蹇硕在,何进就誓不进宮,对外则宣称自己病了,与自己的团队一起商量如何对付蹇硕。

一个诡异的目光眨眼间就改变了历史的走向。有必要和各位看官闲话几句历史的偶然性问题。所谓历史的必然规律云云,是意识形态的需要,属于政治学的范畴,与历史无关。

这种例子在古代历史中有很多,随便举两个吧。

第一个就发生在灵帝时期。汉建宁元年(168)九月,发生了史称的九月辛亥政变事件。以大将军窦武为首的外戚集团与以太尉陈蕃(三公之一,主管军事,相当于国防部长)、长乐少府李膺(前面贯宫名的为太后宫官。如太后住长乐宫为长乐少府,住长信宫则为长信少府)、太仆杜密等为首的文官集团联手,准备诛杀宦官。

当时情形,外戚的实力要大于宦官,不出意外的话,窦武有可能战胜宦官。不幸的是居然出了两个意外:

第一个意外。窦武已经先期杀了中常侍(本为虚衔加官,东汉时转为实官,其秩由千石升至比二千石。安帝之后,只能由宦官担任,权倾朝野)管霸、苏康,又要杀曹节、王甫等人,同时安排亲信尹勋为尚书令(少府属官,品秩不高,实权巨大。尹勋为著名党人“八顾”之一),刘瑜为侍中,冯述为屯骑校尉,越巂太守荀翌为从事中郎,颍川陈寔为掾属,李膺为长乐少府、杜密为太仆、朱寓为司隶校尉、刘祐为河南尹、虞祁为洛阳令、栾巴(就是那个奇葩太监)为议郎。内廷里也以亲信小黄门山冰代替魏彪为黄门令。

别忘了窦家还有人担任着步兵校尉和监羽林左骑等军职。准备妥当后,窦武就给太后写了封株除宦官的奏折,写完就出府回家了。值班中书看了这封奏折,就跑到宦官长乐五官史朱瑀那里告密。

朱瑀偷走奏折,大骂窦武:“宦官中放纵的人是可以杀。但我们这些人有什么罪,要全部杀尽,还要灭族!”并在宮里大声诬陷陈蕃、窦武,高呼:“陈蕃、窦武奏白太后废帝,为大逆!”于是与长乐宮里的宦官共普、张亮等十七人,歃血盟誓,要诛杀陈蕃、窦武等。

曹节听说后,赶忙与灵帝的乳母赵娆等一起拥卫着灵帝躲到德阳前殿。同时以王甫为黄门令,先杀内应山冰、尹勋,然后劫持太后,把守南宫,把宫门和秘道都封闭了。然后派人抓捕窦武。如果不是这个意外,宦官集团几乎就没有时间组织力量对抗和反扑。

第二个意外是什么呢?下期再聊。

(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