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中的“好学”到底是指什么?圣人孔子眼里的“好学”绝不是一般人所以为的“好学”

 读原著 2022-08-19 发布于四川
 《论语》中,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得夫子真传的颜回,其好学体现在为人处世上“不迁怒,不贰过”,——这是极其高境界的修身本领。

  现在人的“好学”是所谓的追逐知识,或是某种逐利能力,或是被迫而学,或是为了声,色,货,名,外界,别人的羡慕等诸多本心以外的东西而学,而这完全偏离了“好学”的本质,好学的本质其实只有一个,用王阳明先生的话说,就是学在事上磨,在事上至诚不息,纯亦不已的致良知,进德日新。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子说,忠于本心,笃信善道这种品德很多人也是有的,但总不及他能将其贯穿融入到眼前事,身边事中,习以为常,至诚不息,纯亦不已的不断绝,——一般人的有只是义袭而取,偶尔有,偶尔又失。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在夫子看来,君子谋道不某食,从不追求饮食的饱足,嗜欲的扩充,不追求外在条件的安逸,只是素其位而行,敏捷的做好自己该做的,以德润身,行不言之教,正己化人,远离佞人,亲近有德之人(“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将道融入事中,来正自己的心,做到这样,在他眼里也算得上是好学的表现。

  人好仁,好知,好直,好勇,好刚,如果不懂得将这些所好致中和的在事上落到致良知上,用致良知来提纲挈领的这些所好的话,人必定会走入歧途,让本来好的东西变了质。以此,子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所言的学之现象即是属于在事上学存天理,致良知的范畴。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以前的真学之人都是为了明明德,自昭明德,以德生才,进而立己立人,达己达人;现在的伪学之人都是学都是为了装点门面给别人看,卖弄和哗众取宠,讨人好评。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王阳明先生则用“事即道,道即事”来表达同一原理,再恰当不过。

 《传习录》中,王阳明先生更是明确道——

  门人问曰:“知、行如何得合一?且如《中庸》言'博学之’,又说个'笃行之’,分明知、行是两件。
  先生曰:“博学只是事事学存此天理,笃行只是学之不已之意。
  又问:“《易》'学以聚之’,又言'仁以行之’,此是如何?
  先生曰:“也是如此。事事去学存此天理,则此心更无放失时,故曰'学以聚之’。然常常学存此天理,更无私欲间断,此即是此心不息处,故曰'仁以行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