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习录》之黄省曾录

 ahappyday 2017-12-04

      

黄勉之问:“'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事实要如此否?”

先生曰:“固是事事要如此,须是识得个头乃乃可。义即是良知,晓得良知是个头脑,方无执著。且如受人馈赠,也有今日当受的,他日不当受的;也有今日不当受的,他日当受的。你若执著了今日当受的便一切受去,执著了今日不当受的便一切不受去,便是'适’,'莫’,便不是良知的本体,如何唤得做义?”

 

备注

黄曾省:字勉之,苏州人,王阳明弟子,著有《会稷问道录》

无适也:意思是没有固定的肯定模式,也没有固定的否定模式,符合义则可,不符义则不可。语出《论语 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三言两语:

知道义即良知就好回答这个问题了。那就是符合良知的,就可行;不符合良知的,不可行。知道良知是本质,才不会执著。

 

           

  问:“'思无邪’一言,如何便盖得三百篇之义?”

  先生曰:“岂特三百篇,《六经》只此一言便可贯,以至穷古今天下圣贤的话,'思无邪’一言也可该贯。此外更有何说?此是一了百了的功夫。”

  

备注:

思无邪:意思是思想纯正无邪念。语出《论语为政》“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三言两语

阳明先生没有直接回答学生的疑问,而是更加强调了思无邪的作用。最后点出“思无邪”是一了百了的功夫,为什么呢?也没有做出更进一步的解释。不知道他的学生弄清楚了没有?我感觉,思无邪就是至诚无息,不知对否?

 

          

  问“道心”、“人心”

  先生曰:“'率性之谓道’,便是'道心’;但著些人的意思在,便是'人心’。'道心’本是无声无臭,故曰'微’。依著'人心’行去,便有许多不安稳处,故曰'惟危’。

 

  

 三言两语
“道心惟微,人心惟危,惟精惟一,允撅执中”这是儒家学术的核心,自古至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在此,阳明先生回答了学生的疑问。所谓道心,是纯自然的天性就是道心,只要沾染了一丝人的世俗的念头,便是人心了。道心无色无味,不易理解和掌握,所谓:微;一旦按照人的世俗的念头去做,就有不妥之处,所谓“惟危”。那么如何避免被人心沾染,而按道心行事呢?“惟精惟一,允撅执中”。就是致良知,精细体察天理,言行符合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

 

     

 问:“'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愚的人,与之语上尚且不进,况不与之语,可乎?”

 先生曰:“不是圣人终不与语。圣人的心忧不得人人都做圣人,只是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中人以下的人,便与他说性、说命,他也不省得,也须慢慢琢磨他起来。”

 

备注: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意思是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语出《论语雍也》“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三言两语:

教育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可以一概而论,盲目下功夫,花精力。而要慢慢琢磨教的内容和方式,才能启发智慧,收到好的效果。

 

         

  一友问:“读书不记得,如何?”

  先生曰:“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三言两语

这个问题即便在当今,也很普遍。读书是为了明理,而不是记忆。如今为了考试,本末倒置,不仅浪费人的精力,更可惜的是把人学成了书呆子。教育者如果能接受这个理念,孩子们可就解放了。

 

问:“逝者如斯,是说自家心性活泼泼地否?”

曰:“然。须要时时用致良知的功夫,方才活泼泼地,方才于他川水一般;若须臾间断,便与天地不相似。此是学问极致处,圣人也只如此。”

 

备注;

逝者如斯:语出《论语 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孔子站在河岸上感慨万千:“光阴就像这河水一样,日日夜夜不停的流去,永不回头。”

 

三言两语

其实,这句话与致良知学问挂上钩的原因,本人理解为致良知学问去私欲,存天理,明心见性,已经格物致知,与天地万物与一天了。所以才能将此心与万物相印,活泼而生动。孔子、王阳明教学中,能够信手拈来,用万事万物作比,将深刻抽象的道理用比喻形象,生动的阐明,就是他们心与万物为一体,已经穷尽其中道理的明证。

 

问“志士仁人”章。

先生曰:“只为世上人都把生身命子看得来太重,不问当死不当死,定要婉转委屈保全,以此把天理却丢去了。忍心害理,何者不为?若违了天理,便与禽兽无异,便偷生在世上白千年,也不过做了千百年的禽兽。学者要于此等处看得明白。比干、龙逢,只为他看得分明,所以能成就得他的仁。”

 

志士仁人:语出《论语 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三言两语:

生命是宝贵的。一般情况下,当以尊重保全。但在特殊情况下,如父母亲人,家庭,民族,国家等利益荣誉受到伤害的情况下,个体生命当服从“仁”,杀身以成仁。否则,即便保全性命,却是以牺牲他人、民族、国家、亲人的生命、利益为代价,与 禽兽无异。

 八

  问:“叔孙武叔毁仲尼,大圣人如何犹不免于毁谤?”

  先生曰:“毁谤自外来的,虽圣人如何免得?人只贵于自修,若自己实实落落是个圣贤,纵然人都毁他,也说他不着,却若浮云掩日,如何损得日的光明?若自己是个象恭色庄、不坚不介的,纵然没一个人说他,他的恶  终须一日发露。所以孟子说:'有求全之毁,有不虞之誉。’毁誉在外的,安能避得?只要自修何如尔。”

 

三言两语:

君子如何应对小人毁谤?这篇文章真是让人有所醒悟啊。一来加强自我修养,毁谤能奈我何?二来毁谤外来,圣人也难以避免,况于常人否?况于一生之长,见人之多乎?三,小人终究恶有恶报,人心自有公道。四,自己如果不修德,不仅小人毁谤,将来终有一天,心中恶念爆发,毁掉自己。

 

          九

刘君亮要在山中静坐。

先生曰:汝若以厌外物之心去求之静,是反养成一个矫惰之气了。汝若不厌外物,复于静处涵养却好。

 

三言两语:

同是静养,前提不同,效果迥异。讨厌外物,越静养越骄傲懒堕;不厌外物,越静养内心越明白善对。

 

王汝中,省曾侍坐。

先生握扇命曰:“你们用扇。”

性曾起对曰:“不敢。”

先生曰:“圣人之学,不是这等捆缚苦楚的,不是装作道学的模样。”

汝中曰:“观仲尼与曾点言志”一章略见。

先生曰:“然。以此章观之,圣人何等宽宏包含气象!且为师者问志于群弟子,三子皆整顿以对。至于曾点,飘飘然不看那三子在眼,自去鼓起瑟来,何等狂态!及至言志,又不对师之问目,都是狂言。设在伊川,或斥骂起来了。圣人乃复称许他,何等气象!圣人教人,不是个束缚他通做一般,只如狂者便从狂处成就他,狷者便从狷处成就他。人之才气如何同得?”

 

备注

王汝中:王幾,字汝中,别号龙溪,浙江绍兴人,王阳明得意门生,终生致力于传播王学。

 

三言两语

圣人教学的气象、包含、因材施教、不拘形式有此可见。如此顺其自然,怎么能不培养出有个性,有特点的人才。

 

十一

先生语陆元静曰:“元静少年亦要解《五经》,志亦好博。但圣人教人,只怕人不简易,他说的皆是简易之规。以今人好博之心观之,却似圣人教人差了。”

 

 

三言两语

言未尽于此。好似批评元静。

 

       十二

  先生曰:“孔子无不知而作,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此是圣学真血脉路。”

  三言两语:

   不知而作,害人害己,遗祸不浅。时时有错必纠,这两人都是圣人才能做到。才是真正的圣学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