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 中医学依据脏腑的生理功能和形态结构特点,将脏腑分为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三类。 五脏:心、肺、脾、肝、肾;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五脏其共同的生理功能及特点: 在功能上是相互配合,以心为主宰的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地方。具有“藏而不泻”、“满而不实”的特点。 在经络学说中,把心包络独立出来,也作为脏,故有六脏之称。 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特点: 六腑在形态上多属于管腔性内脏,其共同的生理功能是受纳、传导水谷。具有“泻而不藏”、“实而不满”的特点。 治疗:“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了解人体: 以五脏为中心,与六腑配合;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使诸脏腑有了一个密切联系,这样将人体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在脏腑之间的生理上,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协同、相互为用的关系。 1.五脏 心:位于胸腔膈膜以上,外有心包卫护。 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故称阳脏,又称“火脏”,具有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被称为“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 心,主血脉,主藏神。 心脉以通畅为本,心神以清明为要。 心与小肠相表里。 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在人体中位置最高,连于气管,上通喉咙。 肺在五行属金,因其所在位置直接与大气相通,故有“华盖”“娇脏”“相傅之官”之称。 肺的功能: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脉诊)。 肺为清虚之脏,以宣发肃降正常为要。 肺与大肠相表里。 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上腹部。 脾在五行属土,有“仓廪之官”、“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之称。 脾主运化,主统血,喜燥恶湿,脾气主升。 脾与胃相表里。 肝:位于腹腔,横膈之下,右胁之内。 肝在五行属木,其气主升、主动,有“刚脏”、“将军之官”之称。 肝主疏泄,主藏血。 肝与胆相表里。 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 腰为肾之府。 肾在五行属水,有“先天之本”、“五脏阴阳之本”、“封藏之本”、“水脏”之称。 肾藏精,主水,主纳气,主蛰藏。 肾与膀胱相表里。 2.六腑 胆:位于腹腔,右胁下,附于肝短叶间。 胆为中空的囊状器官,内藏胆汁,有“中精之府”、“清净之府”、“中清之府”之称。 胆排泄胆汁以帮助食物的消化。 胆主决断,所以又为奇恒之腑。 胆与肝互为表里。 胃:位于腹腔上部,上连口腔、食道,下通小肠,有“太仓”、“水谷之海”之称。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喜润恶燥。 胃与脾相表里。 小肠:位于腹部,其上口与胃的幽门相接,下口与大肠在阑门相连(七冲门之一)。 生理功能: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小肠与心通过经脉属络,互为表里。 大肠:位于腹中,其上口在阑门处接小肠,其下端连肛门。 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吸收津液。 大肠与肺通过经脉属络,互为表里。 膀胱:位于下腹部。 生理功能:贮存津液和排泄尿液。 膀胱与肾通过经脉属络,互为表里。 三焦:三焦的概念有二。 一是指六腑之一,一般认为三焦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在脏腑中最大,又称“孤府”。 二是指人体胸腹部的上、中、下部位的划分,称为上焦、中焦、下焦。 生理功能:通行元气,运行水液。 三焦与心包的经络为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相互属络,互为表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