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秀峰 | 方孝孺故里:您还欠先人一个交代

 海燕文化工作室 2022-08-20 发布于浙江




您还欠先人一个交代




文/王秀峰

今年是方孝孺先生殉道六百廿周年。

国家领导人曾高度赞扬方孝孺的精神,称之谓“刚正不阿,以身报国。”这种精神,被鲁迅先生称他为“台州式的硬气”,方孝孺身上体现出那种知识分子独立自主的气质。鲁迅仅用一个字概括“迂”,“迂”已经成为宁海人的性格符号。宁海人确实“迂”的可爱,也“迂”的沉重,既体现了宁海人的自信与高傲,还伴随着血和泪,也赢得了世人的敬重。

方孝孺,明太祖称之为“壮士”,蜀献王称之“正学”,姚广孝谓“天下读书种子”,而黄宗羲赞其“有明诸孺之首”。

自明万历年间得以昭雪,神宗朱翊均下旨并亲书“明儒方正故里”,牌坊立于缑城中大街柴家墙弄口,木质,四面三门,规格与王公候爵等同,故里牌坊经历将近600年,是宁海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性建筑。同时,准予方氏族人复姓,归还山林田产,皇帝恩准建方正学先生祠,方祠始建于缑城里(即今大佳何桃花溪边)明嘉庆时迁至城南跃龙山,后因致祭不便,于万历三年(1575)年再改迁到西门,由进士吴时来撰写碑文。

“明儒方正学故里”牌坊与正学先生祠,自明清至民国,曾多次进行修缮,“方祠”,地方长官年年祭祀香火不断。这是对正学精神的一种肯定,也是我们正学先生故里人引以自傲的荣光,使正学精神在其故里代代相传、薪火不断,可是在那个大家都知道的年代,牌坊被毁、其后方祠,河头家庙均拆毁无遗。

对于这样的结果,我们的先人肯定是无法预料的。可是,他们又为什么选用木质作为牌坊的材料?南方潮湿多雨,露天的牌方极易损坏,故南方的牌坊多采用石质,使之永固千秋。那么先人选用木质建造牌坊是不是他们一个处心积虑的设计,其中蕴含着“木易朽,正学精神不朽”的理念。使故乡后人在风雨剥蚀的遗存中吸收不朽的精神。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这些宁海标志性的建筑消失了半个多世纪,如轻烟般在我们的记忆中逐渐远去。如果当初“明孺方正学故里”的牌坊设计者们真是出于这样的理念,作为方孝孺故里的当代人,是否欠先人一个交代,给后人平添一份遗憾!

其实,随着时代的变迁,城镇的扩建和某些政治原因,原有的一些建筑拆除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那么在折除什么,保留什么的抉择上,却考验城市建设者的格局与智慧。记得文革前,著名明史专家吴晗担任北京市副市长负责城建,在规划中要折除北京的老城墙,被梁思成、林微因夫妇知道后,赶到北京市政府,指着吴晗的鼻子大骂,并且四处奔走游说,结果由于政治原因老城墙还是折除了,但历史已经证明吴晗的短视与梁思成夫妇的格局和远见,留下的只是遗憾。

一个城市的格局与魅力,并不取决于规模的大小,而是取决于这个城市雄厚的文化底蕴与性格特征,这是现代对城市建筑审美的最基本要求,如北京的天安门,武汉的黄鹤楼,南昌的腾王阁,巴黎的(凡尔赛门)凯旋门,意大利的比萨斜塔等等,如果你到过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没有去看过那个小男孩站着撒尿,你就等于没有去过!一个独特的标志性建筑物,她是人们窥视这个城市灵魂的窗口,她的背后总有一个美丽动人或者波澜壮阔的故事。我们的城市建筑设计者们喜欢概念泛化的道路,公园的命名,却忽略了一个城市灵魂入口的塑造,这也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文化水准与格局。当人们一看到这些建筑物时,在心底马上泛起一种向往的冲动,这就是这个城市的魅力。

我们现在大家都在追求现代化,却颠倒了一个最基本的关系,我们追求的目的,不是要我们去适应现代化,而是让现在的一切现代化条件为每一个人提供更幸福,快乐的生活环境,同理,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并不单纯追求楼多有多高,路有多宽,这样就造成千篇一律,迫使人的生活在冰冷的钢筋水泥之中,将人们囚禁在一个冷漠而没有情趣的环境里。

城市建设需要文化自信,现代化应该为当地的文化弘扬服务,所以恢复方孝孺的遗存建筑,是我们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首先,这些建筑具有唯一性,是皇帝钦定的“方孝孺故里”;其次,这些建筑能很好体现被总书记肯定“刚正不阿”的宁海人性格特征;其三,能进一步丰富与充实我们城市的文化底蕴;其四,“读书种子”的精神能更好地激发对知识追求的热情;其五,能很好地提升城市的品位。

对于家乡的建设是需要大家的热情支持与共同努力。缑城方氏后人的为维护方氏家族的遗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2022年8月18日写于缑城屿山斋

作者简介

王秀峰

王秀峰:号秀屿山人,1950年生人,宁海党校中专毕业。1972年参加电影放映工作,后转入行政管理单位,直到退休。爱好读书、旅游、写字、打牌,仅此而已。

□编辑:木子叶寒
□摄影:童志浩/多闻等

题词:储吉旺先生
LOGO\题图\尾签设计:野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