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谭大海:穿越时空到彭城

 新用户82177594 2022-08-22 发布于江苏

作者简介

#

谭大海,字百川,江苏沛县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在全国各类报刊发表作品200多万字,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走进敦煌》、长篇小说《大漠深处》、《沙河谣》、中短篇小说集《梦中的枪声》、电影文学剧本《大漠昆仑》。作品曾获《中国作家》、《当代小说》、中国散文学会奖项。















穿越时空到彭城


壬寅之夏,位于彭城广场的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开馆了。虽时值酷暑,天气炎热,但乘地铁前往,地铁站与博物馆在地下相接,可由站内直接进馆,避开了外面烈日暴晒,紫外线辐射,很是惬意。博物馆吸引了很多本地和外地的人前来参观。红色的馆门,高大宽阔,特别壮观。迎面的序厅正中,一方鲜艳醒目的“彭城”阴文篆刻印章映入眼帘。这“彭城”两字来自2021年文庙街地下城遗址考古中,是在战国至西汉灰坑中发现的陶钵上面的刻字。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带有“彭城”文字的实物证据。


转过序厅,置身馆内,在揭露去层层沉淀的泥土,剔除掉遮蔽沙尘的古代遗址中,一条条石舖大街砖铺小巷,一座座民居大院临街店铺清晰呈现。仿佛从现代一下子穿越到了古代的彭城,与历史直面相对,触手可及,一段段历史犹如有了生气,鲜活而生动起来。从远古的三皇五帝、尧舜禹汤,到西周、春秋战国 ,再到秦、两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随着一处处深壑高墙、残垣断壁,从深藏的泥土中挖掘出来,也不断还原着徐州城的历史脉络。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千年古城为何会沉于地下,现在的徐州城下,层层叠叠的泥土中隐藏着多少秘密?考古工作者用他们发掘出的座座遗址,件件遗存文物,一一回答着这些疑问。

徐州北抑齐鲁、南屏江淮、东濒黄海、西窥中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古代在徐州这块大地上曾发生过:公元前21世纪的大彭国君彭伯寿为夏王朝平息武观叛乱之战、公元前1183年的商王武丁灭大彭国之战、公元前573572年的晋楚彭城争霸战、公元前205年的刘邦、项羽彭城大战、公元前154年的吴楚七国之乱、公元193200年的曹操、刘备、陶谦、吕布徐州之战、公元868869年唐朝军队平定庞勋起义之战、公元1129年宋军与金军徐州大战、公元1232年的蒙古军队攻占徐州之战、公元1402年明燕王朱棣与明军九里山大战、公元16351636年的明军与李自成起义军的徐州之战、公元18561866年的捻军与守徐州的清军之战等等,大小战事200余场次。每场战争都给徐州带来生灵涂炭,对城市带来摧毁性打击。

徐州区位所在,人祸无法避免,而面对自然界的天灾,更是无力抗拒。据史料记载,从秦汉至明清,在徐州发生的地震有52次,特别是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山东郯城大地震,徐州“城堞台榭倾圯过半,经月乃定”,对徐州城造成极大破坏。徐州地处黄泛区,洪灾水患尤为严重。由秦至明至清徐州共发生水灾多达400多次。特别是明代天启四年(公元1624),黄河在奎山堤决口,洪水冲垮徐州东南城墙涌入城内,给徐州城造成灭顶之灾。当时城内水深四米,大水三年方退,全城尽被泥沙埋没,最深处泥沙堆积十米以上。崇祯元年(公元1628),城中泥沙渐平,才开始在原址上,按旧制重建新城。从而形成了徐州古城城下城的奇特现象。

自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徐州的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在施工中的地下不断发现古城遗址和文物。特别是近年来,围绕徐州中心城区商业圈和地下轨道交通网的建设,大规模,成系统的城下城遗址和文物被集中发现。


徐州在发展城市建设的同时,注重赓续城市文脉,传承历史文化,提升城市的文化品味,彰显徐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打造文明中心城市形象。为此,综合彭城广场地下空间交通连接工程,建设了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她是一部尘封地下千年的史书,一幅梦幻的拼图,为我们再现了徐州这座有着二千六百多年历史的古城的真面目。让我们缓慢地走进去,用脚去丈量,用眼去观察,徐州悠久历史的演变过程,仔细地用心去感受,徐州历史文化积淀的厚重。

古城坚峻

徐州的建城史,可追朔至春秋时期,将近2600年。公元前207年,西楚霸王项羽入秦咸阳宫,获取宝物,东归彭城,筑城阕、建宫殿、砌高台,雄霸一方。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后,封他同父异母的四弟刘交于故乡,楚国彭城“宫室百官,同制京师。”东晋刘裕率军民修筑彭城,“悉以砖砌,宏壮坚峻,楼橹赫奕,南北所无 。”北宋苏轼履职徐州太守时,“亲率官吏,驱督兵夫”,城下抗洪,黄楼放歌……,徐州城从古自今在历史的进程中,城头不断变换着“大王旗”,在天灾人祸里,多次遭受颠覆、毁灭,而又在原地重建。

汉代彭城,位于今之徐州市老城区中心,是西汉楚国,东汉彭城国的都城所在。苏宁广场古遗址发现的东城墙,位于今彭城路一线,有夹杂大量姜黄石料颗粒的浅黄土夯筑而成。明朝定都南京后,徐州成为北大门。洪武二年徐州城得到更进一步的修筑加固。周长九余里,墙高三丈三,宽丈余,护城河宽三丈。城门四座:东清河、西通汴、南迎恩、北武宁。此城毁于明天启四年(1624),黄河决堤,洪水吞没徐州城,三年水退,城被掩埋进泥沙里。


随着徐州城市的建设,近年来发掘出老东门的东城墙、回龙窝的南城墙,移动公司西城门,明确了明代徐州城的范围和建造时间。

古城再次醒来,向我们诉说着朝代更替,分离聚合的悲欢故事。

公署故台

秦汉至明清,徐州的中心位置一直是现在的彭城广场一带。霸王项羽的故殿、楚王故宫、钟鼓楼、州署衙门,历代重要官署建筑大都在这一区域。

在金地商都建筑工地发现4000平方米的汉代夯土台基;文庙建筑工地发现两汉、魏晋时代的高台和建筑基址遗存。对确定汉代楚国都彭城宫殿区的位置具有重要意义。

在彭城路一号建筑工地发现明代州署遗址,苏宁广场建筑工地发现明代鼓楼基址,距现地面6·5米,残高3·1米,南北长8·55吗,东西宽3·1米。下部用条石垒砌基础,上部由青砖砌筑而成。这都为明清徐州古城的建筑位置确定提供了可靠依据。

眼前的这一切,似乎在幻化中复原,官署宫殿,巍峨耸立;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再现了霸王项羽立马户部山巅秋风戏马的雄风;苏轼亲率军民抗击洪水昼夜坚守的场面。

武库遗踪

2004年在位于徐州市中心大同街南侧的皇城大厦建筑工地上发现了明代徐州卫遗址。徐州卫是明代全国最高军事机构五军都督府之一的中军都督府下辖的卫所之一。遗址距地面4·5米,上面有一层黄河淤泥。发掘面积约5000平米。共发掘明代房屋遗址24间,及汉代水井等重要遗迹。出土遗物主要有铜器、铁器、瓷器、木器、紫砂器等。从中发现大量的冷、热军事武器装备,主要有枪、炮、铁弹、火药、弓、刀、剑、盔甲、铁胄等。种类较为齐全,是国内古代兵所的重要发现。明代徐州卫所的发现对研究徐州军事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仓廪实

2002年在徐州原北门大街一侧,金地商都建筑工地下,发现一处古代建筑遗存。经考古发掘出南北朝时期的粮仓遗址,粮食品种为小米,储存量约10000余斤。遗址距地面约4米,可能因为在地下埋藏太久,粮食已经碳化,变成黑色,但颗粒坚硬,粒粒分明。

徐州历史上河道通畅,水运便利,自然也成了粮食等重要战略物资的中转处和集散地。据《旧唐书》载:“贞观十三年(639)十二月,诏徐州等州并置常平仓”,这是徐州修建国家粮仓的最早记录。明清两代,运河更是朝廷至关重要的运输生命线。明永乐十三年(1415),在徐州建当时朝廷四大粮仓之一的广运仓(相当于现代的国家大型粮食储备库)。广运仓不仅是漕粮进京的门户,而且是转运的必经之地。另一方面,在国家灾荒之年,特别是徐州周边遇到灾荒,可以直接开仓赈济,稳定社会局面。正德四年,由于储量渐少,加之疏于失修,长年风雨摧圯,广运仓仓房大半倾废。至天启四年(1624),黄河在徐州南部奎山堤决口,位于南门外的广运仓(现在的袁桥至奎山织布厂间),首当其冲,仓廒房厅荡涤夷尽,掩埋在黄土之下。据考古发掘,明代建徐州广运仓,规模宏大,东西约长600米,南北近1000米,呈南北形状的长方形建筑群。设有四门,仓房千余间,藏粮一百万石(约折合1·7亿斤)。

当我们面对在地下埋藏1600多年,已碳化成标本的南北朝时代的黑色粮食,和有600多年历史的明代四大储粮仓之一的广运仓遗址时,更应充分认识到,粮食作为民生和重要战略物资的重要性。真正理解从古代的“仓廪实,天下安”,“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到现代的“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和当代的“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的深刻含义。

石上春秋

泐石镌銘,流芳后世,。石碑是一种传统的石刻艺术形式,历史悠久,或刻文纪事,或歌功颂德,或告示公文,或怀念寄思,都有着非常珍贵的历史价值,同时也是书法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

徐州地下城遗址中出土一批历代石碑、石刻,其中比较重要的分别为 :在苏宁广场工地出土的五代时期的“王宴功德碑”;明代,“圣宣庙重修记”碑;明万历十八年的“重修徐州儒学碑记”和清康熙五十七年“创建尊经阁记”碑等,记载了明清时期文庙修建、改建的历史信息。


这一通通石碑饱经风霜和战火洗礼,阅历时代更替后又被深埋地下黄土中,有幸被发掘出来,今又巍然耸立在世人面前,讲述着所经历的一切,见证着徐州这座古城的雄沉与博大。真正是千年的石头“会说话”。

古彭人家

徐州地下城遗址中发现最多的是彭城百姓的生活履迹。一口口水井深不见底,一条条街道纵横相连。铁匠铺、豆腐坊、中药房、杂货店、饭庄酒楼的残基,房柱础石、台阶石,拴马桩,见证着古城街市上的喧闹与繁华。

置身在徐州地下城遗址博物中,仿佛穿越了历史的时空,倘佯在古城的石铺大街小巷中。古城在初升的阳光下悄悄醒来,伴随着清越的晨钟声,沿街的店铺响起开起门板的声音。随着缕缕炊烟的袅袅升起,各种糕点、早点铺子开张生意,食客纷至沓来,满街飘荡着葱花和着油盐的醇香,花椒混着老姜的麻辣,老醋的酸甜等,诱人食欲的味道。使人禁不住想高声吆喝:辣汤——包子——,油条——小米粥——,啥汤——锅贴——,烙馍——卷馓子——,葱花油饼——母鸡汤喽——

脚下是一条明代古城中的石板大街,路面被岁月打磨的光滑锃亮。街宽约3·5米至4·5米不等,呈南北方向。两侧还放置着一排装满沙土的圆形藤条筐,条筐直径0·6米,残高0·5米,中心插着起固定作用的木桩。这条街道直通徐州北城门武宁门,因此被称为北门大街。大街的两旁,分布着民居大院,眼前的大院(被考古人员标为“1号院落。”),位于遗址展示区的北侧,南侧与2号院一墙之隔,占地面积约360平方米。整个院落由大门厅房、临街店铺、前院、过道、后院、正房、厢房、厨房、等部分组成。院落内有倒地散落的石磨,被泥沙淤积的水井。该院落房间内发现一些铁锅、陶盆、瓷碗盏,铜勺、铁碾、竹筷子等,炊具用品。这些久封地下的遗存文物,承载着古城人家的生活记忆。这充满人间烟火气息的座座院落,与整座徐州城是毁于战火的焚烧,还是在地震的天灾中覆灭?而最终又都在水患中沉于地下。

一块块秦砖汉瓦拼接着英雄豪杰的故垒遗台,一件件陶钵残体青花瓷片讲述着古城百姓曾经的故事。

古城徐州自有史以来,虽历经兵燹水患的覆灭之灾,但几乎未曾易地外迁,仍在这片土地上浴火重生,一次次重新站立起来。江山依旧在,早已容颜改,日出日落,生生不息。






谢谢收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