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八仙桥公墓到淮海公园

 午后骄阳 2022-08-23 发布于上海
之前在整理新天地壹号时,浏览到1915年的上海商场指掌图,该图将当时的建筑以近乎立体的形式呈现,非常形象。其中,在今淮海公园附近有条坟山路特别突兀,当时淮海公园里面还有大门和教堂。这与1946年的航拍图基本一致。

▲ 1915年上海地图,淮海公园所在所在区域建筑基本成型

▲ 1946年上海航拍图,图中树木区域即八仙桥公墓

▲ 2019年淮海公园,左下角上海皇宫、松邨已拆,图片来自百度地图
据1940年行号图,淮海公园这块标注为外国坟山和回教徒公墓,1948年统一为回教徒公墓(原图英文标注有误),这与实际情况略有出入,实际上这里有三处公墓:公共租界公墓、法租界公墓、回教徒公墓。
▲ 1918年上海地图,八仙桥公墓标注为法国坟山

▲ 八仙桥公墓行号图对比,左侧为1940年,右侧为1948年
最早的外国坟山是位于三马路望平街(今汉口路山东路)的山东路公墓,早在1843年上海开埠,大量洋人远渡而来,生老病死成为常态,筹建公墓提上日程。并在1845年的《上海土地章程》得以确认,“商人葬地界内,遇有已故之人,任听照本国葬礼治理,华民不得拦阻,并不得毁坏坟墓。”早期的洋人公墓选址因为靠近外滩,性价比不高,遂置换至山东路,1844年筹备,1846年建成。

▲ 1875年上海地图,外国坟即山东路公墓

▲ 山东路公墓,图为文惠廉(1811-1864),上海美租界创始人,死后葬于山东路公墓
而位于霞飞路维尔蒙路(今淮海中路普安路)的外国坟山建成较晚。这里最初是华人的农田墓地,随着租界人口的增加,同治二年(1863年),英美租界工部局决定于租界外购置八仙桥墓地,同治四年(1865年),工部局从陆如春等人手中购得靠近太仓路的土地50.984亩,同治七年(1868年)建成,到宣统三年(1911年)已经扩大到55.54亩(3.7万平方米)亩。同治九年(1870年),法租界公董局也买入北面靠近淮海中路的土地21.7538亩,其中靠近现嵩山路的部分作为霞飞路巡捕房和消防队用地(Poste de Police Joffre),靠近普安路淮海中路的部分用作法国墓地(Cimetiere Francais)。由于此地位于八仙桥区域,一般称为八仙桥公墓,也叫外国坟山,英文为Pahsienjao Cemetery.。

▲ 从淮海公园西北望,左侧为法租界霞飞路巡捕房旧址,现为爱马仕之家,解放后一度用作嵩山路公安分局和东风中学。右侧为原宝昌路消防站旧址,现为嵩山消防中队。图片来自孙健

▲ 淮海中路235号法租界霞飞路巡捕房旧址,图片来自《漫步上海淮海街区》,下图郭长耀摄

▲ 淮海中路193-197号,宝昌路消防站旧址

▲ 图为1870年代的八仙桥墓地和礼拜堂,图片来自Virtual Shanghai

▲ 图为八仙桥墓地的法国士兵纪念碑,原来是从上海县附近的法国士兵墓地迁移而来,图片来自Virtual Shanghai

▲ 淮海公园秋冬之景,图片来自《漫步上海淮海街区》,郭长耀摄

▲ 图为八仙角公墓的伯吉文墓,来自Virtual Shanghai。Henry Andrea Burgevine,1836-1865(伯吉文),美国军人,1860年与华尔组织洋枪队镇压太平军,任副统领,华尔被击毙后任“常胜军”统领。1865年因索饷事,被李鸿章撤职,投太平军,旋出走日本。1865年到福建漳州,拟投太平军,被清军逮捕,解至上海途中翻船落水而死。

▲ 1896年7月23日,德国炮舰“伊尔底斯”号(Iltis)在航行至中国黄海时遏风暴沉没,全部官兵罹难,被打捞上来的尸体被运到上海,葬“八仙桥”公基德侨在上海举行出殡仪式,周慕桥画
另外靠近嵩山路太仓路的部分,则分属于多个业主,后在此兴建了锦成里、萝邨、松邨等里弄建筑,其中位于嵩山路101弄的萝邨,建于1940年,砖木结构三层楼房,共7栋,居民大多来自苏州。

▲ 嵩山路101弄萝邨,三层砖木结构,已拆

萝邨所在的嵩山路,北起金陵路,南至太仓路,辟筑于1901年,1914年以曾任法国驻华公使名命名葛罗路,1943年复名为嵩山路。1945年-1956年曾设嵩山区。早些年路过萝邨的朋友,都会注意到门口挂着《现代家庭》杂志社的牌子,后来旧改启动,杂志社早已搬至他处。

1910年,在英国驻沪总领事的帮助下,八巴利洋行(Currimbhoy & Co., Ld.,主营鸦片、丝绸等)主管 Currimbhoy Ebrahim(卡里姆霍伊·易卜拉欣)从工部局买入八仙桥公墓2.7亩作为外籍穆斯林墓地(《上海宗教史》说是公共租界当局划出4亩地)。易卜拉欣并不是第一次与英当局合作,早在1905年,易卜拉欣就因在印度孟买捐建了一座博物馆,被英王乔治五世授予了爵士勋章,后来又在1910年被授予男爵爵位。

▲ 图为1882年镇江寄上海八巴利洋行大龙封,2019年秋拍 32.2万元成交,图片来自雅昌
除了易卜拉欣个人关系外,驻沪英军中的印度籍士兵很多也是穆斯林,在两次鸦片战争、镇压太平天国、镇压义和团等对华作战中,都有他们的影子,战死的穆斯林士兵大多安置在工部局的国际墓地。然而伊斯兰教与其他宗教仪式差异较大,同在一个墓地难免不适,独立的穆斯林墓地也是多方共同的希望。

▲ 1930年,位于提篮桥监狱的一名印度看守在阻止罪犯越狱被杀,图片来自© 2015 Donald and David Grant

八仙桥回教公墓,又称打铁浜小坟山、蒲柏路小坟山、回教徒公共墓地(Mohammedan Cemetery.)等,入口设在今太仓路70号,取其中1分3厘土地建造为坟地殡葬服务的殡礼殿、水房和看墓人员住房。1940年又在太仓路74号、76号、78号建造三层楼房1幢,租金用作养寺。抗战胜利后,曾在太仓路70号创设清真女子义学。八仙桥回教公墓,与浙江路清真寺是一脉相承的,都是由来自印度的八巴利洋行捐建的。1967年,浙江路墓地和八仙桥回教墓地,迁移至吉安公墓。

▲ 浙江路清真寺,图片来自《中国回教学会月刊》(1926年),已拆
浙江路清真寺,又名浙江路回教堂,外国寺。位于浙江中路70号,始建于咸丰五年(1855年)。在上海的印度八巴利洋行当厨师的印度籍穆斯林以200银元,在浙江中路购地3亩作为外侨穆斯林的墓地。同时,在墓旁建一小寺。同治九年(1870年),由八巴利洋行出资重修,并任命英属印军穆斯林吴俩目·阿里为首任教长。光绪六年(1880年),吴俩目·阿里募集经费重修该寺,并于寺旁购置一排市房,以租金收入为养寺经费,1936年,该寺翻建。清真寺最初全为印度穆斯林,后来发展以中国穆斯林为主。

▲ 1918年上海地图,浙江路回教堂,已拆

▲ 图为浙江中路70号穆斯林餐厅,摄于2022年8月

据1911年的市政公报,八仙桥回教徒公墓由 Messrs. Atkinson & Dallas, Ld. (通和洋行)设计建造。

Pahsienjao Cemetery.

A plan of the mosque and other buildings connected therewith, to ho erected on the land set aside for the Mohammedan Community, submitted by Messrs. Atkinson & Dallas, Ld., is approved.

巧的是,我们在盘点淮海公园周边历史建筑中,意外发现黄陂南路328号三层洋楼的建造者何锄经也是来自穆斯林家庭,其夫人哈秀梅正是著名穆斯林领袖哈少夫(1856-1934)的女儿,遗憾的是最初这段姻缘并没有得到女方家长的支持,小两口白手起家,建成“锄经精舍”,在后来新天地整体开发中也得以幸存。不远处的尚贤堂(原址的部分后来建成尚贤坊),早年在李佳白的主持下,经常组织各种学术研讨,作为穆斯林的代表,哈少夫、哈德成(1888-1943,曾任浙江路清真寺教长)等经常到尚贤堂讲学。

▲ 黄陂南路328号洋房为穆斯林何锄经兴建,门楣刻“锄经精舍”
工部局对八仙桥公墓进行了比较好的维护,这里树木参天,植被丰富,设有长椅。每年法国国庆日(7月14日),法租界当局还会在八仙桥公墓举行纪念活动。

▲ 1890年代八仙桥公墓
彼时,八仙桥公墓还没纳入租界,这里是块飞地,为了便于租界的居民前往公墓,租界当局修了一条从跑马场直达墓地的小路,俗称坟山路(Cemetery Road)。1899年6月,法租界第二次扩张,打铁浜、晏公庙浜以北之地划入法租界,坟山路遂以法国兵舰麦高包禄号更名为麦高包禄路(Marco Polo,Route),1943年以广东的定安命名,1945年更名龙门路,现仅存淮海中路与金陵中路段。

▲ 1913年上海地图,标红线为坟山路,北起北海路周泾(今西藏路),南至维尔蒙路(今普安路)

▲ 八仙桥公墓维尔蒙路(今普安路)入口
解放后,八仙桥公墓陆续迁往郊区,原址部分改造为淮海公园,一部分修建体育场和学校,体育场后来演变为上海皇宫。

▲ 淮海公园,1958年7月1日建成对外开放,占地2.56万平方米

▲ 2019年9月淮海公园“人与环境生态”摄影展

2015年黄浦区启动梦邨、松邨、上海皇宫、卢湾三中心所在的055-2地块旧区改造,2020年8月,香港新世界集团拍得该地块,未来这里将建造新的K11购物艺术中心。项目的地下空间,将通过地道与香港广场相连通,直达地铁1号线和14号线黄陂南路站。旁边的淮海公园也将改扩建。
▲ 嵩山路右侧沿街立面清水墙、红色窗户,已拆
2020年我们在《为了孩子,嵩山路萝邨不拆啦》一文,曾以为品质较好的萝邨和嵩山路沿街立面会保留。

▲ 网上流传的效果图,图片来自上海房地产研究,最终效果图以官方为准

从农田到墓地,到公园,再到购物中心,同一片土地在历史的长河中终将留下时代的记忆。

参考资料:

1.袁念琪著. 在精品魅力间徜徉 卢湾卷[M]. 2010
2.吴孟庆主编. 文苑剪影[M]. 2006
3.熊月之主编. 上海名人名事名物大观[M]. 2004
4.薛理勇. 西风落叶 海上教会机构寻踪[M]. 2017
5.陈贤明编. 宝山文物 不可移动文物卷[M]. 2014
6.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 第17册
7.上海宗教志
8.上海园林志
9.上海道契
10.申报
11.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1911-1949)

12.《上海英美租界的合并时期》

13.《上海工部局公墓章程摘要》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