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中考泄题事件的通报,泄露了中国式家庭的三大悲哀

 一杯咖啡心理 2022-08-23 发布于上海

家庭亲子专刊

AC专栏

今年上海中考的大“丑闻”——数学题疑似泄露事件,终于等来了官宣。

根据通报,事件的主角是两个好闺蜜,也是两个妈妈。其中一个为了“报恩”,利用自己印刷厂工作的职务之便,偷拍试卷给另一个人。而另一个人由于抄错试卷,解答不出,于是寻求他人帮助解题,而他人也解答不出,于是也向其他人寻求帮助,就在这“层层外包”的过程中,这道错误的试题被人知悉,从而揭露了这“隐秘的角落”。

这个颇有欧·亨利小说感的真实事件,既令人愤慨,也令人唏嘘。当事人自然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细细研读这份通报,也能给人以更深远的启示,因为它无疑“泄露”了中国式家庭和教育的悲哀所在。

接下去,我就会为您逐一分析:

一切为了“学习”转,

最后逼死孩子,也逼死自己

一个人有感恩之心,本来是好事。但是,“报恩”有很多“报恩”的办法,给钱,给礼物,经常联络感情,请对方旅行,都可以,但是当事人选择的“报恩”却是,帮助偷取试卷。

而作为母亲,面对孩子成绩不好这一点,想的不是接受孩子可能就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孩子,并没有突出的学习能力,而是即便铤而走险,也要让孩子“升学”。

在她们两个心中,“学习”这件事,实在太过重要了,因此才值得自己这么做吧。

说起来,地球上的五大洲,算学业之“卷”,大概没有哪个洲能像亚洲人这样崇拜学习和升学了。

邻国泰国就有《天才枪手》,讲得是一群孩子为了考学,专门办了作弊一条龙服务。

邻国日本、韩国,补习班文化已经“病入膏肓”。

最近热播的韩剧《非常律师禹英禑》中,有一集就专门用来揭露韩国畸形的补习班,才刚刚上学的娃娃,每天晚上就要熬到10点多,一下课就冲到便利店,买能提神醒脑的刺激性饮料。

然而,“卷”中之“卷”,还是当属中国。

在其他国家的文艺作品中,我们看到更多的还是孩子自己在辛苦读书,父母参与的程度是有限的,但是在中国的文艺作品和现实中,学习不仅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也是整个家庭的事情。

就像这一案件通报所示,考题偷来后,可谓全家出动在帮助解题(无论他们是否知道考题出处背景),这种全家齐上阵,就为孩子的“学习”而忙碌的景象,对老外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但却是中国式家庭的“常态”。

中国公司的复印机,最多出现的私人打印件是什么?

我想很多人会不假思索地回答:

各科试卷。

因为很多家长白天上着班,还要想着为孩子找“加餐”的学习资料,晚上用来陪夜、温书。

有些家长还拾起了荒废多年的“数理化”,自己先把各科教材消化一遍,然后回家去和孩子“讲课”。

知名育儿博主、张一得的父亲,为了儿子的学业,放弃了自己高薪工作,全身心地陪伴孩子的学习,当然孩子也以非常优异的成绩回报了他。一时间,他的故事也成为育儿圈“卷”到极致的代表,甚至引起一些父母的效仿,辞职回家,全程陪伴孩子的学业成长。

这就不难理解为何会有家长愿意“铤而走险”了,学习这件事实在太重要了,就不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唯有自己使出“十八般武艺”,才算“尽心尽力”。

最近,上海某儿童医院的一个新开设科室最近门庭若市,这个科室恰恰就是治疗“学习障碍”的。

作为心理工作者,我非常欣慰,因为确实有不少儿童的学习问题,并非是不用功,而是“学习障碍”所致,但我同时也感到担忧:

家长们会不会觉得,学习不好的孩子,就等于是“学习障碍”,是一种病呢?

这并非杞人忧天。这段时间来,确实有不少家长把孩子送到医院寻求治疗,其实他们只是学习成绩没有那么好(可能还很不错)而已。

更进一步的是,我们关注“学习障碍”,却没有人关注孩子是否有“手工障碍”,即孩子不太擅长动手,没人关注孩子是否有“游戏障碍”,即不会玩耍,没人关注孩子是否有“社交障碍”,即是否存在人际交往问题,没人关注孩子是否有“快乐障碍”,即总是死气沉沉,开心不起来……

这些其实也是很值得重视的问题,如果真的对孩子的全面成长关心,也应该予以高度关注,但是,显然少有家长对此赋予如学习一般的关注,甚至大多数只关注学习,完全忽略了其他。

其结果,当然是可怕的。

首先,是很可能逼死孩子。

2016年2月23日,农历猴年刚刚过去一周,在史学界有着“史学天才少年”之称的林嘉文,西安一所重点中学重点班的高三学生,跳楼自杀。

这位天才少年留给世间最后的话是:

“未来对我而言太没有吸引力了。

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象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认清了我永远不能超越的界限......”

其实,他对人生的美好,懂什么?只是,父母和大人只给他看到了书本上的那些世界,他便以为这就是全世界而已!

前文讲述的天才少年张一得,也在考取了父亲理想中的高校之后不久,选择离开人世。

是啊,如果人生的目标是考学,那么考成了,接下去呢?

韩国曾经拍过一部微电影,名字就叫《别让课业负担逼死你的孩子》。

电影讲述了一个中学女孩的生活。和我们中国大多数中学生一样,她放学后去补习班,晚上做作业到深夜。

也和大多数中学生一样,女孩的脸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笑容,只有疲惫不堪。

终于,女孩考到了让妈妈满意的成绩。

她笑了,问妈妈:我这次考试及格的话,能做我想做的事情吗?

女孩想做的事情究竟是什么呢?

妈妈在她的课本里,发现女孩画了一双很大很大的翅膀。

最后的镜头是:

女孩站在楼顶,像一只鸟一样,飞了出去,她终于“自由”了。

一切围绕“学习”,不仅逼死孩子,其实也逼死父母。

父母的生活完全被孩子的学习占据,父母的喜怒哀乐,甚至判断父母做得好不好的标准,也完全取决于孩子的成绩如何。

这也是本次“通报”中隐含的逻辑之一,不就是因为觉得孩子成绩不好,是父母没有尽心尽力照料,所以感到“愧疚”,所以想要为孩子做点事吗?

为何孩子成绩不好,就是父母没有照料好?孩子社交有问题,动手能力有问题,不开心,就不觉得这是照料的问题了吗?

如何走出这个如痴如狂的“学习”魔咒,是中国式家庭直面的悲哀。

总是抱着补偿心态对待孩子,

其实是对孩子的“二次伤害”

通报透露,当事人是因为自己常年封闭式工作(在印刷厂,有保密要求),所以“感恩”闺蜜的照料,才“铤而走险”。

在我看来,“感恩”是一部分原因,更深层的还有对孩子的“愧疚”。

自己一直在外工作,所以无暇照顾孩子,因此对孩子是有愧疚的,这时候,有人为孩子做了点什么,而当别人对自己有所请求的时候,便会因这份“恩情”,也因这份“愧疚”,做一点平时不会做的事情,这是“报答”,更是“补偿”。

其实,事件的另一个当事人,那位请托的母亲,又何尝不是?

根据通报,她是医务工作者,也是因为日常忙于工作,认为自己疏于对孩子的管教,因此才希望在孩子中考之际,用闺蜜的关系“帮一把”。

这两个人的所作所为是错误的,但究其根源,她们其实是两个因为心怀愧疚,很想“补偿”孩子的母亲。

应该看到,这种“补偿”心态,在中国式家庭中也非常常见。

以下这样的家庭,在中国的城市和农村大量存在:

孩子小的时候,因为忙于工作,不得不把孩子交付其他人照料,如孩子的祖辈,亦或者亲戚,甚至朋友。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不是和父母不太亲近,就是可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于是,父母得出这样的结论:

这都是我早年忙于工作,疏于照料孩子“造的孽”。

由于对孩子心存愧疚,因此,当父母有条件的时候,他们会想办法补偿孩子,为孩子做他们能做的一切:

以物质来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纵容孩子的一些乖张行为,当然也就包括一些在别人看来“突破底线”的事。

TVB曾经拍过一部讲述唐王朝李世民时代公主的电视剧《公主嫁到》,佘诗曼、陈豪等担纲主演,说的是李世民的五个女儿,结婚后对她们的驸马百般虐待,对婆家刁蛮任性的故事,在内陆也曾播出过,获得很高的收视率。

剧中,李世民作为一国之主,也是一家之主,就对公主们的刁蛮行径作出了自我反省:

因为自己为了国家发展,不是南征北讨,就是经常微服私访,因此疏忽了照料家庭,所以觉得有愧于女儿们,因此对她们提出的各项要求往往无不答应,而这种纵容,进而导致了她们的任性妄为。

电视剧虽然是虚构的,但是这番因果循环的道理却是千百年来颠扑不破的真理:

父母因为愧疚心,进而对孩子的纵容,进而导致孩子的行为偏差。

殊不知,这其实是对孩子的“二次伤害”。

我不知道,这位母亲偷卷子给自己中考“加分”的孩子此刻会是什么心情,她又会怎么看妈妈的做法。

从情感上,我们能理解这是母亲“爱”孩子、试图弥补往日之“过”的一次荒唐之举,但是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我们又必须引以为戒,这种“补偿”即便侥幸成功,最终会让孩子陷入更为尴尬和难堪的境地:

过去造成的伤痕,终究是存在的,并不能真的抹去,但是母亲的“付出”,让他们很难去“追究”其过。

现在的自己,其实是需要走出童年,成长为更加独立的自己,他们需要的是“正常的养育”,需要被滋养,更需要被正面的管教,而现在的做法无异于“过度养育”,是试图把过去很多年没有喂养的“奶”一股脑儿喂给他们,这只会让他们在该长大的年纪,无法真正长大,甚至,为了配合父母,他们会“退行”,变得更有行为问题,变得更“弱”,以满足父母“过度养育”补偿的合理性。

试想,这位被母亲“提分”的女儿,即便侥幸进入了一个更高级的学校,其面临的境况只会是非常吃力地学习,甚至因为跟不上其他同学,陷入抑郁,到时候,母亲又会找各种“办法”继续帮女儿,以继续“弥补”自己的“过错”……

从长远角度看,这次东窗事发,对他们家可能是好事,至少不至于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为了孩子过度牺牲自己,

是父母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

一个是保密性质印刷厂的资深员工,一个是知名医院的医务工作者,这两位妈妈其实各自都有很好的前途。

根据通报,她们在盘算这件事的时候,也不是没有考虑过风险。

从心理学角度看,之所以会抄错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搞到的题目,可能也是内心胶着、焦虑不安的外化。

可见,她们并非是十恶不赦之人,也并非是缺乏基本理性的人。

但是,“为了孩子”的信念,让她们把个人的安危放诸脑后,义无反顾地做了这件事。

为了孩子,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牺牲,这是中国式家庭另一个常见的悲哀。

我想起了演员朱雨辰的母亲。

朱雨辰的母亲对儿子“好”是众所周知的。朱雨辰去中戏报道那天,他本想自己整理床铺,朱妈妈就赶过来说:

“儿子你等会儿!妈妈来,妈妈来。”

担心儿子睡眠会受到干扰,朱妈妈铺完床,又挨个问室友们是否打呼噜。

为了给儿子降火,她十几年如一日,每天早上4点起来熬梨水。哪怕儿子明确表示喝不下去,也会逼着儿子全都喝光。

为了让儿子随时吃上可口的饭菜,朱妈妈把自己变成了“移动厨房”,儿子走到哪儿自己便跟到哪儿,甚至进了剧组也是如此。

她有一句很著名的话:“我没有自我,我完全没有自我。”

还有一句是:“我是用我整个生命去对待我儿子的。”

话虽然是朱雨辰的母亲说的,但有多少中国家庭,就是这样如法炮制,一代又一代为子女作出牺牲的呢?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

“一切都为了孩子,为了他牺牲一切,这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

在父母为自己的牺牲自我感动之时,不知道有没有想过,对孩子来说,这会是多么沉重的负担?

对上海中考事件的两个孩子来说,她们两个,会不会背负巨大的精神压力前行?

毕竟,她们的母亲,为了自己,都要去坐牢了!

事实上,父母真的想为孩子好,那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先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

美国《纽约时报》曾报道过这样一个家庭,并评论道:“这个家庭,堪与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肯尼迪家族相媲美”。

韩裔美国人母亲全惠星用自己的方式将六个子女,全部送进美国顶级名校。

她接受美国哥伦比亚电视台专访时,透露自己的教育理念,可以为陷在“为孩子牺牲自己”的父母中指引方向:

很多父母爱孩子至深,可能认为要一切为了孩子,无条件为孩子牺牲,这样才能保证孩子全方位受到呵护。但是我不这么认为。

在我看来,作为父母,关键在于如何能够成为孩子们的引导者,帮助他们看到未来、走上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要想成为最好的引导者,父母首先要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

为了目标,计划好自己的人生,日积月累,始终进步,并有能力去帮助和影响他人,方能成为孩子的好榜样。

上海中考事件告一段落了,这个错误纠正过来是相对容易的,但是这一事件背后蕴藏的中国式家庭“错误”却没有那么容易被更正,甚至有些做法,还会被视作值得肯定和鼓励的典范看待,这才是更大的悲哀。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论孩子》,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诗。题目虽为《论孩子》,具体内容却是论父母之道的,我将其摘录在本文的结尾,与各位父母,各位孩子,共勉之: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中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使他的箭矢迅疾而遥远地射了出去。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End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35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  

再推荐你几篇好文章与恶性虐待、性暴力等严重伤害打交道的人:创伤咨询师的5个秘密

致因焦虑而失去某些机会的你:3种避免焦虑扰乱生活的简易方法

前男友称“中国99%家庭家暴!”:余秀华恋爱“幻灭”启示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