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20824高考复习:名句名篇默写

 老程杂记 2022-08-24 发布于安徽
一、新旧高考题型比较

(2022新高考Ⅰ卷)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中“                           ”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

2)乐器在古代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诗经·周南·关雎》中写到乐器的句子是“                ”和“               ”。

3)自然界鸟类的啼鸣有时会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                                  ”。

(2021新高考Ⅱ卷)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                            ”两句,采用对仗句式,连用两个比喻,表达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田园的向往。

2)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感慨:当李存勖强盛的时候,“                                  ”;而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讥笑。

3)古代的诗人受到《楚辞·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启发,创造出“落木”一词,以指代落叶。该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                               ”。

(2022浙江卷)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6分)

1)其为人也,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

2)故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                。(荀子《劝学》)

3)弦弦掩抑声声思,                  ;                  ,说尽心中无限事。(白居易《琵琶行》)

(4)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潮平两岸阔,              。海日生残夜,              。(王湾《次北固山下》)

二、新高考体现了哪些变化?
1.考法不同。
老高考是在连着的几句中,抽出两句补填,学生只要准确无误地识记就可以。
新高考只给出名句适用的情境,不提供前后语句,是考理解性运用的能力。
2.难度加大。
新高考对考生名句积累的知识面要求更广,不局限于“必备篇目”。新高考固然是以课内要求背诵的篇目为主,但没有要求背诵的篇目中的名句也会考查,课外的名句也偶有涉猎。
比如2021年新高考Ⅱ卷考的《伶官传序》中的“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两句。这篇课文在《选择性必修》(中册)中,很多老师是不上的,况且教材的学习提示中也没有要求背诵,而且这两个句子也并不是这篇文章中的名句,这篇文章中的名句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和“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3.答案多元。
如2022年新高考Ⅰ卷的第三小题,关于鸟类的啼鸣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要求补写其中的一组(一首诗/词中连着的两小句),符合这个要求的答案显然不止一句,比如“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李白)、“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辛弃疾)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这在新课程标准里可以看出端倪,原因至少有两个:
一是新课程标准强调文化自信,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要自信,要传承,就不能局限于那要求背诵的几十篇,古代诗文里涉及优秀传统文化的篇目太多了,大量的超出篇目,也不乏经典名句,来个一两句考查,也在情理之中。
二是检测评价的要求,新课标准要求提供“真实情境”。
命题情境的创设要基于学生当下或者将来遇到的“真实问题”,这种命题才有利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才会对学生的成长提供真正的帮助,“会背不行,还要会用”。这种导向要在试题中体现。
三、多用点评法学习
仿照老师对2022新高考Ⅰ卷答案句的点评,对后两道高考题的答案进行简短的点评,每则不超过20字:
2022新高考Ⅰ卷:
(1)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运用比喻,强调要有恒心才能学有所成)
(2)琴瑟友之 钟鼓乐之(以琴瑟、钟鼓隐喻君子之德和交友之道)
(3)但见悲鸟号古木 雄飞雄从绕林间我/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限定有三:一是鸟啼,二是悲思,三是唐宋)
2021新高考Ⅱ卷:
⑴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恬静优美的园田,与世无争的悠然)
⑵举天下之豪杰  莫能与之争(骄兵必败,可以有个性,切勿任性)
⑶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落木无边江不尽  此身此日更须忙(体裁、字眼、时代三限制)
2022浙江卷:
⑴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读书的最高境界:忘食忘忧)
⑵无以至千里  无以成江海(成功源于小处不断的积累)
⑶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做一个有同理心的听众)
⑷故国神游  一尊还酹江月(身处困境之中,要学会和自己和解)
⑸风正一帆悬  江春入旧年(敢于拼搏激流勇进,景中寓理意趣盎然)
用点评的方式复习名句,好处还是比较多的:一者可以加深记忆效果,不容易忘;二者会催促学生对相关字词进行研究,会降低写错别字的几率;三者相当于积累写作素材,对那些没有建立作文素材库的孩子尤其有益。
四、名句复习的办法
1.涉猎范围要广,至少要扩大两点:
一要积累名篇中不甚出名的句子,也就是说,对课标附录的72篇(首),都要全文(诗/词)背诵,不句不漏。
二要有意扩充名句积累的素材库,比如初中甚至小学学过的诗文都要有意识地复习,经常回头看看“来时的路”。
2.按照名句对应的"点"梳理背诵篇目
复习一篇课文或一首诗词的名句,老师可以少做甚至不做,让学生对照名句的“点”进行梳理,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比如下面江华良同学对《陈情表》的名句梳理,思路就很好,值得学习。他不但分类列出了名句,而且还自觉地附上了相应的点评。
⑴感人之情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在孤弱病中长大)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人丁不旺,族门衰微)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在狼狈。(进退两难,忧心如焚。这里也暗含不满和控诉,所以下文才立即拉起“以孝治天下”的大旗。)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衣不解带,不离不弃)
⑵服人之理: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伪朝”表明立场,以“本图宦达”打消晋武帝的疑虑)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身份卑贱却受大恩,在对比中使人信服其感激的真情)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列举祖孙相依为命的事实,事实胜于雄辩)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在年龄对比中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给了武帝一个很好的台阶下)
⑶“陈”的艺术: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日”既是比喻,也是象征,既比喻祖母时日不多,也迎合了武帝的骄盛之心)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以乌鸟反哺比喻尽孝之诚)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从“人”和“神”两方面陈述,表面上是写他人知鉴,实际上是警醒君王)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典故后追加比喻,艺术感染力强)
3.背诵之后要理解,力求深度解读。
比如尝试与古人对话,与他们交心,而不能他们看成我们求学过程中的负担,要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情感起伏。
比如读白居易的《琵琶行》,要深层次理解白居易之所以与琵琶女同病相怜、惺惺相惜,是因为他们有着多重相似的命运遭遇。比如读姚鼐的《登泰山记》,要能体会他真实的内心世界,表面写的是登山,实际上写的是命运的抗争,表面上写的是对泰山之景的热爱,实际上写的是对朝廷黑暗的不满。
4.死去活来:在运用中让“死”的句子“活”过来。
“死”是针对背诵默写环节而言的,即要准确无误地默写,不写错字、别字,不漏字、不添字,不弄错词句顺序等。这些属于“死知识”,必须不折不扣地落实。
“活”是指能将名句所蕴含的价值用于自我成长的需要,比如身处困境时可以从名句中找到战胜困难的勇气,让自己的痛点转化为重新奋斗的起点。
如从王勃的“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百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之中,感受到“机”和“命”其实是可以创造的,外在的环境只能“穷”我们一时,只要我们的“志”不“坠”,总会遇到青云直上的机会。
5.用名句来解读社会现象或现实事件。
学习不能只盯着有字之书,还要读好无字之书。眼界和胸怀要大,境界和格局要高,即要做有德有信仰的青年。
很多名句都体现出这样的“大”和“德”。这样的“大”“德”如果能适时恰当地进入我们的作文,不就是得分亮点么?因此,我们学习名句,完全可以把它们作为写作素材来运用。比如评论某种社会现象或某个具体事件,运用某某人某某名句,写一段话,使作者和名句有机统一,成为你论述性主体段的有力支撑。
相关链接:
20220212名句默写考前复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