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综述】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研究进展(上)

 martinbigbird 2022-08-24 发布于广东

MEDICOOL . 医库

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DISH)是一种以韧带和肌腱附着点的骨化、钙化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多见于老年男性。Forestier1950年首次描述了该病,并将其描述为“老年强直性脊椎骨肥大”,亦称为Forestier病。20世纪70年代, Resnick等归纳总结了Forestier病的影像学和病理学特点,正式将其命名为DISH。DISH常累及椎旁韧带,多见于胸椎,其次是颈椎和腰椎。周围关节(如肩、肘、腕、骨盆、髋、膝和脚踝)也可发生软组织增厚和钙化。DISH缺乏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多局限于影像学表现,其诊断容易被忽略。本文通过查阅DISH相关文献,从流行病学、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展开分析,以期为DISH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综述如下。



1 流行病学

DISH的发生率报道差异较大,日本的发生率为8.7%~27.1%,北美和欧洲50岁以上人群的发生率分别为15%~25%和17%。Hirasawa等将行CT重建和X线检查的DISH发生率进行比较,行CT检查的发生率为27.1%,行X线检查的发生率为17.6%。发生率的差异可能是不同国家的发展程度及影像学评估方式不同所造成。此外,不同性别DISH的发生率不同,男女发生率之比约为2:1,且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来自荷兰的一项研究显示,50岁以上人群中,通过胸部X线检查发现,男性DISH发生率(22.7%)明显高于女性(12.1%)。

Hiyama等的一项针对1497例受试者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DISH总体发生率为19.5%,男性发生率(21.1%)亦高于女性(16.0%), 在≥70岁的人群中DISH发生率达40.9%。

2 发生机制

  2.1 遗传

不同国家的DISH发生率存在一定差异,提示遗传因素可能在其发生机制中起到了一定作用。有研究观察到DISH发生的家族和群体聚集性和早发性,这表明DISH的发生与遗传因素相关。Kranenburg等的研究表明,犬类的DISH总体发生率为3.8%,而拳师犬的发生率为40.6%,该犬的DISH高发生率进一步支持了DISH的发生与遗传相关,可将其作为研究DISH的动物模型。

DISH具有韧带骨化特征,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密切相关,并可共存。因此,与OPLL相关的易感基因也被认为是DISH的易感基因。胶原蛋白6A1(COL6A1)是OPLL的易感基因, COL6A1编码的VI型胶原a链蛋白,是一种细胞外基质蛋白,可作为成骨细胞的支架,参与新骨的形成。

此外,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通过其受体FGFR1和FGFR2,对调控成骨细胞的成熟和分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Nakajima等的研究发现,编码特异性顶部盘状底板反应蛋白2(RSPO2)基因是OPLL的易感基因。RSPO2作为Wnt信号通路的激动剂,激活Wnt信号通路,使间充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促进韧带、肌腱的骨化过程。

 2.2 代谢

虽然DISH是一种骨骼疾病,但与代谢紊乱有重要的联系,糖尿病、高胰岛素血症、肥胖、血脂异常和高尿酸血症等可视为DISH的危险因素。肥胖和2型糖尿病通常都伴有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在体外被证明能促进间充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这表明高胰岛素血症可能促进韧带骨化过程。

DISH患者的胰岛素和生长激素水平高于健康人群,滑膜液中的生长激素水平也高于血清中的生长激素水平。生长激素具有直接通过刺激成骨细胞增殖或间接通过促进局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产生来促进骨形成的能力,IGF-1则通过刺激成纤维细胞和软骨细胞的增殖来介导生长激素对骨的作用。

另有研究表明,DISH患者红细胞内生长激素水平也高于血清中的生长激素水平,且前纵韧带和椎体前缘的滋养血管有所增加,因此,红细胞内生长激素可能被输送到这些部位并释放,进而促进韧带骨化过程。与生长激素类似,维生素A及其衍生物也有促进新骨形成的能力。然而,维生素A在DISH发生过程中是否发挥作用还存在争议。

 2.3 蛋白信号因子

2.3.1 Dickkopf相关蛋白1(DKK-1)

DKK-1可抑制Wnt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是骨和关节许多生理功能的重要调节途径。这一途径通过促使间充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以及通过抑制成骨细胞凋亡和促进破骨细胞生成来诱导新生骨的形成。在DISH患者中进行的研究表明,低水平的DKK-1可能在广泛的骨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2.3.2 核因子-KB(NF-KB)

NF-KB调节多种参与细胞生长和分裂的基因表达,并调节多能干细胞的分化。在韧带中, NF-KB的活化与间充质细胞向成骨细胞的分化有关。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可刺激NF-KB的活性,而DISH患者韧带组织中的这些因子水平高于其他脊柱疾病患者。上述发现表明NF-KB信号可能促进了软组织的骨化过程。

2.3.3 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

BMP2及其受体通过诱导间充质细胞向成纤维细胞和软骨细胞分化,并提高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加速韧带骨化的过程。BMP2的活性受到基质Gla蛋白(MGP)的抑制,因此,MGP缺乏或其羧化缺陷会提高BMP2的水平,从而导致过量的新骨形成。OPLL患者韧带细胞受机械刺激后BMP2表达上调,病变部位BMP2水平升高,说明这一途径可能也参与了DISH的成骨过程。

 2.4 血管和机械刺激

DISH患者的相关放射学研究表明,新骨形成多在椎体前外侧,胸椎的骨化主要发生在T8-10节段和椎体的右前方,远离主动脉等血管,而位于颈椎的骨赘则呈对称分布。这可能是胸椎左侧持续的主动脉搏动产生的机械压力抑制了DISH的骨化进程。此外,椎体前缘新骨的形成被认为与椎旁血管分布有关,胸椎的连续性骨化较颈椎更为常见,这可能与胸椎的椎旁血管比颈椎更为丰富有关。

Miedany等的研究发现, DISH患者的椎体滋养孔数量显著增加,滋养血管更为丰富,因此,血管因素可能与DISH的发生相关。DISH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局部的成纤维细胞、软骨细胞、胶原纤维和钙化基质受到遗传、代谢、血管和机械刺激等因素的影响有关。揭示DISH的发生机制对骨组织工程和骨再生领域有重要意义。

3 临床表现

 3.1 疼痛和活动受限

2020年, Kuperus等报道的200例DISH患者中,72%患者存在背部疼痛,84%患者存在脊柱活动受限,可见疼痛和活动受限是DISH的常见症状。但根据Holton等的研究显示,脊柱骨质增生可能对背部疼痛有保护作用,与对照组相比,DISH患者的背部疼痛情况较轻。这可能是因为新生骨的形成导致脊柱节段融合,增加了脊柱的稳定性,从而使疼痛减轻。当DISH累及脊柱之外的部位时,可使相应部位出现疼痛、关节活动范围减小等症状。此外,新生的骨赘与骨化的韧带一起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引起脊髓压迫症状或神经根性疼痛等症状。

 3.2 颈椎骨赘压迫

DISH是颈椎前缘骨赘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颈椎前缘骨赘较常见,在老年人群中发生率为20%~30%,但大多数有颈椎骨赘形成的患者无临床症状。当患者出现症状时,吞咽困难是常见主诉,严重者还会引起声音嘶哑、呼吸困难。颈椎前缘骨赘影响吞咽的机制可能为骨赘对食管、气管的直接压迫,骨赘刺激椎前软组织引起炎性反应及水肿,或长期受压导致神经丛破坏等。增生的骨赘压迫气管还可造成困难气道的形成,导致气管插管困难。颈椎骨赘压迫症状多见于巨大骨赘及椎前多节段骨赘形成的患者。

 3.3 椎体骨折

DISH导致的脊柱强直增加了脊柱骨折的风险。正常的脊柱存在缓冲结构,使其可在肌肉收缩和外力的作用下弯曲、伸展和旋转,能量通常能均匀分散。强直脊柱没有适当的缓冲能力, DISH患者将会按照与长骨相似的模式发生骨折。融合节段的数量决定了创伤性力量可以作用的杠杆臂长度,长杠杆臂遇相对较小的创伤即可导致严重的骨折。强直脊柱发生骨折的风险远高于健康人群,且相对于普通的脊柱骨折存在更大的不稳定性、更高的脊髓损伤风险和更多的并发症。因此,尽早发现脊柱骨折患者是否有DISH对于避免进一步的脊柱移位和脊髓损伤至关重要。

 3.4 脊柱外表现

DISH的表现并不局限于脊柱,常可观察到脊柱外,如四肢、肋骨和骨盆的钙化、骨化。韩岳等的研究表明,受DISH影响的周围关节比骨关节炎具有更显著的肥厚性改变,导致这些关节的运动范围缩小。此外,DISH可累及通常不受骨关节炎影响的关节,如掌指关节、肘关节、肩关节和踝关节等。Guiot等建议将外周病变纳人DISH的诊断和分类中,但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

下期再续……

参考文献(略)

——全文刊登于《脊柱外科杂志》2022年8月第20卷第4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