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到底要贡献多少“KPI”才能让孩子成才?从这位90后神人身上找到的答案

 给儿童的心理学 2022-08-24 发布于浙江

养 育 内 心 强 大 的 孩 子

最近一位90后小哥哥,挺让人上头的。

首先是很有趣,怎么个有趣法呢?完全颠覆了我对自行车的想象。人家设计的自行车是这个样子的。

真的可以“自行”!这才配叫“自-行-车”好么?!说好的自行,干嘛要我们哼哧哼哧蹬个不停。这辆完全实现自动驾驶的自行车,还能识别障碍,精准绕行,甚至可以扫描路径,自动规划行程。

更牛的是,这还不是人家正儿八经搞研究弄出来的设计,只是周末闲着没事捣鼓出来的。

去年,他还花3个月做了一台硬币大小的智能小电视!
 
再多了解就更不得了了,画画、弹吉他、剪视频样样精通。更可喜的是,小哥哥长得还帅……真真是老母亲心中完美的蛾子啊。
这么神奇的儿子是怎么培养的?说出来大家可能不信,他父母的教子之道概括起来就三个字——随他去。
这就奇怪了,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随他去”,就能随出个年薪几百万,一个人顶一个团队的天才少年,我们的随他去,就只能是这个样子:
这个样子:
或这个样子:
真是人比人,气死人啊!
先别急着生气,更气的还在后面呢。这位被一众网友夸上天的小哥哥稚晖君,一个人精通多种技术,应该没少在兴趣班上投入砸钱吧?
No,因为家里条件不好,稚晖君从小到大根本就没上过培训班!这得给家里省下多少金子啊。不仅如此,他高中毕业那年,还一个人跑到深圳打工,硕士毕业后被华为招入“华为天才少年计划”。挣得多,花得少,养出这样的儿子也许只能用运气好来解释了。
还真不是这么简单,从稚晖君的成长历程中,我看到了一些父母的“关键绩效指标(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1. 支持孩子的兴趣

稚晖君的父母都是厨师,他干什么父母基本都不会干涉。只要能保证成绩,他爱干嘛干嘛。他从小对电器感兴趣,家里大大小小的电器就被他拆了个遍,电视、音箱、钟表、收音机……。

但父母很少责备这个“拆家小能手”,只是发现他这个“爱好”后,特意找了一些坏的、旧的电器让他拆,尽量避免他毁新东西。

90后的稚晖君,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火爆出圈的北大数学神人韦东奕,同为90后的他,两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满分、金牌第一名,哈佛大学为了他甚至愿意为了他更改校规。

韦东奕出生于山东一个高知家庭,父母均在大学任教,父亲是数学教授,韦东奕对数学的“痴迷”的离不开父亲和家庭教育的熏陶。

两相对比,不免令父母感叹何去何从,到底是放任自流“随他去”,还是付出大量精力悉心栽培?

从貌似背离的养育风格中,其实都能看到父母对孩子兴趣的支持。韦家爸爸和孩子讨论数学,把挑战难题当游戏是一种支持。稚晖君的父母特意找坏的、旧的电器给他拆,提供给孩子替代性的选择,也是一种支持

可以看到,支持不一定非得拼财力,拼学历,只要有尊重、呵护孩子兴趣的态度,总能找到丰俭由人的方法,这是一个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精彩的时代。

还记得那个猪肉铺里跳芭蕾的小女孩吗?

6岁时的小云就可以熟练地帮妈妈擦猪肉,洗猪大肠,火烧猪脚……后来妈妈发现她自小喜欢看跳舞类视频,就趁每天中午人少的时候给她看,陪她跟着视频学习。最终被伯乐发现,登上央视舞台。

2. 不制造在学习中的痛苦感

徐小平曾讲过他健身的经历,原本有五、六个健身教练,最终坚持下来的,却是最初最不看好,最没挑战的教练。那位教练既不让他做大喘气的有氧训练,也没让他练血脉偾张的肌肉力量。
整个过程不紧不慢,也不痛苦,但那些按部就班做完的训练却最终改善了徐小平的整个体质,身体的柔韧性、耐力和平衡感。
之前有家长咨询,说孩子小学成绩好,结果一上初中,全面溃败。原来小学开始,爸爸就投入重金1V1,用妈妈的话说,当时的好成绩是十几万砸出来的。后来到了初中,孩子上烦了,一对一也不灵了。补习上课成了一件孩子极力反抗的痛苦事。
这些现象也容易理解,大脑最关心的并不是“今天的你比昨天更博学了吗?而是——安全。
外界造成的痛苦和孩子主动的吃苦,差别就在于主动的努力是安全的,是累并享受,不会引发痛苦感。学习的过程伴随着逼迫、责骂,甚至棍棒,头脑的关注点就很难专注于学习内容本身。孩子需要的是支持,不是监工。

3. 发自内心的信任

兴趣难免受阻,遇到困难难免想放弃。在孩子吃苦,受挫的时候,依然信任孩子是父母另一项重要的KPI。这种信任有时候可能是以相反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稚晖君高中毕业去深圳打工,租10块钱一天的上下铺,每天早出晚归,在流水线上喷胶水粘纸袋。干了两个月,拿到两千块钱,买了人生第一部智能手机。他打工也好,拆家也好,选专业也好,父母都由他去。
“由他去”,是父母给予他的最大信任。
而广为人知的狼爸——郎朗的父亲,甚至在郎朗退缩时,让郎朗去死,“你不能灰溜溜回到沈阳!”“人人都会知道你没考进音乐学院!人人都会知道你的老师不要你了!死是唯一的出路!”
郎朗的父亲明白郎朗对钢琴是热爱的。他的启蒙老师朱雅芬接受采访时说,别的孩子弹钢琴,会紧张地看着她,等她评价,而郎朗则是表演,似乎只是想给她看。
郎朗父亲那些狼爸的做法,也是对孩子天赋的狂热信任,如果没有这种信任,他不会当初从特警队伍辞职,带郎朗去北京学习考试,也不会借钱让郎朗去德国参加埃特林根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
最终,郎朗拿了那届比赛的第一名。
我们真的信任孩子吗?还是随波逐流撞大运?
我们真的支持孩子吗?还是功利心主宰下的控制?
我们真的在意孩子的感受吗?还是执着于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样子?
做父母的确不易,出钱出力投感情,也未必能收获满意的孩子。影响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因素太多,而父母能左右的真的太少。
发自内心的信任会让我们没那么在意一时的起伏,顺应孩子的支持会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力量和认可,尊重孩子的兴趣和感受,这是内心阳光和幸福的根基
把握好这些KPI。
欢迎加入亲子交流群

扫码|备注年龄

无法加入请联系管理员:vivilan032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