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奥卡姆哲学系列Ⅳ】什么是唯名论?

 小播读书 2022-08-30 发布于广东

前面我们介绍了,神奇的奥卡姆剃刀“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这个思想背后其实包含了“唯名论”思想。奥卡姆是欧洲中世纪唯名论哲学家,什么是唯名论?

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唯名论和唯实论,或者说实在论是欧洲中世纪两大哲学流派。唯名论和唯实论,这里的“唯名或者唯实”其实是对“共相”的一种观点,也可以说是:共相唯名论,和共相唯实论。

它们争论的焦点是:共相究竟是一种名称,还是一种实在。

唯名论者认为,共相仅仅是一种名词,一个声音,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也不具有实在性,而且在逻辑上和时间上都在可感事物之后。

而相反,唯实论者认为,共相是独立和实在的,并且在逻辑上和时间上,是先于个别的可感事物而存在的。唯名论和唯实论的焦点是“共相”,什么是共相呢?

01

什么是共相?

共相可以简单理解为理念、思想或者概念等等抽象的东西。在中世纪哲学,共相主要是指个别事物的共同特征,而且主要指“种和属”这类共相。

比如,我们把所有不同种类的马,统称为“马”,马就是一个共相;我们把不同种族的人都统称为“人”,人就是一个共相。马和人都是“种”,而所有马和人都属于动物,而动物就是“属”。

简单来说,种和属都是事物的种类,属的范围要大于种。但不管怎么样,种和属都属于共相。

这里说明一下,为什么关于“共相”的问题如此重要呢?这里涉及一个核心问题是,关于上帝实在性的问题。

中世纪的欧洲,宗教是统治权威,而中世纪哲学的两个阶段:教父哲学和经院哲学,其实他们都是在试图调和“信仰和理性”之间的矛盾,或者说用哲学的方式为宗教的信仰找到理论依据,而这个时期,哲学往往是处于为宗教服务的地位。

所以,有句话说:中世纪理性成了信仰的婢女。

在宗教中,比如上帝和灵魂就是一个典型的共相,所以,共相的实在性问题,其实是宗教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上帝和灵魂是否真实存在,它是存在于事物之中,还是存在于事物之外,这些问题都是宗教关注的核心问题,而用哲学思维来证明宗教的结论,这是中世纪哲学一个重要目的,包括教父哲学和经院哲学。

02

共相和殊相的“实在性”之争

好了,我们还是回到唯名论和唯实论关于共相的实在性之争,而和“共相”对立的是“殊相”。

通常来说,共相表示普遍和一般事物,而殊相表示具体的个别事物,关于共相和殊相的“实在性”之争,其实是从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开始了。

柏拉图提出了著名的“理念论”,理念就是事物的共相,柏拉图把共相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人、马、动物、这样的“种属的共相”。

第二类是真、善、美这样的“性质的共相”。

第三类是大小多少这样的“关系的共相”。

柏拉图的理念论,区分了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而且它们是独立存在的,理念世界高于现象世界,理念世界是真实、永恒和完美的。

在柏拉图看来,事物的共相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存在于理念世界的,而且是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的。

柏拉图说,现实世界中的任何一匹马都会死,而唯有理念的马是不会死的,是永恒的。

而且柏拉图认为,可感的现实世界的事物,只是永恒而完美的理念的复制品或者说“影子”,而且还是不完美的复制品。

但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则明确反对老师的观点,正如亚里士多德那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提出著名的“实体论”,他认为共相就是一类个别事物共有的性质,或者说相似性,我们通过抽象把这些相似性集合起来形成了“共相”,亚里士多德认为“共相”其实就是事物的“形式”。

共相存在于个别事物中,并不能独立于任何实体而存在,就像“马”这个共相存在于任何一匹具体的马中,并不存在一个独立于任何一匹具体的马的“理念的马”。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包括形式和质料,形式就是共相,而质料就是可感的材料,它们都是构成事物缺一不可的,在现实世界它们两者都不可能单独存在,不存在没有质料的实体,也不存在没有形式的实体。

而且在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中,具体的个别事物是是第一实体,而种和属的共相只是第二实体。

03

“共相”的三个问题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关于“共相”和“理念”的分歧,在后来,演变为中世纪哲学中,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以及后来西方近代哲学中,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之争,这是西方认识论哲学中,最为核心和根本的问题。但这个过程并不是一撮而就的。

在亚里士多德之后,古希腊文明逐渐衰落,古希腊被古罗马帝国统治,这一时期涌显了几个著名的哲学流派,包括崇尚快乐至上的伊壁鸠鲁学派,崇尚禁欲主义的斯多葛学派和崇尚低欲望生活的犬儒学派。

但是这些哲学流派所关注的主要问题是人的生存和生活状态,关于共相和殊相问题,并没有成为这一时期哲学关注的焦点。

直到公元三世纪,古罗马唯心主义哲学家波菲利,他是一位新柏拉图主义者,他提出了三个关于“共相”的问题,这三个问题成为了后来中世纪经院哲学讨论的焦点。这三个著名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共相是实体,还是思想中的观念。

第二个问题:如果共相是实体,它们是有形还是无形。

第三个问题:如果共相是无形的,它们是与可感事物相分离,还是在可感事物之中。

而对这三个问题不同的回答,就形成了中世纪两个重要的哲学流派:唯名论和唯实论。

波菲利虽然提出了这三个问题,但是他并没有给出答案,而200多年后,另外一位古罗马哲学家波爱修,他翻译和注解了波菲利的著作《导论》,并对这三个问题进行了回答,由此才开启了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那波爱修是如何回答的呢?我们下一期内容见。

一 End 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