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院哲学丨唯实论和唯名论

 shineboy1 2023-09-24

Image

0/
经院哲学基本等同于中世纪哲学。在中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经院学者”是一个备受尊敬的称号,用来指代任何有学识的人,尤其是那些在天主教教会所设经院中教授理论的老师们,故名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经院学者”成了迂腐落后的代名词,相应的,经院哲学也渐渐被认为是一种苍白陈腐且粗俗的哲学。

经院哲学的内容是运用理性形式,通过抽象、繁琐的论证来证明JD教信仰,为神学服务。因此,经院哲学家的方法通常是演绎的。而一切演绎都需要基于一个终极前提,所以经院哲学的理性是一种“虚假”的理性,它不得不屈服于某种权威——无论来自上帝还是来自某个公认的理论。

早期中世纪思想家只是对JD教的圣经、信条加以阐述,或对文献、经籍的一些段落进行注释。到11世纪——受伊斯兰文化影响——在欧洲大陆遗失已久的亚里士多德主义重回欧洲大陆,一些哲学家开始运用逻辑与形而上学的标准去判断概念,神学命题日益以问题的形式提出。经院哲学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

1、共相和个体之间的关系;

2、信仰和理性或启示和理性之间的关系;

3、意志和理智之间的关系。

围绕这三个问题,经院哲学家们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论,最终形成唯名论、实在论和温和实在论三个派别。

老莫的知识星球▼欢迎上船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了解详情

1/
共相和个体是何种关系?

共相(universal),即共有的属性,或者叫种属。将不同的事物之属性不断剥离,剥离到最后剩下的那个东西,即是共相。

柏拉图最早将世界一分为二——永恒完美绝对的理念世界和短暂残缺相对的可感世界——可感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摹本,可感世界的事物只是理念世界事物的复制品。基于此,世间一切的灯都按照一个灯的理念而产生的,世间一切的马都按照一个马的理念而产生的。柏拉图认为理念是第一性的,而其他一切个别的事物都是理念的摹本。

亚里士多德不同意柏拉图的观点,他认为不论是灯还是马,或者我们看到的一切事物,它们的共相是寄存于个别事物的。譬如,每匹马都有很多属性,而所有马所共有的属性——马的公共属性——即是马的共相,因此,共相寄存于个别之中。

这是两种完全相反的思维模式,柏拉图的主张是先有共相(即理念),然后才有个别实体,这是自上而下的生成;亚里士多德的主张是先有个别事物,然后才能从个别中抽象出共相,这是自下而上的生成。

因此在柏拉图的观念中,知识是先验的;而在亚里士多德的观念中,知识是经验的。然而他们至少在一点上具有共识:共相,或者说种属,是实体。

Image

诸艺之争(paragone),绘画
2/
三世纪的波菲利(Porphyry)就共相提出三个问题:

1、共相(种属)是实体还是仅仅存在于思想中的观念?

2、如果共相是实体,它们是有形还是无形?

3、共相是与可感事物相分离,还是在可感事物之中?

对于柏拉图来说:1、共相是实体;2、是有形的;3、先于可感事物存在,因此是相分离的。这是实在论的主张;

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1、共相是实体;2、是无形的;3、在可感事物之中。这是温和实在论的主张。

实在论者认为,共相(或种属)真实存在,独立于个体世界,也独立于思考它们的心灵。这一主张的根源是柏拉图,贬低可感世界,崇尚一个超越个体世界的终极世界,而理性可以引领人们到底这个世界。
温和实在论者(以托马斯·阿奎那为例)认为,形式和质料的结合物即是本质和存在的合成物,为了洞悉本质,需要在具体的个别事物中进行抽象,由此给予本质以普遍性的呈现。由此,共相就有三重存在:
1、它在个别事物中存在;
2、经过抽象,它具有了一种以个体存在为基础的存在,但是增加了一个普遍性说明;
3、在奥古斯丁的影响下,托马斯认为共相先于个别事物而在上帝的心灵中存在。
这一主张的根源是亚里士多德,强调个别事物对于认知的根本价值,但同时把第一性留给了一个至高无上者。
与实在论相对立的一种主张是唯名论。
唯名论者认为,只有个别事物(个体)才是具体实在,共相只是一种抽象出来的名称,只是一种逻辑形式或命名事物的方式。它是后于个别事物而产生的,对事物不具有决定性。
唯名论最初与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相联系,他的逻辑学要比其形而上学更加形式化,这给人一种印象:唯名论主要与词语而不是事物有关。

3/
如何更通俗的理解共相?

譬如:

1、苹果和橘子放在一起,剥离掉它们的特殊性,它们的共相可以称作水果;
2、苹果、橘子和白菜放在一起,剥离掉它们的特殊性,它们的共相可以称作植物,或者叫可食用植物;
3、苹果、橘子、白菜和王八放在一起,剥离掉它们的特殊性,它们的共相可称作生物,或者叫可食用生物。
由此发现,参与的事物类型越多,最后留下的共相就越少越本质。
因此,何谓共相?
如果把世间万物都摆在一起一层层剥离掉它们之间一切不同的特质后剩下的那个共同的特质——或许只能称之为形而上学中的存在,又或者称之为物理学中的量子——即为共相。
据此,唯名论认为共相在可感事物之后,是从可感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一个属性,它并非实在,只是人为赋予的一个名号,故此称作唯名论;唯实论则认为共相先于可感事物存在,具有客观实在性,因此又称作实在论。
如果没有共相,可感事物去摹仿谁?如果缺失共相作为实在,可感事物无法形成。唯实论的主张本质上是以可感事物乃是感官之感觉(并不实在)为前提的,所以唯实论认为唯名论简直一派胡说八道。
以今天大多数人的直观感受而言,现代人更倾向于唯名论。万事万物才是真实的,事物中所蕴含的那些性质,不过是为了方便人们的认识而产生的人为设定。
4/
最后,关于共相的问题,我杜撰了一段对话,发生于柏拉图(P)和亚里士多德(A)之间:
P:现实世界(或可称为感官世界、可感世界)是虚幻的,只有理念世界是真实的。
A:不同意。
P:那你告诉我,你能否在现实世界找到一个完美无缺的圆?
A:不能。
P:那么我可以说完美无缺的圆只能存在于理念世界吗?
A:可以。
P:那你如何解释完美无缺的圆只能存在于理念世界这件事呢?
A:其实不止是圆,包括牛、马、房子、正义这些概念全部只能存在于理念世界。我同意老师所言:这个理念世界在我们的灵魂里,在我们的思想里,在我们的脑海里。但是,这些理念是怎么跑进我们脑海当中的呢?老师,你知道这个世界上存在飞机吗?
P:不知道,这个世界上不存在飞机,理念世界里也没有。
A:老师,可是21世纪的人们普遍都具有飞机的理念,他们知道什么是飞机,如果在天上出现一个飞行器,注意,这个飞行器是人造的,不是鸟或蝴蝶什么的,那么他们马上就会说,那是飞机。
P:他们为什么知道那是飞机呢?
A:因为他们曾经见到过飞机,有人跟他们说,那是飞机,于是他们就有了飞机的理念。
P:我想问的是,既然飞机是人造的,那么飞机在制造出来以前,他们是怎么知道飞机的,他们是怎么把它制造出来的?
A:那来自于他们的想象,他们从鸟身上、蜻蜓身上抽象出“飞行”这个理念,然后又了解了机械的动力原理,他们把原理(理念)和飞行的理念相结合,就制造出了飞机。他们又从飞机身上,抽象出飞机这个理念。
P:那也就是说,飞机是由理念创造出来的,是吗?
A:不是,理念只是指导了他们的行为,他们按照理念制造出了飞机。
P:如你所说,那么飞机原来是不存在的,之后或许也会消失,但是飞机的理念是不会消失的,同意吗?
A:我的观点是,飞机的理念或者圆的理念、牛的理念只能存在于实体的飞机、实体的牛和现实世界中圆状的事物之中,这些理念无法脱离开实体而单独存在。
P:我们刚刚探讨过,飞机是按照一个“飞机”的理念制造出来的,在此之前,没有飞机。你怎么看?
A:老师,在飞机被制造出来以前,没有一个完善的飞机理念,那时只是会飞行的动物的理念的抽象,以及对自然界中存在的力的规律的抽象,飞机的理念是它们结合起来不断调试制造成功的。
P:那么红色呢?假设这个飞机是红色的,现实世界中有一个红色的理念吗?
A:没有,红色只能存在于理念世界,现实世界只是呈现为红色。
P:因此,理念才是真实的,现实世界只能呈现理念世界。
A:这一点不同意。理由是,像红色、大小、长短这些理念,它们是在描述一个可感世界中的实体的特点,如果没有实体,是没有人能够从实体中抽象出这些理念的。这些理念都是实体的属性,是一种形式,存在于实体当中。
P:我大概理解了你的想法,并认为你的想法是值得探索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