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船舶行业:造船业100年周期属性简析

 亲斤彳正禾呈 2022-08-24 发布于浙江

行行查

行行查

已认证账号

6 人赞同了该文章

作为一个跨越数个世纪、历史悠久的行业,造船行业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周期行业。在繁荣的周期顶部,行业供不应求,日进斗金;在落寞的周期底部,行业参与玩家经历过资金断裂、产能过剩的窘境。纵观历史,船舶制造行业可大致划分为六个大周期:

1919年以前:随着钢结构蒸汽轮船兴起,对帆船的技术替代步伐提速、船型尺寸大型化趋势增强、海上贸易持续发展,叠加一战对船舶需求的拉动作用,船舶制造行业增长呈现偶有振荡、总体上行趋势,于1919年产量达到第一次明显峰值714.4万GRT,相比1901年产量增长约2.7倍。

1920-1940年:漫长的低迷期。随着欧洲各国为战后重建对船舶工业的持续投入,供给端出现过剩局面,叠加需求端的不确定性,以及1929-1933年金融危机爆发的深远影响,船舶制造业出现近20年的低迷期。1933年产量一度下跌至48.9万GRT,为整个20世纪以来的最低位;

1940-1973年:经历了上一时期的深度调整与产能充分出清,船舶行业迎来新一轮成长。二战期间船舶需求再次达到顶峰,1944年产量突破2000万GRT,其中美国贡献约四分之三份额,成为最大受益者;二战结束后随着美国产能的主动撤离以及德国、日本产能暂时性清退,行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进入60年代后,欧洲及日本战后经济复苏带来的贸易回暖持续为船舶制造行业提供新增需求,1973年新接订单来到历史高位,体现于1975年的船舶产量被推升至近3600万GRT,超过一战与二战时期的峰值总和;

1973-1986年:海上贸易增速在经过近20年快速上涨后受1973年石油危机影响出现回落;供给端方面,投机资本在行业上一轮高速增长中不断涌入,以及70年代韩国作为行业新的挑战者开始迈入市场而形成供给端过剩压力,导致船舶制造行业随即进入漫长的去产能调整期。1979年全球船舶产量迅速滑落至不足1200万GRT,仅相当于1975年产出的三分之一左右。新船价格大幅滑坡伴随大量船厂相继倒闭,虽然1982年前后出现短暂回暖,但产量规模仍远不能与之前的高峰期相比;

1987-2007年:这一时期中国作为新生力量对全球经济起到显著拉动作用,其第二产业的飞速发展催生了对钢铁、有色金属和能源等原材料的旺盛需求,并由此带动了铁矿石、煤炭、石油等大宗商品的海运业务;此外叠加70年代建成的大量船舶面临更新替换需求,船舶行业迎来长达约20年的繁荣发展周期。

2008年-2020年: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拉开了船舶行业约10年低谷期的序幕。2008年前三季的发展势头延续了2007年高景气度,而随后金融危机的爆发立即将行业拖入谷底,2008年Q4全球新接订单仅为692万DWT,同比-89.9%,环比-87.2%;此外,由于中国经济发展趋于稳健,以及上一轮繁荣周期中产能的大量涌入带来的供给过剩压力,使船舶行业开启了漫长的低迷期,虽期间于2010、2013年有短暂复苏迹象,但整体仍处于下行周期;2016年新接订单量探底至0.3亿DWT,不及1996年水平。造船行业深度整合,整体产能持续过剩。

船舶制造行业具有固有的周期属性,需求端引发的供需错配是主要原因。综合以上对于船舶行业历史发展的梳理,可以看出船舶制造行业具有其固有的周期属性。其中的发展规律可大致总结为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以第二产业为主)释放海上贸易量的弹性,由此催生对船舶运输的需求;投机资本大量涌入抬升船舶制造业的产能以及下游航运业运力水平,逐渐造成供给端与需求端的失配;随着经济发展的趋稳以及不可控因素导致需求端滑坡,航运行业出现大量闲置运力,过剩的船舶制造产能为行业发展带来极大负担,从而进入去产能调整期,直至供给端充分出清以及新的经济增长点出现而进入下一轮扩张周期。

数据参考: 德邦研究院,行行查,中国船舶工业经济研究院

发布于 2021-11-15 12:4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