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1-10-8病例

 仙舞晨曦 2022-08-25 发布于山东

1811-Spitz痣。良性,非常常见于儿童/年轻人。临床上常误诊为化脓性肉芽肿。寻找良性的建筑特征。细胞学异型性和有丝分裂(典型的,通常是浅表的)可以看到。

Spitz痣是具有特殊病理特征的获得性黑素细胞增生性良性肿瘤,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组织病理上,Spitz痣常见表皮角化过度、颗粒层增厚和表皮增生,表皮突下延。有时表皮增生呈假上皮瘤样或乳头瘤样。表皮痣细胞成分超过真皮成分(即肩带现象)、相邻痣细胞巢的桥接现象、痣细胞巢平行于表皮或结构上不对称,也可见于Spitz痣。表皮消耗现象常见于黑素瘤,在Spitz痣中也可见到。一般来说,相对于黑素瘤,Spitz痣皮损较小,直径常 < 6 mm。病变两侧边缘和与之相邻的表皮境界清楚。镜下有时可见圆形或卵圆形嗜酸性团块,常位于表皮内或真皮乳头层,即Kamino小体。出现较多、较大、形态规则的Kamino小体往往是Spitz痣重要的诊断线索。

Spitz痣主要包括两种类型细胞,梭形黑素细胞和上皮样痣细胞。少数情况下,痣细胞可出现明显异型性。核仁明显,有时呈嗜酸性,核内可见包涵体。可见多核痣细胞,由大的上皮样痣细胞形成。痣细胞密度是判断良恶性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核质比。所有类型Spitz痣均可见有丝分裂象,但一般仅限于真表皮交界处、真皮乳头层及浅层,因此不能单纯根据是否存在有丝分裂象及其计数判断良恶性。

基质反应尤其是胶原改变可辅助病理医师鉴别Spitz痣和黑素瘤。良性Spitz痣中常可见基质纤维化和成熟的胶原。Spitz痣中,痣细胞巢分布于增厚的成熟胶原束间,在病变底部痣细胞呈单个散布于胶原中,皮损边缘也无黑素瘤中的胶原挤压现象。Spitz痣中也可见炎症反应。

Spitz痣的分类

    1. 表皮内Spitz痣:见于皮损早期,临床不常见。病理表现为表皮内单个较大的上皮样黑素细胞,呈Paget样播散,也可见痣细胞巢在表皮内播散。

    2. 雀斑样Spitz痣:表皮突延长,单个黑素细胞均匀分布在表皮突的底部和侧面,有时可向上播散至棘层的中部。

    3. 交界性Spitz痣:梭形或上皮样痣细胞多呈巢分布于表皮突底部或下部。

    4. 复合性Spitz痣:此型病理上常见,皮损常呈圆顶样向外隆起,也可呈乳头瘤样、疣状或息肉样。基底可平齐,或呈倒置楔形。

    5. 真皮Spitz痣:随着时间延长,真表皮交界处黑素细胞逐渐消失,形成真皮Spitz痣。

6. 特殊组织病理类型Spitz痣:结缔组织增生性Spitz痣较为常见,由大的上皮样或梭形黑素细胞构成,往往缺乏交界成分。有些Spitz痣,由大的上皮样细胞和/或梭形细胞组成,可含有大量黑素,在角质层黑素呈柱状,也称为色素性Spitz痣。罕见Spitz痣呈肉芽肿样,类似结节病样肉芽肿性皮炎,也称为丛状Spitz痣或肉芽肿性Spitz痣。大量上皮样痣细胞或神经节样痣细胞散在分布于增厚的胶原中,伴有大量增生的大小不同的血管分布于整个皮损内,称为血管瘤样Spitz痣。较多黏液分布于痣细胞巢内、浅层真皮乳头,形成黏液样Spitz痣。有时,Spitz痣可能合并有其他类型痣,如既有普通痣细胞的成分,又有Spitz痣的细胞学特点,可称为联合Spitz痣。如病变具有Spitz痣部分病理改变,或这些表现不是主要病理表现,可在诊断中标注为具有Spitz痣样特征。

1812-(h&E,600 x)眼,视网膜

视网膜组织由外向内可分为10层。即①色素上皮层;②视细胞层(视杆、视锥细胞层);③外界膜;④外颗粒层;⑤外丛状层;⑥内颗粒层;⑦内丛状层;⑧神经节细胞层;⑨神经纤维层;⑩内界膜。色素上皮与脉络膜紧密相连,不易脱离,临床上所出现的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与其本身的色素上皮层分离。

色素上皮为排列整齐的单层六角形细胞,黄斑部色素上皮较厚,周边变薄,具有多种复杂的生化功能以及支持光感受器活动的色素屏障作用;并具有传递脉络膜营养的作用和阻止脉络膜血管的正常漏出液进入视网膜,起到视网膜外屏障的作用。

视信息在视网膜内形成视觉神经冲动,以三个神经元传递,即光感受器-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神经节细胞轴突即神经纤维沿视路将视信息传递到视中枢形成视觉。

第一神经元为光感受器细胞,是一种特殊分化的神经上皮,由两种细胞组成,一种形状如圆锥状,称视锥细胞,具有感受强光和辨别颜色的作用,主要分布在黄斑部,故黄斑区的视力最为敏锐。另一种细胞形状如杆状,称为视杆细胞,具有感受弱光的作用,主要分布在视网膜周边,越近黄斑区越少,至黄斑中心凹时没有这种细胞。正常人在暗处有一定的视力,是这种视杆细胞的作用。但这种视杆细胞的感光色素为视紫红质,而视紫红质需要维生素A才能合成,当维生素A缺乏时,视杆细胞的作用减弱,至暗处看不见物体,称为夜盲。第二神经元与第三神经元主要是传导神经冲动,即光线达到视细胞后,经化学变化产生光冲动,传至双极细胞(第二神经元),再至节细胞(第三神经元),然后由节细胞节后纤维沿视路传达到大脑,产生视觉。

色觉是眼在明亮处视网膜锥细胞所产生的主要功能之一。明适应时,视网膜黄斑部的色觉敏感度最高,离黄斑部越远色觉敏感度越低,周边部视网膜则几乎无色觉存在,这和锥细胞的分布是一致的。

1813-两个坏邻居

1814-60毫米脾囊肿的大体。临床上模拟包虫囊肿。

图像中大量钙化,中间衬覆细胞CK5/6+。Calretinin和D2-40+

脾间皮囊肿(良性)
-通常无症状
-发生在儿童和年轻人身上
-理论:
1)表面间皮内陷
2)邻近结构上皮细胞的胚胎包涵体
3)邻近结构的上皮细胞化生

1815-①前列腺,诊断?

不常见的基质发育不全(stromal desmoplasia)前列腺癌。结果表明,与Gleason分级相比,间质反应型3+3和3+4癌的预后更差。

②前列腺,诊断?

IHC未完成,但将告诉您这是3+3癌症。还要别的吗?
诊断:"stromogenic carcinoma" (在本例中,3+3具有华丽的间质反应)

那么,"stromogenic carcinoma" 有多普遍,有什么意义呢?在这一令人惊讶的详细研究中,寻找前列腺癌的各种模式和相关的结果,间质形成模式(漫画中的Ay1/2)被发现约7%,结果不佳。

原始的高倍镜图片是最好的,但为了完整,往右看你可能可以欣赏到更高级别的肿瘤和IDC(注:EPE和膀胱颈侵犯;pT3a)

最后:虽然在RP的时候更容易识别“间质生成”前列腺癌,但是如果在活检上遇到的话怎么办呢?

1)虽然有争议,但数据表明比典型的3+3更具侵略性
2)目前不属于分级标准的一部分
3)没有关于AS的指导方针
分子怎么样?我们知道PTEN缺失,从这个酷酷的研究来看,对于前列腺来说,坏的px通常是不能用的。
PTEN丢失在间质生成性前列腺癌中尤为明显。IHC在案例中显示细胞质PTEN的丢失(红色;ERG在褐色是阴性)。

1816-一个好的细胞块的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为过。胸腔积液中甲状腺髓样癌1例。罕见的肿瘤细胞,具有丰富的间皮细胞和巨噬细胞。CB含有罕见的团簇,被突触素和降钙素染色。

1817-巨大的肾脏: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

1818-前列腺导管腺癌

 前列腺导管腺癌以周围型多见,以大腺泡为主,呈乳头状,筛孔状或管状结构,瘤细胞高柱状,核异型性明显。免疫组化表型类似经典型腺癌,但有23.8%的病例肿瘤性腺管周围有34βE12、CK5/6、p63标记阳性的基底细胞存在。导管腺癌与经典型腺癌相比,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表现均有差异,病理诊断应注意与高级别上皮内瘤和转移性腺癌鉴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