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代诗:语言翻身做主人

 词语寄居者 2022-08-25 发布于浙江

现代诗:语言翻身做主人

常常有些人对我说,看不懂现代诗,它都写了个什么东西啊,乱七八糟的,烦!
请你莫慌,听我细说。
现代诗之所以叫“现代”诗,是因为它具有现代性。那什么叫“现代性”呢?现代性就是具有现代人的时代特征、生活节奏和审美情趣的文学属性。
首先,它是反映当下时代、当下人对当下事物产生的情绪、心理、思想的。其特点是全息性和空间性而不是时间状态下的流线性。现代人必须是超人,要能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眼睛明明盯着屏幕,手指可以打字,嘴巴还跟你聊天,脑袋又想着如何实现理想。我们看不懂现代诗是因为我们的阅读方法全面落后于时代。我们用阅读古典小说连续时间性作品的方法来阅读并置的空间性作品,当然看不懂。不信你读读这几句看:
强盗的帆向手臂张开,岩石向胸脯,苍鹰向心……
牧羊人的孤独被无边起伏的灌木所吞噬
经幡飞扬,那凄厉的信仰,悠悠凌驾于蔚蓝之上
(节选自杨炼《诺日朗》)
你正在考虑“强盗”时迎面又撞过来“岩石”,你正在思考“岩石”时又迎来了“苍鹰”,正联想“苍鹰”呢,“牧羊人”又来了……你就这样应接不暇、张皇失措,陷入混乱的思绪中。由于平时所用的阅读方法失去了用武之地,你就产生了深深的自我怀疑,要么绝望要么抵触。但只要你回过头来用空间思维想一想,你就能发现,这些形象不是一个一个先后出现的,而是共同存在于一个空间里,诗歌打破了描写的时间性,将你置身于一个场景中,景象朝你四面八方包围。
另外,我们还想从现代诗里找寻一些古典意象,诸如月亮、菊花、大雁等,企图破解意象背后的情感密码,用思乡怀亲、隐逸淡泊等传统情感规范诗歌的主旨,以寻求所谓的“解读”,不这样做我们内心就不安,觉得空落落的。我们迫切要对诗歌知识更新换代了,现代诗的意象早已不是公共意象而是个人意象、主观意象。现代诗的意象只属于诗人自己独有,你拿一把公共意象的钥匙想打开现代诗所有的门,这可能吗?
洛夫在《子夜读信》中有这样的句子:
子夜的灯
是一条未穿衣裳的
小河
抛开诗句本身,你读到“子夜的灯”你会联想到小河吗?
其次,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快”和“跳”。快,指速度,人们甚至没有时间停下来阅读一百个字以上的文章,总希望在十字之内阅尽人生哲理。人们慢不下来,因为有太多的信息排着队等他来浏览、领略,尽管那些都是无用的信息。跳,指跨度,人们不希望总在一个地方停留,最好是三行之内换一个内容。如果空间不好跳跃,那换个时间也许啊,最后是能够穿越时空。所以,你妄图用四平八稳、被动接受的阅读心态去破解快跳结合、缤纷异彩的诗歌密码,阅读心态与阅读期待存在巨大落差,要读懂现代诗无疑是缘木求鱼。
鸟儿在疾风中
迅速转向

少年去捡拾
一枚分币

葡萄藤因幻想
而延伸的触丝

海浪因退缩
而耸起的背脊
如果要你给这首诗拟个题目你会找寻怎样的词句?这分明是毫不相干的景象啊,真的非常迷茫。但当我们看到了顾城给定的题目时,这四种景象就豁然贯通了。他拟的题目是“弧线”。
然后,我们来看看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当代人不再希望只读到字里行间所展现出来的意义,他想从字面进到深层,从文字中获得多重含义的审美体验。文字表面带有叙事和说教意味的东西早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心理。如果不能在表面之下深藏一些有意味的东西,那你的诗就失败了。我们读不懂现代诗是缺乏挖掘思想深度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获得需要读者也提升到作者的思想深度。这种对隐含意义挖掘的能力就自动屏蔽了一大部分人阅读现代诗的行为。他读不懂是因为他还不是一个合格的阅读者。
现代诗是把一般性的意味蕴藏在特殊形象里面的。你试着品味一下这首诗吧。
对不习惯挪窝的林木而言
路是没用的
土地不生产路。出来散步的人
手上都攥着一条路
他们抖一抖,撒开
一条路就活了
像遛狗一样,路,或坎坷或平直
始终捉在人手中
撒出去的路收不回来了
分岔的路也合不拢
(徐庶《路》)
长久以来,我们都把语言当作工具,认为语言只是表情达意的手段,所谓“得鱼忘筌,得意忘言”。但是现代诗立志不做工具人,它要翻身做主人。现代诗的语言本身就是它叙述的目的。因为在这里语言没有具体的所指,更没有特指,只有能指,不再有固定的意义。朱光潜说“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正是这个道理。
如果我们还把诗歌语言当作工具,甚至是奴仆,那是无论如何也读不懂现代诗的。读现代诗就是读语言本身,它的意义只存在于它自身的结构之中。
现代诗人妄图凭借自己过人的才智依靠语言去冲破语言的迷障,这条道路注定凶险,但他们头破血流也依然一往无前。思及此,不由让人对现代诗人肃然起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