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悬解》奔豚——苓桂枣甘汤,桂枝加桂枝汤,桂枝甘草龙牡汤

 谷山居士 2022-08-26 发布于上海

图片

太阳一百: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也,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茯苓半斤(125克)桂枝四两(60克)甘草二两(30克)炙,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者,取用之。

汗亡血中温气,风木郁冲,是以振悸。枝叶不宁,则悸在心下,根本不安,则悸在脐间,脐下振悸,根本撼摇,则奔豚欲作矣。奔豚者,风木奔腾,状如惊豚,上冲胸膈,及乎咽喉腹胁心首,诸病皆作,喘呼闭塞,七窍火升,病热凶恶,莫此为剧。仲景、扁鹊,以为肾邪(仲景“霍乱”:脐上筑者,肾气动也。扁鹊《难经》:肾之积曰奔豚,其实纯是肝气)。盖木气奔冲,原于阳亡水寒也,苓桂枣甘汤,茯苓、桂枝,泻癸水而疏乙木,甘草、大枣,补脾精以滋肝血也。

1 奔豚者,肾之积寒,发于木气之冲。也可以理解纯是气之冲。发汗后者,汗泄经阳,而少阴失藏,水寒土湿,木陷则发奔冲也,轻则心悸,重则奔豚。豚者,是猪之义。奔豚者,状如惊豚,如受惊吓之猪,奔突冲撞之义,由脐间上冲胸咽。

少阴寒动,必生土湿,气虚则停水。茯苓泻水以行气,桂枝升清阳之脱陷,肝主营血,必营血升,则肝气疏,大枣补脾精,生化营血,以滋肝木甘草建中,甘草培土而缓冲。

甘澜水,以水而杨珠,当是取其气血相随,阴阳相贯之象。(或代白芍行血,交通阴阳之义)

2 《金匮》卷九,奔豚一,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难经》;肾之积,名曰奔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注;二师皆以言,发于少腹)。此是肾之积寒,发则木邪奔冲也。奔豚者,状如惊豚。豚者,猪之义,奔豚,如受惊之猪,奔突冲撞之义,由脐间上冲胸咽也。

五行,唯木气病最多;病风、病枯、病瘀、病陷、病郁、病冲、病筋、内外感伤,皆可木郁。故《内经》言,“见肝之病,当先实脾”,拿这句话来当典型,以申明治未病之义。

3 桂枝为疏肝第一要药。即能降逆止冲,又能疏郁升陷。本条奔豚,即为降逆止冲,其奔冲也因虚陷,一定记得。

图片

太阳一百二: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炙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枝二两。

桂枝五两(75克)芍药三两(45克)甘草二两(30克)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45克)

于桂枝汤内更加桂枝二两,共五两,余依前法。

汗后阳虚脾陷,木气不舒,一被外寒,闭其针孔,风木郁动,必发奔豚。若气从少腹上冲心胸,便是奔豚发作,宜先灸核上各一壮,散其外寒。即以桂枝加桂汤,更加桂枝,以疏风木而降奔冲也。(桂枝加桂者,于桂枝汤内,更加桂枝也)此为黄师原解。

1 烧针令其发汗,汗后阳虚脾陷,木气不舒,一被外寒,闭其针孔,风木郁动,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胸,便是奔豚发作,宜先灸核上各一壮,散其外寒,即以桂枝加桂汤,以疏风木,通经解肌,内降奔冲,外和皮毛。

2 桂枝汤者,外解其表,内降奔冲,不为发汗之剂,此已是汗后,已用烧针发汗,故可用桂枝通经。

太阳百零二: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下后其气上冲,是奔豚发作也,可与桂枝汤,用如前法,疏风木而降奔冲。若不上冲者,奔豚未作,不可与前汤也。

1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是奔豚发作也,可与桂枝加桂汤,用如前法,疏风木而降奔冲。若不上冲者,奔豚未作,不可与之。

图片

太阳百零三: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 蜀漆三两 龙骨四两  牡蛎五两(

上药为未,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汗多亡阳,君火飞腾,神魂失归,是以惊生,浊气上逆,化生败浊,迷塞心宫,是以狂作。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疏木而培中,生姜、大枣,补脾而降逆,蜀漆吐腐瘀而疗狂,龙骨、牡蛎,敛神魂而止惊也。  

1 汗多亡阳,君火飞腾,神魂失归,是以惊生,浊气上逆,化生败浊,迷塞心宫,是以狂作。桂枝去芍药汤,升清阳之脱陷,疏木而建中,加蜀漆吐去心宫腐瘀之败浊,龙骨牡蛎,敛神魂而止惊也。

本案火汗亡阳,也是坏入手少阴。浊气上逆之瘀浊腐败,塞于心宫,阻阳火之不得外宣,所以发狂,阳火离根,所以惊生。蜀漆者,吐去心宫之腐败,火气宣散,则不发狂。

2 本条龙骨,牡蛎,熬,就是煅的意思。是需要炮制的。黄师解,研细用。

附:《长沙药解》蜀漆:味苦、辛,性寒,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少阳胆。荡浊瘀而治痎疟,扫腐败而疗惊狂。伤寒火动,亡阳惊狂,起卧不安者,以阳亡湿动,群相离根,浊阴上填,心宫胶塞,蜀漆除道而清群侧也。蜀漆苦寒流利,扫秽行瘀,破坚化积,清涤痰涎,涌吐垢浊,是以善医痎疟惊狂之病。

太阳百零四: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温针发汗亡阳,土败胃逆,神魂失归,必生惊悸也。

太阳百零五: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枝一两(15克)甘草二两(30克)龙骨二两(30克)牡蛎三两(45克)

上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火劫发汗,是为火逆。火逆之证,下之亡其里阳,又复烧针发汗,亡其表阳,神气离根,因而烦躁不安。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疏乙木而培中土,龙骨、牡蛎,敛神气而除烦燥也。

桂甘龙牡汤——烦躁者,阳气离根也。(虚烦不安)

甘草干姜汤——烦躁者,阳气离根也。(厥逆,吐逆)

四逆汤————烦躁者,阳气离根也。(厥逆,亡阳)

茯苓四逆汤——烦躁者,阳气拔根也。(虚烦不安)

干姜附子汤——烦躁者,阳气离根也。(白天烦躁不得眠,夜而安)

图片

附一;胡希恕医案,惊吓

刘某,男,30岁。初诊日期196645日:东北泰来地区出现一条疯狗,到处咬人,人人恐惧。一天患者不料遇到疯狗,虽未被咬伤,但被惊吓致病,出现心慌、惊悸、恐惧、失眠等症,用中西药治疗久不见效。经病人介绍而来京找胡老诊治。患者外观泰然,神色无异常,只是感心慌、胸闷、时有恐惧不能自主,常失眠盗汗,舌苔白腻,脉弦数。脉证合参,知为阳虚水逆而致心阳不振,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的适应证:桂枝四钱,炙甘草二钱,茯苓五钱,生龙骨一两,生牡蛎一两。

结果:上药服六剂,诸症已,高兴回原籍,并来信告之一年多也未复发。《经方传真》《名医经方验案

论:惊则气厥不降,阴阳不交,阳浮外蒸则自汗出,阴沉木陷则发冲悸恐惧。

本条病因惊吓,则发惊恐,惊则胆木失根,恐则肝肾沉陷。失眠则阳气升浮,不能入阴。盗汗者,阳不入阴,外蒸而汗泄也。肺气不降,上焦不通,故苔白腻,少阳失根,则脉弦数,桂枝甘草,建中疏木,以升达肝肾,龙骨牡蛎,收敛神魂而止惊也,茯苓泻湿。

附二,胡希恕医案,惊吓

王某,女,26岁,因旁观修理电线而受惊吓,出现惊悸心慌,失眠,头痛,纳差,恶心,有时喉中痰鸣,每有声响则心惊变色,烦躁而骂人不能自控,逐渐消瘦,由两人扶持来诊。舌苔白腻,脉弦滑寸浮。

脉寸浮,头痛,表阳证,脉弦滑,苔白腻,喉中痰鸣,里有痰饮。惊悸,心慌,烦躁,失眠,纳差,恶心,痰饮里停上犯。综合分析;此外邪里饮,郁久上犯,为救逆汤加半夏茯苓证。处方;

桂枝,生姜各10克,炙草6克,大枣4枚,半夏,茯苓各12克,生龙牡各15克。

3剂,心慌,喉中痰鸣减轻。服6剂,纳增,睡眠好转。

再服10剂,诸症皆消。

论:本条因惊吓致病,不是外感致病。惊吓则气厥不降,阴阳不交。所以此恶心脉弦者,为少阳甲木经气不降,故见惊慌,头痛者,也非表证,浊气上壅之证,舌苔白腻者,肺气不降,津液凝瘀也。痰饮郁格,故见寸滑,喉中痰鸣。此不为外感,也就一受惊吓,则肝胆二气,横逆贼土,则见上下之证。本方生姜,半夏,茯苓是泻痰饮。此当加白芍,疏甲乙二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