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官员“告老还乡”的年龄?古代的“官”与“吏”有区别吗?宦官就是太监吗?

 欧富花 2022-08-26 发布于山东

​古代官员“告老还乡”的年龄是多少岁?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清朝宰相刘墉岁至暮年请求告老还乡,获得批准后,便骑毛驴直奔山东老家。“告老还乡”是指古代官吏以年老多病为理由向皇帝请求辞去官职,回到家乡,是古代官吏提前退休的一种制度。“告”是请求,“老还乡”是年老回到家乡。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制度虽然建于春秋战国时期,但“退休”一词始见于唐宋文籍,唐代散文家韩愈《复志赋序》中说道:“退休于居,作《复志赋》。”《宋史·韩贽传》中有“退休十五年,谢绝人事,读书赋诗以自娱”词句。古代官吏退休需要一定的年龄条件,《礼记·曲礼》记载:“大夫七十而致事(退休)。”后来的唐、宋、元等朝代基本实行七十岁退休的规定,但到了明清两朝则规定“文武官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退休)”。但到达退休年龄之前也可以提前退休,如唐朝规定“老病不堪厘务者,与致仕”,意即若身染疾病或者受伤者,虽未到退休年龄也可以提前退休。可见,在我国古代,官吏“告老”辞去官职,提前退休也是允许的。古代官史提前退休比较简单,只要官吏提出申请,皇帝一般都会准许。明朝弘治四年(1491),皇上就专门下诏:“自愿告退官员,不分年岁,俱令致仕。”

中国古代的“官”与“吏”有区别吗?

当我们提到“官”“吏”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以为它们是一回事。然而,这两者事实上并非一回事。“官”与“吏”在中国古代是有严格区别的。首先,从身份上讲,官是正职,即长官;而吏则是办事员。官由中央统一任命,因此也叫“朝廷命官”;吏则由自己的长官任命,身份其实是民。用现在语言来形容,官是“国家干部”,吏只能算作官府中的“服役人员”,地位极低,待遇也极低。也就是说,虽然同样在官府办事,官与吏之间实际上等同于官和民的关系。其次,官掌握着吏的命运。吏是做事的,其任务是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为自己的官服务。最后,官与吏的任职方式也不同。官为任期制,正所谓“大小之官,悉由吏部”。吏部对官员每年一小考,两年一大考,综合官员任期内的政绩来决定其升迁与否;而吏为终身制,数十年在官府守职。之所以这样安排,充分体现出了古代权力制衡的思想:官是流动的,因此不容易在一个地方形成他的权力网络;而地位较低、权力较小的吏是当地人,熟悉当地情况,这样便有利于政策的贯彻执行。总之,我们通常所说的官吏实际上是“官”和“吏”两种人,做“官”的和当“吏”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

宦官就是太监吗?

太监是我国古代专制制度的特有产物,通常是指被阉割后进入皇宫专供皇帝及其家族役使的人员。中国历史上的太监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呼,如寺人、阉人、阉官、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等。据记载,我国先秦和西汉时期的宦官并非全是阉人,然自东汉开始才全部用阉人。这是由于在皇宫内廷,自皇太后、太妃及宫女等,全为女眷,所以绝不允许其他成年男性在宫内当差。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监。人们就把所有宦官都尊称“太监”,太监也就成为宦官的代名词了。明朝设立十二监、四司、八局等“二十四衙门”,均由太监提领。清朝太监的等级更为严格,清朝宫廷内设有管理太监的机构称“敬事房”,属总管内务府管辖。康熙六十一年(1722),明定敬事房设五品总管一名、五品太监三名、六品太监二名。清朝太监被正式授予官职始于此时。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中,有些太监不仅过着高官显爵的生活,而且还涉足于政治斗争中。汉、唐、明三朝的覆灭实际上就与太监的专横暴虐不无关系。东汉的侯览、张让,唐代的仇士良、田令孜,明朝的王振、刘瑾、魏忠贤,以及清代末年的李莲英,都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宦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