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竹山书院:传承徽文化的一面旗帜程诚

 大盗宝库 2022-08-26 发布于黑龙江
徽州地区兴学重教之风自古尤盛,其书院数量在明清时期发展至高峰。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书院的兴盛有力地推动了徽州教育乃至徽文化的繁荣。在众多的徽州书院当中,除了历史悠久的紫阳书院之外,竹山书院亦颇具盛名。它以其精美的徽州园林建筑和优良的人才培养质量而名噪一时,被誉为“江南第一古书院”,从而成为传承徽文化的一面旗帜。
    徽商重教始建书院
  竹山书院坐落在今安徽省黄山市歙县雄村,新安江绕村而行。它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至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建成,由当时的徽商曹世昌(堇饴)于弥留之际令其二子景宸(干屏)和景廷(映青)出资修建。徽商是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徽商精神的核心实为儒学精神。“贾而好儒”是徽商的重要传统,这主要表现在他们不仅以儒学道德观为指导从事经商活动,如讲究“以义为利”、诚信经营、公正待人、和谐友善等价值观,与此同时还普遍重视文化教育,时常饮水思源,捐资助学、兴建学堂,培养宗族后嗣读书入仕,以期能够拔萃翰林,光耀门楣。竹山书院正是诞生于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下。
  雄村古名洪村,乃以姓为村,后曹氏迁居此地成为望族,依东汉著名碑刻《曹全碑》中“枝分叶布,所在为雄”一句而改名雄村。据《新安名族志》载,唐僖宗年间江西招讨使曹全晸及其二子曹翊、曹翔奉命平息黄巢之乱,曹翊在歙县黄墩之战中不幸阵亡。因曹翊膝下无子,故曹全晸将曹翔之子曹遇过继给曹翊。曹遇守孝三年,后迁居婺源繁衍生息,遂为新安曹氏始祖。雄村曹氏便是新安曹氏的一支。据《雄村曹氏族谱》载,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新安曹氏后裔曹永卿迁居歙县洪村,娶村中大姓洪氏之女为妻,是为雄村曹氏一世祖。后曹永卿生有二子,嫡出宗仁、庶出宗礼。曹宗仁育四子,曹宗礼育三子,便是后世著名的“雄村曹氏七房”。而雄村曹氏的“一祖两祠”也源于此,即宗仁支下四房后裔建“孝思堂”,宗礼支下三房后裔建“一本堂”。
  雄村曹氏自明代开始崛起,他们亦商亦儒,家境富裕,重视教育,代代相承。其中,主要以曹宗仁支下四房为核心,其子孙在明代考取功名者甚众,成就了“一门三进士,四世五经魁”的佳话。相比之下,此时期曹宗礼支下三房则失色良多,加之“孝思堂”祠规不许庶出子孙身后入祠,使得他们不免义愤难平,从而发愤图强。至曹宗礼七世孙曹世昌(堇饴)时,已成为富甲一方的盐商,并曾接驾康熙帝南巡,自此以雄厚财力荣建“一本堂”供奉先人,同年又由其二子始建竹山书院,以期后世亦能在功名上光宗耀祖。
    徽派建筑群别具特色
  徽州人的宗族观念很强,徽商发迹之后往往有在故里大兴土木以示荣耀的传统,从而形成了徽文化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徽派建筑。竹山书院即为典型的徽派建筑群,是现存相对完整的徽州古书院。它布局合理、匠心独运,代表了徽州园林发展史上成熟期的杰出成就,因而于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竹山书院选址依竹山傍新安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它以园林为布局,将书院的教育、祭祀、休闲等功能有机融为一体。教育是书院的核心功能,因而此类建筑多位于主入口区域的中轴位置,呈对称格局,以示长幼有序的礼规,反映了儒学中的尊卑观。竹山书院的教育建筑以讲堂为代表。讲堂正厅悬挂有曹世昌(堇饴)之孙、清乾隆年间户部尚书曹文埴所书名联,上联云:“竹解心虚,学然后知不足”,下联云:“山由篑进,为则必要其成”。这副对联既表达了书院风气及学子治学处世的理念,又巧妙将书院之名“竹山”及作者之号“竹虚”融入其中。启蒙馆、藏书楼则作为讲堂的代表性附属建筑位于其左右。启蒙馆主要承担着幼童启蒙教育的任务,体现了朱熹“循序而致精”的教育思想;藏书楼汗牛充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书院的雄厚办学实力。
  竹山书院的祭祀、休闲区域身处主园林,与教育区域以园林相区分、相勾连,实现“礼乐”分明、和谐统一。“山中天”是勾连主园林与教育区的过渡性小型园林,园中生机勃勃、小巧精致,为进入主园林进行酝酿和铺垫。主园林以文昌阁和清旷轩为两大标志性建筑,分别承载了祭祀与休闲的重要功能。祭祀类建筑往往风格威严且空间较大,亦体现了儒学的礼教精神。文昌阁又名凌云阁,阁分两层,上层供奉文昌帝君,悬有曹文埴所书匾额“俯掖群伦”;下层供奉孔圣人,悬有匾额“贯日凌云”及对联“扶君臣朋友之伦,心悬日月;证圣贤豪杰之果,道在春秋”。书院培育人才的宗旨即蕴含其间。登阁眺望,可将书院外桃花坝及新安江美景尽收眼底,达到“园中园”布局借景之意图,相映成趣。清旷轩又名桂花厅,乃学社、文会活动及学子休闲的主场所。轩厅悬匾额“所得乃清旷”,皆出自曹氏族人、乾隆年间进士曹学诗的名篇《所得乃清旷赋》。轩厅外为桂花圃,此处遍植桂树,寓意“蟾宫折桂”。此外,这些园林建筑的雕饰多雕有二十四孝、三纲五常之类的故事或梅兰竹菊四君子之类的植物,总而言之,忠孝节义思想是其不变的主题。
  奉行“有教无类”教育理念
  徽州教育也是徽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儒学精神为宗旨,其主要特点有实用性、开放性和平等性。竹山书院学风严谨、重视科考,不仅有专人督课,还陆续邀请当时的一些名儒如沈德潜、袁枚、邓石如等前来交流讲学,体现了徽州教育的实用性与开放性。正门匾额“竹山书院”四字即是书法家邓石如所书。
  竹山书院奉行“有教无类”的儒学教育理念。书院办学摒弃嫡庶、贫富之见,在宗族雄厚财力的支持下,“雄村曹氏七房”所有后裔皆可免费就读,体现了徽州教育的平等性。此外,书院虽为私学,但时常睦邻友好,免费公用。对此,沈德潜《竹山书院记》就曾称赞道:“无分畛域,俾之相率于为善,而不私为己有,则其有度越于昔人远矣。”书院的奖学制度亦体现了徽州教育的平等性,除了免去学费之外,如学子参加乡试,每人皆可得36吊钱的助学金;又如为鼓励后学,曹氏族约还专门规定凡曹氏子孙中举者,均可在桂花厅外植桂一株,以示荣耀。
  得益于竹山书院,雄村曹氏子孙继明代后又在清代科举史乃至徽州教育史上创造了更加辉煌的成就,终成“徽州第一科举世家”,屹立百年而不倒。据史料记载及今人考证,明代雄村曹氏考中进士及举人者合计约有8人,到了清代数量则倍增至约24人。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父子尚书”,即曹文埴和曹振镛。曹文埴为曹世昌(堇饴)之孙,官至乾隆年间户部尚书,亦为《四库全书》总裁官之一。他为官公正,不附当时的权臣和珅,其曾祖辈、祖辈及父辈皆为一品,也即雄村“四世一品”牌坊的由来。他还因带领其私家徽班进京为乾隆帝贺寿,而使得徽戏在京城名声大噪,促成了京剧的诞生,故可算其为京剧的开山鼻祖。曹文埴之子曹振镛更是青出于蓝,一生历乾隆至道光三朝,官至工部尚书、领班军机大臣。他曾因嘉庆帝巡幸热河,以宰相之尊留京代君主政三月,也即民谚“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无”的由来,足证其位极人臣的元老地位。
  雄村曹氏的“科举神话”使竹山书院得以位列“儒学圣地”之一,成为当之无愧的传承徽文化的“江南第一古书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