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本明治维新的简史:日本为何能在明治维新后迅速崛起?日本做了哪些改变?

 世界历史网 2022-08-26 发布于上海

日本地理面积达37万平方公里,地缘环境极为特殊,既不像英国与欧陆几乎是一个整体,只隔了很浅的海峡;又不像冰岛与大陆几乎疏离。日本介于这两者之间。

特殊的地缘让古代日本与东亚大陆既有一定的联系,又有一定游离,因此,日本既能主动从大陆汲取文明养分,比如派遣唐使;也能抵御大陆势力的影响,比如抵御蒙古入侵。

虽然古代日本积极汲取中原文明,但地理上的游离状态,令日本也是汉文化圈中唯一没有成为中国藩属的国家。

▲古代日本和大陆进行联系往往要通过朝鲜半岛

由于孤悬海外,在西方海洋时代到来之前,日本并无太强的外部威胁。再加上在日本地形受山地影响而变得支离破碎,因此,在东亚文化圈中,日本的中央集权程度最弱

封建时代后期,这种地形割据状态令日本甚至演化出了特殊的幕藩体制。

▲日本内部被众多山地割离得支离破碎,很难产生强大的中央集权

幕藩体制类似于西周分封制,是一种由幕府、藩国共同统治的封建制度,17世纪由德川家康建立。

将军是最高统治者,驻江户。幕府是国家的最高的政权机关,统治全国藩国。各藩由大名统治,效忠幕府,但在领地上拥有行政、司法、军事和税收等权力。

那天皇呢?天皇住在京都,只是一个象征,毫无实权

幕藩体制的集权程度相对于中国大一统王朝自然弱得多,虽然不能说这种制度更优越,但在乱世的确更能激发社会活力。

▲藩国也分等级,当年与德川家敌对的大名被称为“外样大名”,领地多在偏僻的外边,最后它们成了幕府的掘墓人

和中华王朝一样,江户幕府撑了200多年后也已到疲态,人民生活困苦,国内矛盾激化。

从世界发展的趋势看明治维新的背景

明治维新花了三十年时间,日本的国力迅速增强,成为东亚中唯一一个能在近代实现独立发展的国家。

1.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震撼了日本

大航海时代过后,西方科技实力逐渐超越东方,德川幕府虽然大体了解西方的情况,但是闭关锁国导致百姓收入微薄,幕府财力孱弱,日本也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势。

1853年,美国的佩里将军率领舰队进入东京湾,要求与日本建交,开埠通商,史称"黑船事件"。第二年,日本被迫与美国签订了不平等的《神奈川条约》,承认了美国的最惠国待遇。

1863年,日本西南强藩萨摩藩因误杀英国公民与英国军舰开战,萨摩藩领略到了英国军舰和大炮的威力,因此在日后明治维新过程中萨摩藩显得特别积极。

西方打开日本的国门,幕府无力招架,日本民众对幕府的无能越来越不满,寻求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大。

2.中国清政府的负面示范效应

西方列强来到东亚首先瞄准的就是中国,先是搞贸易争端,之后英国利用鸦片来平衡贸易逆差,最后演变成"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很多仁人志士为了挽救国家开始开眼看世界。

魏源就是其中的代表,他的《海国图志》1851年传入日本后,日本知识界对魏源带来的新知识视之若珍宝,学习西方的兴趣更浓,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日本的改革步伐。

此时清政府也在改革,虽说举步维艰但洋务运动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如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晚清名臣置办工业,开设学堂,筹办海军等也是中国一次近代化道路的尝试。

"北洋舰队"的创建后号称亚洲第一,还跑到日本宣扬武力制造史上著名的"长崎事件",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到日本,让日本产生了更大的危机感。

明治初期,日本多次组织考察团到欧美国家学习,日本人的态度"始惊、次醉、终狂"决定全面学习西方,与大清国切割与西方列强为伍,日本开始走上了实质意义上的"脱亚入欧"。

另外日本人还组织考察团到达中国,对中国的经济、国力、工业、军事开展了细致调查,大清国的落后一目了然,让他们感觉到学习西方才是必然选择。

从日本人的民族性看明治维新的背景

对于日本来说,明治维新无异于一场“大换血”,过程是十分艰难的,但是改革的结果也十分突出。

1.善于学习、崇拜强者

善于学习是日本人最典型的特点,古代日本一直学习中国,在唐代勇于变革实现了"大化改新",从蒙昧状态走向律令制国家。

唐代安史之乱后,日本停止派遣遣唐使,之后与中国的联系越来越少,到明朝时又开始交流,希望成为中国朝贡贸易体系中的一员。

16世纪到17世纪,西方国家通过开辟新航路来到亚洲,天主教开始在日本的快速传播,也带来了西方科技和文化。

虽然德川家康在1639 年颁布了"锁国令",禁止西方国家在日本的传教和贸易活动,但是却在长崎给荷兰商人提供贸易特许。

这为日本统治阶级了解西方科技文化的发展、把握世界的发展趋势保留了一扇窗。因此,日本虽然看似锁国,但是没有游离于世界格局之外。

日本将荷兰传来的科技和文化称作"兰学",不过兰学不仅仅是荷兰的学问,它是指西方科技、医学、数学、地理、物理等学科知识的总称。

德川幕府命令肥前国要详细纪录外国的风土人情,整理成《阿兰陀风说书》供日本统治阶级掌握世界发展的大势,日本人开始逐步认识到西方科技已经超越东方。因此明治维新前,日本并不是对世界一无所知,这为明治维新的成功创造了条件。

日本人虽然看似古板固执,做事循规蹈矩,但是他们崇拜强者,如果意识到一个国家要超过他时,他就开始挑衅对抗,如果这个国家已经全面超过他时,他就会转变态度低头臣服,并认真学习这个国家的一切先进文明。

日本古代学习中国是如此,明治维新脱亚入欧是如此,战后全面臣服于美国也是如此。

2.虚君体制、幕府专制

纵观整个日本史,日本天皇掌握实权的时间几次加起来也就200多年,在其他时间段内,几乎处于摆设状态。

从飞鸟时代到平安时代,藤原氏以外戚身份长期把持朝政,自封摄政或关白,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势,战国时代天皇更是为自己的生计犯愁,大权旁落。

之后历经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几个时代国家的权利又落入幕府将军手中,天皇是一个神秘的存在,但他不掌握实际权利,生活还过得很苦闷。

纵观日本历史,日本人虽说他们的天皇"万世一系",但天皇掌权的时间却屈指可数,天皇没有权利所以权臣就不会觊觎这个费力不讨好的位置,这样以来日本就形成了天皇无权的虚君体制。

在虚君体制下,任何大变革天皇说了也不算,所以他作为形式上的国家元首基本不会阻碍改革,剩下的就是幕府与其他阶层的角力。

比如明治维新前,德川幕府"闭关锁国"导致国力衰弱、积贫积弱,已经面临倒台的风险。日本国内商人财力强大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但却不是掌权者。

武土阶层虽说是统治阶级,地位比平民高,但是中下级武士的生活非常困苦,甚至靠当别人养子、上门女婿,出卖姓氏才能活下去。

换言之,日本社会矛盾已经演变成幕府与中下级武士、农、工、商之间的矛盾,推翻幕府发呼声越来越高,最后改革派到京都借天皇诏书废除幕府体制,才得以放开手脚大刀阔斧地改革。

明治维新的举措

1863年6月,在内外重重压力之下幕府被迫宣布攘夷,随之发生了美英荷法四国军舰炮击下关(下关战争),英国舰队进攻萨摩藩(萨英战争)的事件。这两次事件都是以日本的失败而告终,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日本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了西方的先进,学习西方才能够富国强兵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1867年,明治天皇继位,倒幕力量积极举兵结盟。1868年初,倒幕军与幕府军在鸟羽、伏见激战,幕府军战败,德川庆喜败走江户。戊辰战争由此开始。天皇军大举东征,迫使德川庆喜于1868年5月3日交出江户城,至11月初平定东北地区叛乱诸藩。1869年春,天皇军出征北海道,于6月27日攻下幕府残余势力盘踞的最后据点五稜郭(在函馆),戊辰战争结束,日本全境统一。

由此开始了明治维新。主要有以下几条举措:

1、废藩置县。废除以往的藩镇,用县级行政单位代替,由此将各地的权力全部统一收归中央,由中央政府调度。

这点在我们以前的历史教科书上只是一笔带过,但实际作用非常大。之前日本是分封制,天皇分封大诸侯,大诸侯分封次一级的诸侯,层层分封下去。当中央需要征用人力、物力的时候,命令到了地方,地方可以不执行,地方只执行地方诸侯的命令而不是中央政府的命令。这项改革措施实施后,中央可以调动全国所有地方的资源,从而实现全国资源的优化配置。

2、废除士农工商身份制度,全国所有居民在身份上实现了一律平等。因为要发展工商业,所以需要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如果不废除之前的身份制度,那么士农工商的身份将会永远固定下去,不能转换。这项措施实施后,人们可以自由择业,自由迁徙,自由选择生活工作的城市,实现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3、文化开化。主要是学习西方文化,取代了之前的东方传统文化,开始改革服饰、发型等。尤其是教育,努力实现普及,提升了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为工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同时积极派出人员赴西方学习各种先进文化知识。这项举措可以看做这个政策是提升了整体的人力资源质量。

4、殖产兴业。开办工厂、银行、商贸等西方现代产业,极大地提升了日本的生产力

5、军事改革。军事方面,改革军队编制,陆军参考德国训练,海军参考英国海军编制;并于1872年颁布征兵令,凡年龄达20岁以上的成年男子一律须服兵役。一般服役3年,及预备役2年,后来一般役及预备役分别增至3年及9年,总计12年。1873年时,作战部队动员可达40万人。此外明治政府亦发展国营军事工业;到了明治时代中、后期,军事预算急剧增加,约占政府经费的30%~45%,实行军国主义,武士道精神。这项措施可以看做是提升了日本军队的战斗力和作战能力。

6、社会司法。交通方面,改善各地交通,兴建新式铁路、公路。1872年,第一条铁路——东京(新桥)至横滨(樱木町)间铁路通车;到了1914年,日本全国铁路总里程已经超过7000公里。

司法方面,仿效西方制度,于1882年订立法式刑法,于1898年订立法、德混合式民事法,于1899年订立美式商法。

宗教方面,基于政治理由,政府大力鼓励神道教,因为其宣扬忠于天皇的思想,对天皇统治国家有一定的帮助。同时亦容许其它宗教的存在,1873年日本取消基督徒传教的禁令。

这些改革可以看做是提升了整个社会的运作效率。

经过将近30年的改革,日本逐步成为了东方强国,在日本强大的过程中,他们逐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自主独立。

如果说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还是一个落后、保守的农业国的话,那么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成为了强大的工业化、军事化的国家。

为何日本明治维新能成功?

大航海时代后,欧洲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并爆发工业革命,占尽先发优势的列强开始在全球攻城略地。世界基本被瓜分,少数保持半独立(如清朝)的国家也摇摇欲坠,唯独日本例外,杀出了一条血路,成功晋升列强。

为什么日本能成功呢?

首先,日本有体量优势。日本在当时并不能说是小国,虽然集权不强,但日本民族统一,文化繁荣,国民服从性和团结力强,有较好的社会组织力,列强想一口吃掉难度很大。

▲江户末期,日本人口已达3000多万,在当时是极为庞大的一个体量

在体制上,日本集权不够导致封建反动力量无法集中。幕府更多像一个松散联邦,这一点和资本主义革命前夕的欧洲很相似,但又不像非洲和东南亚国家一样过于松散,而且有天皇这一天然的“粘合剂”加成,使得改革后不至于分崩离析。

在经济结构上,江户时期的日本也很接近西欧,中日两国虽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但由于明清两代正逢封建专制鼎盛,所以资本主义萌芽受强力压制。但日本封建集权势力不强,对经济的压榨更弱,所以工商业发展顺畅很多。

▲江户时期日本的工商业经济已相当发达

资本主义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虽然幕府严厉打击,但奈何实力不足,镇压效果有限。各藩国为了增强实力,均在领地内大力发展工商业,获得了极大发展的资本主义势力最后都成了“倒幕派”的后台。

▲为禁止天主教传播,防止商人富豪与幕府对立,巩固幕藩封建剥削体制,抑制商品经济发展,幕府也实行了类似中国的“锁国制度”。

明治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

首先是通过地税改革,废除幕藩封建土地所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和私有、允许土地所有者自由种植作物、允许农民自由迁徙和选择职业。持土地执照者向政府交纳货币地税,税率为地价的3%,另有附加税19%,不因年景的丰歡而增减。由于地价高,地税与封建年贡不相上下,政府获得了稳定的财源,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速度,同时出现了具有半封建性质的寄生地主制。部分地主将部分剩余价值投资于近代工业和银行。

其次,为了废除封建武士的俸禄制度,明治政府采取了四个步骤:第一,削减武士的俸禄;第二,让武士献出俸禄,凡是献出俸禄者,政府发给产业资金,一半付现金,一半给公债券;第三,将俸禄米改为货币俸禄,用现金支付俸禄;第四,1876年8月,命令所有领取俸禄的人一律献出俸禄,由政府一次性地发给公债券,成为“金禄公债”。这次行动也称“秩俸处分”。

财政金融方面,明治政府在财政上完全依靠大阪、江户、京都的大商业资本。1868年正月以年贡作抵押,向三井等大商人借到“会计基金”300万两。从1868年5月到1869年5月共发行“太政官札”4800万两,引起通货膨胀。当时日本还没有建立金融机构,只能利用在幕府时期建立了信用业务的三井组、小野组及岛田组管理公款的收支和汇兑。在确立近代币制的过程中,金本位制度也确立起来。

1872年11月15日,明治政府颁布《国立银行条例》,从1873年7月到12月,日本先后建立了东京、横滨、新岛、大阪四家国立银行,让它们接管汇兑业务。此后又陆续建立了一批国立银行。国立银行大量发行不兑换纸币,使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1881年,松方正义担任大藏卿之后,实行强制性财政紧缩,回收整顿不兑换纸币,设立日本银行,取消国立银行货币发行权,增加储备金,大体恢复纸币值,构建了日本近代金融体系。

1870年到1885年是殖产兴业政策的实施时期。1870年12月,日本政府设立了殖产兴业政策的领导机构-工部省,在其下设立了工学、劝工、矿山、铁路、土木建筑、灯塔、造船、电讯、制铁和制造等寮。

1873年11月19日设立内务省,以大久保利通为长官,大久保利通在大藏卿大限重信和工部卿伊藤博文的协助下,大力推进殖产兴业政策,其中一项重要政策就是兴办官营示范工厂。首先建立官营军事工厂,借以推动其他工矿等企业的成长。

推行教育改革。日本在很早的时候,就意识到教育改革对日本的重要意义。在明治维新刚开始的时候,曾列举了三个方向的目标:”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这三个目标能否成功,都是检验明治维新成果的重要标志。而教育改革,就是这三个目标的基础。如果没有教育改革,这三个目标也就失去了意义。

当时日本的教育改革,可以归结为:普及义务基础教育,改革中等教育,推行实业教育,培养重点大学。这几个步骤,每一步都很关键。普及了义务基础教育,日本的平民才可能得到教育,这才有”文明开化“的基础。而只有搞好了后面那几个步骤,才能够实现“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因为高端技术,需要跟高端的人才匹配起来。

维新前夕,日本工商业势力已在社会上占有重要地位,国民识字率和城市化水平也已经达到西欧水准。

善于学习。不可否认,日本是一个非常擅长学习的国家。唐朝的时候,他们学习中国。近代的时候,他们学习西方。他们的学习,非常的彻底。除了技术,还学习西方的文化,甚至一切。比如日本平民,他们过去是没有名字的。但为了摆脱野蛮民族的身份,日本国内开始推行让平民自己取名。也正是在那以后,日本才开始出现像“田中”这类的形式。不过,在日本看来,好歹大家都有了姓氏,距离“文明开化”又近了一步。

除了这个,日本还提出了改良人种的口号。日本人过去是不愿意吃肉喝牛奶的,所以,日本明治天皇就当众喝奶吃肉,作为表率,鼓励日本国民多吃肉,多喝奶。甚至还鼓励日本国民跟西方人混血通婚,改良人种。

由于是岛国,日本自古以来就有向外学习的传统,对于外来文化的抵制情绪较中国低,为维新后的日本“进一步拥抱”世界创造了条件。

▲古代日本庶民教育相当发达,江户时代有大量的“寺子屋”让平民子弟接受教育,这教育普及进行了文化准备

日本国民上下一心。这一点,除了因为日本国内改革,都比较认同以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日本天皇在日本国内,拥有非常高的威望。日本天皇本人只需做出一些表率,就能在日本国内产生极为重大的影响。除了前面讲到吃肉喝牛奶外。当时日本曾想购买“吉野号”这艘军舰。

但因为日本的财政收入有限。于是,日本天皇做出声明,自己一天只吃一顿饭,省下钱来买军舰。虽然这样省下来的钱,几乎少得可怜。但这件事传出去后,对日本民间产生了极大的震动。日本国民纷纷募捐,购买“吉野号”。据后来的统计数字显示,日本民众募捐的钱款,已经足够购买3艘吉野号了。

最后一点:日本的变革,更为彻底。日本的一系列改革,对日本国内的文化、习俗、军队、科技等方面,都有了深刻的转变。可以这么说,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后,基本等于进行了一场脱胎换骨。

总体来说,日本的庞大体量和强大组织力,使得其在抵御外来侵扰时有先天优势,资本主义经济在江户时代也已发展到一定程度。可以说做好了“维新”前期准备,弱势的集权使得反动力量相对薄弱,历史传统又使得其改革阻力较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